胡文韜 賈敏 石惠
(1貴陽中醫學院研究生院2012級研究生 貴州貴陽550001;2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 貴州貴陽550002)
1.1 一般資料 患者,女,69歲,因右下腹皮疹疼痛伴肛門停止排便2 d于2013年3月30日入院。癥見右側腰腹部散在片狀紅斑,燒灼感明顯,右下腹間歇性絞痛,伴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無發熱、惡心、嘔吐等不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納眠差。既往冠心病史10年,5年前右側胸脅背部出現紅斑、水皰伴劇烈神經痛,診斷為帶狀皰疹。
1.2 體格檢查 腹稍豐滿,未見胃腸型蠕動波及疝,下腹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未捫及腫大,移動性濁音(-);腸鳴音7~8次/min。
1.3 皮膚科檢查 右側腰腹部見散在片狀紅斑,其上可見粟粒大小水皰,無破潰及滲出,觸痛明顯,以上皮損沿右側腰腹部呈橫向帶狀分布。
1.4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血常規、肝腎功能、尿常規無異常;腹部及盆腔CT示:考慮結腸不全性梗阻(變窄部位為左側髂窩降結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1.5 中醫診斷 蛇串瘡(熱結腸腑證)。
1.6 西醫診斷 復發性帶狀皰疹合并不完全腸梗阻。
1.7 治療 西醫予靜滴更昔洛韋250 mg,2次/d,療程8 d,抗病毒治療;靜滴甘露聚糖肽注射液10 mg,1次/d,療程10 d。中醫予華佗夾脊穴結合阿是穴穴位注射(干擾素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維生素B12注射液)[1],口服增液承氣湯化裁(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炙甘草、玄參、麥冬、生地、葛根、金銀花、紫花地丁等)。
1.8 治療效果 患者經上述治療1 d后肛門開始排氣通便,腹部絞痛消失,12 d后紅斑水皰消退,遺留部分色素沉著,疼痛消失,治愈出院,目前仍在回訪中,未見復發及后遺神經痛。
帶狀皰疹中醫學稱為“蛇串瘡、纏腰火丹”。典型癥狀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簇集性的小水皰,常伴顯著神經痛。中醫認為蛇串瘡主要由于情志內傷或飲食失調,肝脾不和,氣滯濕郁化熱化火,濕熱火毒外攻皮膚所致,治療上常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治法。本例患者病機考慮為火熱邪毒結聚腸腑,循而外發于皮膚,故辨證為熱結腸腑證,予增液承氣湯化裁以養陰泄熱通便。此外,諸如針灸及火罐等中醫外治法均對治療帶狀皰疹有一定療效,我們采用華佗夾脊穴結合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療,充分發揮了藥物與穴位的協調作用,從而通過經絡系統產生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疏調氣血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帶狀皰疹是由人皰疹病毒Ⅲ型感染所致,病毒經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癥,發生水痘或呈隱性感染后,病毒潛伏于脊髓后神經節或腦神經感覺神經節內;當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覺神經節軸索下行,到達該神經所支配區域的皮膚內復制,出現水皰同時受累神經發生炎癥、壞死,產生神經痛。本病愈后機體可產生IGA型保護性抗體,可獲得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會再發[2]。帶狀皰疹復發病例時有報道,金文等[3]報道了13例復發性帶狀皰疹。關于帶狀皰疹復發的機制,目前不是很清楚,有研究表明,隨著年紀增長,人體帶狀皰疹病毒抗體無明顯改變,認為帶狀皰疹與特異性T細胞免疫水平下降有關[4]。本例患者二次復發可能與機體免疫力下降有關。帶狀皰疹病毒可由脊髓后根神經節侵犯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引起胃腸道及泌尿道癥狀[5]。本例患者出現下腹部間歇性絞痛,伴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消化道癥狀,腹部及盆腔CT提示結腸不完全性梗阻,予抗病毒治療后癥狀消失均支持疾病的診斷。本例復發性帶狀皰疹患者臨床合并不完全腸梗阻癥狀實屬少見。
[1]賈敏,唐挺,黃莉寧,等.苗藥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0,32(1):31-34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4
[3]金文,馮新春.復發性帶狀皰疹13例臨床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10):606
[4]Levin MJ,Oxman MN,Zhang JH,et a1.Varicella-zoster Virus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in elderly recipients of a herpes zoster vaeeine[J].J Infect Dis,2008,197(6):825-835
[5]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