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民 / 黑龍江省鐵力市172信箱
?
豬應激綜合征的防控對策
許英民 / 黑龍江省鐵力市172信箱
應激是動物受到外界強烈刺激或處于緊張狀態時出現的一系列非特異性全身反應。它是個體生存的重要防御反應。引起應激的因素稱應激原。在養豬場,引起應激反應的激原有很多,如斷奶、驅趕、去勢、高溫刺激、冷刺激、母豬生產、仔豬營養缺乏。此外,毒物、細菌感染、寄生蟲侵襲、運輸、疫苗注射、閹割等都可以引起豬的應激反應。
1.母豬產生應激。母豬的生產任務是發情、配種、懷孕、產仔、哺乳,這些特殊生理活動需要特殊營養元素,應該給母豬發放“特殊津貼”,但生產中母豬不僅沒有享受這種“特殊津貼”,往往是一般待遇都沒有享受,另外,又要求母豬高產,如采取各種高產措施使母豬每胎產仔10頭以上,應用早期斷奶技術使母豬一年產兩胎半,所以母豬往往是不堪重負,受到強烈刺激而發病,出現母豬生產應激。母豬生產應激的臨床表現為:肢蹄軟弱綜合征,主要表現是肢勢、步態異常,支持軀體困難和蹄出血、蹄裂,嚴重的出現產前產后癱瘓。
母豬繁殖障礙:產仔數少,弱仔弱胎,胎兒不均勻;母豬產后泌乳不足;仔豬黃白痢發病率高,生長發育慢,仔豬初生重和斷奶體重小;子宮復原不全;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乏情和不發情;母豬淘汰率增高。
2.仔豬斷乳應激。斷奶仔豬應激是由母仔分離、營養從母乳轉向配合日糧、仔豬從分娩欄到保育欄的環境變換等三個方面的因素所引起。斷乳應激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仔豬采食量下降,生長停滯、腹瀉、背毛粗亂,營養不良,精神緊張,不食不睡。斷奶應激對仔豬造成的影響有:斷奶仔豬采食量下降15%~20%,生長停滯(俗稱掉奶膘);腹瀉率達30%~100%,平均為50%,嚴重的死亡率達15%;還并發水腫病;抗病力下降。
3.仔豬營養應激。斷奶15日以后至20 kg左右的仔豬習慣上稱為保育豬,仔豬的保育是養好仔豬的關鍵,又稱為保育關。過好保育關的關鍵是消除或減少仔豬營養應激。
仔豬營養應激發生原因是仔豬生理功能不完善或部分營養成分過高,如豆粕過高,營養水平不夠,抗營養因子作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蟲、疥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以及長期腹瀉或便秘引起的胃腸損害。保育豬常見仔豬營養應激現象有:腹瀉率高、生長慢、臀尖背突、吃多則拉、長快則死,皮粗毛亂、長毛不長肉、機體抵抗力弱、鬧欄、異嗜、拱肚、咬耳、咬尾。此外,因仔豬戀母、缺水,造成咬尾、吮尾、吮公豬包皮。
4.販運仔豬發生應激。近幾年,部分豬場或專業戶沒有采用自繁自養的制度,而是從外地販運購入仔豬。這些仔豬往往體質瘦弱,購入后15日內大量發生腹瀉,腹瀉率最低30%,最高達100%,平均為60%,嚴重的還可引起大量死亡,平均死亡率12%;并發豬瘟或溫和性豬瘟,死亡率最高可達30%以上。腹瀉停止后30~45日內生長停滯。其引起的原因是斷奶應激、運輸應激、仔豬營養應激(轉換飼料)、體質差(補料少、體重輕)和并發豬瘟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
5.豬“應激猝死綜合征”。近年來,養豬場出現母豬或仔豬突然死亡、且死亡率較高的現象。臨床上以明顯神經癥狀,體溫高,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剖檢,空腸可見黑紅色和土黃色壞死性腸炎,腸內充滿血樣液體和氣體,腸系膜可見許多大小不一的氣泡。經毒物檢測,細菌分離,小動物接種,血清學分型及免疫學試驗,確診為由A 和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豬猝死癥。
6.豬應激綜合征。本病主要表現為高代謝性肌病,體溫過高及血液循環障礙,它包括“惡性高熱癥”(MH),背肌壞死癥,運輸性肌肉病,抓捕性肌肉病,心猝死病,PSE肉和干燥堅硬色暗豬肉(DFD)等,是豬的一種急性應激適應不良綜合癥。主要表現為最初是肌纖維顫動(從尾向背肌,腿肌出現震顫),發展為肌僵硬,動物步履艱難、或臥地不動,白皮豬一陣紅一陣白,后成紫紺色,心跳加快,達200次/min,氣喘,體溫升高(大約每5~7 min升高1℃),臨死前達45℃,80%以上的病豬在20~90 min內死亡,幾分鐘內就發生尸僵,肌溫很高,肌pH≤5,肌溫降后,pH又上升。急性死亡者,受害肌肉在死后15~30 min變成蒼白,柔軟和滲水狀(PSE)、類似缺硒所致的白肌病。反復發作而死的豬,則出現DFD肉。
1.經濟損失嚴重。據調查,有些豬發生豬應激綜合征表現為,肌肉蒼白松軟滲出性豬肉占屠宰豬的10%~20%,肉價低5%~10%。另外,應激造成的豬胃潰瘍很普遍,豬胃潰瘍發生率高達84%。在養豬場,母豬肢蹄軟弱綜合征表現出軟腳,蹄殼下出血,蹄裂,甚至蹄殼脫落,嚴重者產前產后癱瘓。在大約克和長白豬發病率達30%,個別豬場發病率達70%。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發情延遲,乏情和不發情,母豬產仔率低,大小不均勻,弱仔弱胎多,母豬產仔頭胎多第二胎少,子宮復舊不全,母豬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無乳發生率高,造成母豬淘汰率高等,豬應激綜合征在豬肉品質、豬的生長、繁殖和引起的死亡等方面造成了更嚴重的經濟損失。春夏相交的下雨天,一次雷聲使8頭母豬突然猝死,其它豬有30%的都出現站立不起。
2.降低非特異性免疫力。應激機理是神經內分泌反應。當交感腎上腺髓質興奮時,糖皮質激素持續而大量分泌,代謝率加強,消耗大量能量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使機體特異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下降和機體受到損害,因而易感染傳染病。臨床上許多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應激因素是存在一定的聯系的。目前集約化豬場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常見的豬呼吸道疾病有:支原體肺炎(如豬氣喘病);細菌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豬鏈球菌病,豬肺疫,萎縮性鼻炎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藍耳病)、偽狂犬病、豬圓環II型病毒、流感、豬瘟等;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仔豬斷乳后多系統衰竭綜合征,此外,還有某些寄生蟲(蛔蟲、后圓成蟲等)引起呼吸道疾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豬肺炎支原體和豬繁殖呼吸綜合征是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兇,也是最常見的病原,尤其是當這兩個病原同時感染時,往往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總之,應激可使豬機體的免疫力、尤其是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導致生長、繁殖障礙、疾病的發生率、病死率增高,也必然導致生產水平下降,遭受經濟損失。
3.豬肉的理化特性改變。屠宰后肌肉酸化速度和程度是影響肉質的最重要因素。每種應激因素都能通過影響肌肉系水力和顏色來改變肉質,從而加速肌肉蛋白異常失去彈性,應激對胴體肌肉特征的影響根據應激條件的強度和持續時間而不同,從而導致不同個體對各種應激因素的不同反應。屠宰前短期的強烈刺激可加速屠宰后肌肉酸化過程,特別是氟烷基因呈陽性者,從而成為PSE肉。另外,還有一些經常性應激因素,如運輸、長期斗毆和特殊的環境條件,均可引起屠宰前肌肉糖元排空和肝糖元貯存,從而導致乳糖酶下降和肌肉酸化不足而形成DFD(黑、硬、干)肉。
屠宰后酵解過程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屠宰時肌肉酵解水平變化,而酵解能量與pH值不呈正相關。其實,pH穩定性也可受腺甙酸水平影響。由應激引起的死后糖酵解異常可引起肌肉嚴重異常,稱為PSE肉和DFD肉。PSE肉主要是遺傳型肌病且多發于應激敏感型豬種,其肉質變得易滲水,特別蒼白且下垂,這是由于身體早熟器官肌肉屠宰后45 min pH值急速下降(6.0~5.8)的結果。這種在環境溫度較高(>30℃)時的急速酸化引起的現象被稱為“熱應激”。在該條件下出現強烈的肌肉蛋白變性從而影響肌肉系水力和光澤度,這種PSE肉不適合肉品加工。
4.DFD肌病最易在豬身上發生。該病是由于長期應激(疲勞、運輸)造成的,使其不得不消耗自身已有的肌肉糖酵解貯存。此時,肌肉系水力加強,結構緊密,屠宰時變硬,含氧量降低而失去光澤,結果DFD肉看起來又黑又硬。pH值升高又引起微生物對肉的腐蝕,減少肉存量。DFD肉不適合鹽腌,使肉變得不易加工出售。應激使豬肉品質降低,不適合消費者對豬肉品質的要求,從而使經濟價值下降,養豬業受到損害。
1.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改善環境條件。是預防和控制應激因子對動物產生不良影響的重要措施,為動物提供一個清潔、衛生的環境,保持動物健康狀態是降低應激影響的重要基礎,其具體措施包括:
(1)規劃養豬場的設計。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欄舍一般取東西朝向及長屋檐以減少太陽直射,采用隔熱,保溫性能好的木材修建;欄舍周圍種植草樹花木以減少太陽輻射;縱向通風比橫向通風效果好。
(2)避免環境突變。如防止過冷、過熱、噪聲和強光。改善環境衛生,防制各種環境污染,及時清除糞便,消滅蚊蠅,有利于家畜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增強抗應激的能力。
(3)應激馴化。營造應激的適應期,在強應激到來之前,如果預先讓動物接觸低強度高溫的動物在高溫的產熱量比未適應溫度的動物在高溫的產熱量低,讓動物在育成期經歷熱環境,在后期對熱應激的耐受力才能提高,并能顯著改善動物的生產。
2.飼料營養調控。
(1) 控制能量濃度,在應激期間,隨著飼料消化率下降,畜禽的能量攝入量也呈下降趨勢。能量攝入量降低是應激期動物生產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一般情況下提高日糧營養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應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實際生產中常添加脂肪以提高日糧能量濃度。
(2)調整蛋白質、氨基酸水平,提高蛋白質水平雖然可彌補采食量;降低導致的蛋白質攝入量的減少,但由于代謝蛋白質產生的熱增耗較多,因而多數學者主張用低蛋白日糧,同時適當補加必需氨基酸來減少蛋白質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熱增耗以減輕應激。
3.添加抗應激劑。
(1) 添加礦物質類,維持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應激會造成體內血液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失調。在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氯化銨、氯化鉀等有利于恢復體內酸堿平衡,從而改善應激下動物的生產性能。氧化鉀,具有維持細胞體內滲透壓和機體酸堿平衡的作用。飼料中含鉀較高,常溫下不需補充,但在應激條件下,血鉀濃度降低,有必要在日糧中補充鉀,維持血鉀濃度,以緩解應激。
氯化銨,也能降低豬應激時血液中pH值,減輕呼吸性堿中毒造成的危害,飼料中添加1%氯化銨和0.5%的碳酸氫鈉是克服應激造成的酸堿平衡紊亂和生產性能受阻的最成功的方法。
鉻,是近年來研究得比較多的一種微量元素添加劑。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鉻對緩解應激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鉻還改善應激動物免疫功能并抑制皮質激素的分泌,能防止高溫導致的皮質激素分泌的增加。
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可防止細胞膜的脂肪結構免受破壞。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必要組成成分,它與VE起補償和協同作用,保護細胞受氧化損傷,能中和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液的自由基,防止有害自由基對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細胞膜上的自由基則由位于膜上的VE來清除,具有抗應激作用
(2)補充維生素。目前以對B族維生素、VC和VE對減輕應激方面的作用。VC緩解應激的功能在,應激時皮質類固醇的產量增加,而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合成需要VC。VC為合成肉毒堿所必需,肉毒堿對肌肉的能量供應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代謝因子。在高溫應激時,通過喘氣散熱需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補充VC有助于維持較高的采食量,從而保證足夠的營養供給抵抗應激的不利影響。
VE在抗應激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也可維持熱應激的豬血清中皮質醇、甲狀腺素和磷酸肌酸含量的相對穩定,從而減少激素或酶水平失衡所造成的代謝紊亂和生產性能下降,VE還能刺激免疫器官,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豬的抗應激能力,VE的添加量為20~25mg/kg。日糧中添加VB可減少動物死亡率9.8%,在飲水中加入0.1%的復合維生素B粉,可效降低應激狀態下的死亡率。
(3)添加抗生素類藥物。此類包括桿菌肽鋅、黃霉素、維吉尼亞素、阿散酸等,它們具有抑制和殺死胃腸道病原微生物,促進動物生長的作用,增強對應激的抵抗力,但在肉食品動物的飼料中嚴禁添加。
(4)添加有機酸類,應激時呼吸頻率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和碳酸根離子水平下降,導致pH值升高,可能發生呼吸性堿中毒。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可使升高的pH值下降,調節酸堿平衡,從而避免或緩解應激造成的不良反應,常用的酸化劑有檸檬酸和延胡索酸。
(5)中草藥添加劑,中草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其它活性成分,能夠增強免疫功能,全面協調生理代謝,從而減輕應激的不良影響,采用中草藥添加劑緩解應激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6)添加糖類。葡萄糖,熱應激會增加血液粘度,降低血液滲透壓使畜禽體內熱的散發受到影響,而在飼料中添加葡萄糖可緩解應激對血液性狀的影響。改善散熱,并能減少血液中的有毒代謝產物。目前應用一般以4%葡萄糖水為宜。低聚糖,低聚糖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類綠色添加劑,它們能促進動物生長,增強免疫力,保證動物健康,能改善飼料利用率,增加日糧量和采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