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金英/河南省遂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中西醫結合治療仔豬白痢病
柴金英/河南省遂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仔豬白痢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出生乳豬的一種急性腸炎。臨床癥狀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帶有腥臭味的糊狀糞便為主要特征。由于大腸桿菌是家畜腸道里常見菌,廣泛存在污染的環境中,當條件適應時,引起此菌大量繁殖,發生此病。該病主要侵害20日齡以內的仔豬,但10~20日齡的仔豬發病率較高。該病的發病率可達30%以上,病死率低,但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該病一年當中以早春、嚴冬和盛夏發病較多,氣候突變和陰雨過后,發病幾率驟然上升。現將一例仔豬白痢病的診斷和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15年2月8日,駐馬店市遂平縣某散養戶飼養的一批10窩105 頭20日齡以內的仔豬突然有15頭發病,病仔豬表現體溫正常,精神狀態好,到處跑動,有食欲,主要特征是下痢,排出的糞便為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呈粥樣、糊狀,有腥臭味。發病當天無死亡病例,第3天發病病例增加到30例,死亡3頭。2015年2月14日來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就診。
(二)病理變化
經剖檢3頭病死仔豬,腸內容物呈黃白色,稀粥狀,有酸臭味,病變主要集中在小腸上,表現卡他性炎變化,空腸內有多量黏性分泌物。有的腸管空虛或充滿氣體,腸壁菲薄而透明。腸系膜淋巴結有輕微腫大。其他內臟器官病理變化不明顯。
(三)診斷與治療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為仔豬白痢病。確診需要借助實驗室用試管凝集試驗和平板凝集試驗方法做病原分離和鑒定。
1.防治措施。
立即封鎖該發病豬場,做好病豬的隔離治療,同時對飼養的圈舍、運動場地和飼養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場地進行徹底的消毒滅源,每天早晚各一次,每天更換新鮮的墊草,連續5 d,以后改為每周一次。
2.藥物的預防及治療。
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微生態制劑,不僅有利于豬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增強仔豬對白痢病的抵抗力,還可預防細菌性疾病的發生。結合藥敏試驗的結果,該菌對卡那霉素超敏,對發病仔豬按1ml/kg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日。第4~7 d,全群仔豬用白頭翁湯(白頭翁90 g,龍膽草30 g,黃連35 g,黃柏25 g,甘草 10 g。水煎,仔豬、母豬共服,分3~4次服完,連用5劑。另外,連續7 d在飲水中加黃芪多糖、電解多維和VC,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通過采取以上治療措施后,仔豬群的精神狀態明顯好轉,三天后豬群病情得到控制,一周后電話回訪,發病豬群恢復健康。
(四)小結與體會
仔豬白痢病可通過被污染的水源、飼料及母豬的乳頭和皮膚等,經消化道感染。因此,做好消毒環節及其重要。定期對舍內外用的消毒劑進行消毒,注意輪換藥物,防止耐藥性。飼養人員不得相互串舍,場內人員不得隨意出入養殖場,出入的人員和車輛要及時消毒。待產母豬的豬舍和豬體每天搞好兩次消毒,每批豬調運之后,要針對豬飼槽、飲水器具豬舍內外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尤其是即將分娩的母豬,要對其皮膚和乳頭要每天消毒一次,防止仔豬接觸母豬而感染,切實把好第一關。有條件的豬場最好采用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確保養豬場地少污染或安全的環境。
仔豬白痢病在飼養管理條件差、舍內潮濕、飼養密度不合理,衛生條件差時,最容易發病。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舍內干燥、通風良好,避免飼養密度過大和過擠。做到夏季采取防暑降溫措施,防止熱應激;冬季采取保暖措施,防止賊風等多種應激因素。給豬群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
苗、藥聯合的防治是預防該病有效措施。母豬在產前45 d和15 d各肌注一次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仔豬出生后及時吃到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磺胺咪0.5 g,胃蛋白酶1 g,龍膽末0.5 g,加淀粉和水適量,制成丸劑或添劑,一次內服,連用7 d。
中藥白頭翁湯中白頭翁入肝,以涼血解毒見長,主治厥陰熱利或毒熱血痢;龍膽草入肝,清熱涼肝,黃柏、黃連味苦性寒,清熱解毒,燥濕止痢;諸藥配伍,共治濕熱痢疾、細菌性痢疾。且中藥毒性低、藥物殘留少、不易產生耐藥性,與卡那霉素合用,增強了兩種藥物的療效,減少了藥物的用量,降低了藥物的耐藥性和對機體的損傷,達到標本兼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