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茹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阿里地區的總土地面積約為2866.7萬hm2(4.3億畝),其中草地所占毛面積大約2133萬hm2(3.2億畝),占該地區土地總面積的70%左右,其中農牧民可以利用的草場面積約1733萬hm2(2.6億畝)。豐富的草場資源是阿里地區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也是阿里地區人民擺脫貧困的的根本保障。阿里地區主要養殖牦牛和絨山羊,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種資源,被人們稱為“高原之舟”。絨山羊所產的羊毛及羊絨產品其品質不論是從纖維的平均長度、平均細度、光澤、彈力等指標均居世界羊絨之首。發展牦牛,絨山羊產業對提高阿里地區農牧民的生活水平,繁榮阿里地區的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草場退化嚴重。草場退化是阿里地區草原畜牧業面臨的最大的危機,是發展草原畜牧業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由于阿里地區的農牧民過度放牧且存在“公地悲劇”的現象。對天然草場的保護力度不夠導致草場和牲畜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草場因地處高原地帶生態環境脆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隨著草場產草和載畜能力的下降,可利用草場面積正在逐年減少,近年來大批牲畜因為饑餓直接啃食毒草而亡,給當地農牧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冬季牧草儲備的問題。阿里地區因受高原氣候的影響,該地區牧草生長低矮、稀疏單位面積的牧草產量不是很高。并且存在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的區別和地區差異的問題,西部地區日照時間較中部地區長,因此西部地區牧草質量相對較好。阿里地區的革吉縣、改則縣和措勤縣的農牧民主要經營的是畜牧業。這三個縣的草原經濟發展狀況較好,但由于阿里地區地形起伏不平缺乏天然割草地,所以不利于冬季儲備牧草。
(3)人工草場抗災能力弱。阿里地區因自然氣候惡劣,風沙大、水分少和低溫的問題以及野生動物對草場破壞嚴重。例如:一些草原田鼠和害蟲對草場的破壞性很大。阿里地區的草場本來草場產草量就較少,覆蓋率還低。加之惡劣的天氣尤其在冬季雪災頻繁發生,很多牲畜被凍死或凍傷。為改善牲畜饑寒交迫的現象必須解決儲備牧草的問題,讓牲畜能安穩過冬才能保護好農牧民的財產,因而需要興建人工草場并提高對惡劣氣候的抗災能力。
(4)草場資源管理不到位。阿里地區的農牧民對草場管理主要實施的是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由于對這種制度監管措施不完善以及相關法規的不健全,對天然草場的管理有許多地方不到位。農牧民之間因為草場分布存在糾紛,在劃分面積上存在界限不清的問題,一些農牧民的牲畜會跑到其他農牧民的草場吃草,因而造成一些矛盾沖突存在。因此該地區政府的相關管理機構要加強對草場資源的管理,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預防矛盾產生保護農牧民的合法權益。
(1)轉變觀念增強環保意識。阿里地區草場退化主要是由于農牧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為了自身利益對草地進行過度放牧,超過了草場的原有載畜能力,破壞了天然草場的生態系統。所以我們要使農牧民轉變自私自利的觀念,提高個人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讓農牧民明白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杜絕“公地悲劇”保護天然草場。保護該地區的生存環境,過度放牧的深層原因還在于草場產權制度的不健全,農牧民的收入水平較低過度貧困使其想要改變貧困的現狀,才導致阿里地區的天然草場面積不斷減少。
(2)加強監管合理利用草地資源。針對阿里地區的草場質量和產量較低以及過度放牧的現狀。該地區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天然草場的監管力度 ,實行以草場的面積來制定牲畜的數量,劃分區域輪流在不同的草場放牧。興建人工草場,培育和改良畜牧品種,投入優質的牧草,使草場能生產出更好的牧草。同時,貫徹落實好天然草場有償承包責任制,固定草場的使用權明確農牧民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加大依法治理一些違規現象,根據法律制定的《草原法》來保障農牧民的合法權益,做到依法懲處。積極消滅草場的蟲害和鼠害,阿里地區是西藏鼠蟲災害發生的嚴重的地區之一 ,根據相關資料表明 ,草地害蟲在該阿里地區危害面積約15萬hm2,草原田鼠在阿里地區每公頃草地里竟然平均有130只之多,加劇了草場的退化。長久以來農牧民思想觀念就比較落后,給滅鼠滅蟲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使得天然草場不能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該區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工作,積極改變農牧民陳舊的思想觀念,利用各種有效措施開展滅害工作。
(3)充分發揮夏季草場優勢。阿里地區草場無論是草場面積、牧草產量、利用時間和質量都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 ,夏季比冬季的草場資源好很多,我們可以實行季節畜牧業和草場流轉制度。就是利用氣候的季節性規律,在夏季水草豐美的時候,在明確草場合理的承載量的前提下放牧還要實行草場流轉制度,提高牲畜的出欄量。在冬季枯草期來臨之前可以減少牲畜數量保證讓剩余牲畜安全過冬。這樣農牧民就減少了牲畜的死亡率,保證了牲畜的出欄率和牲畜的品質。
(4)加強人工草地建設。阿里地區發展草場經濟主要依賴于天然草場 ,由于當地惡劣的氣候條件,我們要改善農牧民靠天發展畜牧業的狀態,我們就要發展人工草場的數量。人工草場的建設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人工草場可以提高牧草產量和牧草質量 ,緩和天然草場和牲畜的尖銳矛盾,促進阿里地區畜牧業的穩定發展,增強牲畜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對改良土壤、保持水土和保持天然草場的生態平衡也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里地區的草原經濟發展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模式。即既能滿足我們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致于對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從而形成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科學模式。阿里地區的農牧業生產活動必須遵循客觀自然規律,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堅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原則,建立科學有效的分類治理方法與管理模式,制定符合阿里地區的生態環境體系以及草場資源狀況的相關產業政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狄方耀,羅華.西藏經濟學導論[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2]劉力臻,徐奇淵.“公地的悲劇”與產權環保效應的分析[J].經濟橫,2005( 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