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市農機局 褚彭明 卜天德
至2015年4月,株洲市經工商正式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189家,入社成員2662人,主要從事水稻、油菜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的經營。這些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初具規模,活力凸現,共擁有各類農機具2.47萬臺套/16.68萬kW,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72臺套、聯合收割機945臺套、各型插秧機567臺套、烘干機械76臺套,資產總值3.48億元。
(1)發展勢頭強勁。從2007年株洲市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到2013年底的近8年時間里,株洲市共組建各類農機合作經濟組織為63家。但是從2014年初到2015年4月底,僅僅經過1年多的發展,株洲市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新登記注冊農機專業合作社126余家,是前8年總和的2倍。新成立的農機合作社普遍擁有旋耕機、各類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農機資產凈值都在100萬元以上,全部實現了水稻生產耕種收機械化,并且都實現了較大的生產經營性贏利。2014年,攸縣成立了全市首家裝備飛行植保機的“綠豐植保專業合作社”,彌補了株洲市低空飛行植保的空白。
(2)組建形式靈活。在“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的總體框架下,堅持典型帶動、示范引路、以點帶面、分類指導,引導農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結合本地農業生產條件的實際,組建各種類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一是部門依托型。即以鄉鎮農機站牽頭發起創建的“農機站+農機大戶”合作模式,特點是農機站利用站有技術、場地、設備優勢和管理經驗,并充分利用農機大戶的農機具、資金、銷售網點等優勢合作經營。二是能人帶動型。即農機戶中的能人牽頭創建“能人+農機戶”的合作模式,其特點是能人大戶依靠技術和管理經驗及資金和銷售網點優勢,吸收農機戶參加。三是戶戶聯合型。即農機大戶之間圍繞某一共同的農機項目,聯合組建的“農機大戶+農機大戶”的合作模式。特點是利用自有的農業機械自愿結合,信息共享,共同作業,統一結算。四是集體經營型。即村集體利用自身組織優勢號召引導農機大戶參加的“村集體+農機大戶”模式,特點是有效整合農機資源,大大提高了農機具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
(3)運作模式規范。一是規范了工商登記。按照相關規定辦理注冊登記,有固定的辦公及服務場所,掛有農機合作社的牌匾。二是規范了組織機構。經過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長,定期召開相關會議,嚴格按照章程規定行使職權。三是規范了章程制度。建立健全了社員管理、財務管理、決策議事、生產管理、利潤分配、檔案管理等各項制度,并按照要求做到了有關制度上墻公布。四是規范了服務內容。通過一系列的農機化服務帶動其他服務的開展,逐步實現規范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五是規范了檔案管理。將合作社社員情況、合作入股入資情況、機具臺賬、作業臺賬、財務收支、經營服務等全部資料,分門別類進行了建檔,并予以妥善保管。
(4)規模效益凸現。農機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組織、社會化服務,產生了良好的整合效應。株洲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大多采用了全程機械化作業,通過實行連片作業,減少機車作業的空運轉,降低作業成本;還通過參加跨區作業,提高了機械利用率,使農機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2014年,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總面積為1.63萬hm2,實現作業服務總收入1.65億元以上,其他服務收入2600余萬元,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發,與其他市場經濟主體相比,株洲市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整體上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存在不少問題。
(1)建社水平不高。一些合作社在經營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還不完善,組織能力較弱,經營也很不規范,基本停留在自發運行階段。一些合作社建社規模小,運轉資金不足,作業市場拓展不廣,抵抗風險能力較弱。一些合作社規模化經營觀念滯后,營銷意識和手段保守,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機作業市場的需要。
(2)專業人才匱乏。由于農機專業合作社多由農民群眾自主聯合成立,人才匱乏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懂技術、有創新的新型農業技術人才,會操作、懂保養、能維修的農機人才,懂經營、會管理、知曉電子商務且具備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管理型人才等,在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中普遍缺乏,制約了農機合作社的長遠發展。
(3)信息獲取能力較弱。一些合作社并不重視信息的搜集和積累,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了解不多,主要依賴當地政府和農機部門提供信息支持。一些合作社的市場信息監測意識淡薄,對農機作業信息和市場信息掌握不及時,缺乏必要的市場掌控能力。一些合作社對技術性信息,特別是一些新技術在農機上的應用,了解不及時、不全面。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縣市區一級財政在推進農機合作組織建設上多數沒有資金上的直接投入,省、市一級財政在扶持資金上投入總量也不大。2014年,長沙、湘潭等地對農機合作組織建設的扶持資金全部按省文件規定的“市、縣一級財政分別按購機總額的15%給予補貼”的要求進行了配套到位,而株洲市的縣區一級財政除天元區以外,基本沒有資金配套,市級財政僅對城區的合作組織給予了資金配套。此外,在機耕道、機庫機棚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沒有落實,相關法律賦予的義務也未完全履行。市縣農機部門對合作社在生產經營管理上指導,缺乏區域性整體規劃和正確引導,發展的盲目性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定程度存在。
(5)部門服務相對滯后。長期以來,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只重視糧食作物機械化,而忽視經濟作物機械化;只重視農田作業機械化,而忽視設施農業、農業工程等領域的機械化。或者,往往只注重產前、產中或產后粗加工機械化,而忽略產后深加工的機械化。農機推廣的內容落后于新形勢的要求,使得農機推廣的產品與市場需求脫節。
切實加強株洲市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還須結合株洲實際,在多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強對農機合作組織規范有序的引導。針對現有農機經營服務組織存在的問題,通過建章立制,逐步建立起管理規范有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產權關系清晰、運行機制合理、獨立財務核算、經營服務合法、工商注冊的農機服務實體,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業務指導上,縣級政府要做到“守位不越位、補位不缺位”,主管部門要做到“參與不干預、獻策不決策”,既要避免對農機合作經濟組織過問不多造成任其自生自滅的狀態,也要避免介入過深,行政干預色彩過濃,使其發展受到過于形式化的制約。
(2)加大對農機合作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發展農機合作組織,僅靠農機主管部門和農民自發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強有力的支持,為農機合作組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除了加大對農機合作經濟組織的專業培訓、提供信貸支持,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縣級財政要加大扶持資金的投入。2015年,株洲市還要再扶持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50家,按照“市、縣財政分別按購機總額15%給予補貼”的要求,市政財應當按7.5%或5%的比例給予配套,即確保市財政375萬或250萬的扶持資金配套到位。
(3)重視和利用示范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選擇一批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工作有一定基礎、不同類型的農機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試點,培育典型,帶動面上的工作。要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向廣大農民宣傳好的典型,樹立好的樣板。依托農機合作組織大力開展機插秧示范、油菜機播示范等農機作業現場示范活動,提高當地農民群眾對農機合作社的感性認識,增強自覺建設農機合作經濟組織的意愿。通過輻射帶動,使一些有實力的合作社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進來,進一步提升辦社規模和實力,同時激發周邊的農戶籌建新的合作社的愿望,不斷提高農機合作社的鄉鎮覆蓋率。
(4)發揮好對農機合作組織的服務功能。市縣及鄉鎮農業農機主管部門及服務機構要注重加強對農機合作組織的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努力拉長合作社的農機作業服務鏈,增加農機作業服務收入;要注重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政策有所傾斜地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服務能力;要注重引導農機合作組織購買先進適用的農機具,充分發揮先進農業機械的作用,提高作業效率,增加農機經營效益;要注重整合現有農機資源,優化農機結構配置,建立更多的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