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耒陽市農機局 張國興
耒陽是個農業大市,農機產業也頗具特色。目前,全市擁有農機生產企業5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機生產企業12家,進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的企業8家,年產值2億多元。主要產品有耕整地機械、栽植機械、農用運輸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生物質成型機械和氣化設備、畜牧機械等8大類近20個品種。培育了輕耕、三牛、蔡倫、神龍、三豐、湘牛等一批全省全國知名農機品牌企業。其中蔡倫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古牛lWGD4.4多功能耕耘機和耒耕輕型耕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輕耕1ZS-2.3新型單輪耕整機獲得了國家和省級“著名商標”。三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三牛”耕整機仍是耕整機中唯一的“湖南省名牌產品”,其生產的輕型耕整機產品市場覆蓋十多個省市,鼎盛時期我國南方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并遠銷菲律賓、緬甸、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其前身耒陽市插秧機廠是世界第一臺插秧機生產廠家,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
但伴隨農機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需求逐步趨向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但耒陽農機生產企業的產品市場卻逐漸疲軟,企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1)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人才匱乏。中等規模以上企業雖有12家,但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只有6家,達不到集約發展的要求。同時,除耒耕、美奧特、興農牧業、蔡倫4家規模較大企業位于開發區園內以外,其余企業基本分布在市中心及周邊鄉鎮,且較大部分為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小企業,員工人數不到20人,不能適應規模化發展。在此次調研的12家規模較大企業中,發現近800名從業人員中具有大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5%,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僅占3%,人員結構不合理,人才短缺,直接影響著農機工業發展后勁。
(2)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創新力不足。多數企業的農機產品過于單一,只有1~2個品種,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上世紀,機械工業企業主要有國有制企業耒陽插秧機制造廠、耒陽市機械廠,集體制企業耒陽市第三機械廠,民營企業耒陽市輕型耕田機廠等。國有企業耒陽插秧機制造廠獨挑全市機械工業大梁,帶動了民營農機制造企業的發展,除耒陽市輕型耕田機廠外,近年又涌現幾家民營農機制造企業。這些企業發展至今,主打產品均為小型耕整機及小型插秧機。近兩年受我國南方農機產業高速發展的沖擊,已逐步顯現出核心競爭力減退、發展動力不足等現象。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如小型耕整機、插秧機等產品科技含量還有待提高,收割機還沒有一家企業生產。同時,多數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較少,還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研發能力明顯不足,產品升級潛力較小,而且不少企業法人缺乏現代管理知識和發展戰略眼光。
(3)用地難、融資難制約農機產業發展。用地、融資、國家扶持是農機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在對農機企業的調查摸底中,企業反映最多是用地、融資、政府服務少等問題。如振興農業機械有限公司2012年上交開發區300多萬元征地款,征地用于新建廠房,至今未得到落實,導致廠房不足,無力承接大的訂單,擴大再生產受到了制約。三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租用花石部隊場地生產、三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原插秧機廠)位于金南居委會內,由于廠房處于市中心,公司欲將工廠搬遷到開發區去新建生產廠房,兩家均找不到更好的發展地塊,制約了企業發展。同時,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得到了市場認可,苦于資金缺乏,金融支持不到位,規模擴大難。
為了幫助企業擺脫困境,壯大市域經濟,須推動農機企業整合,增強互補與資源共享,共同打造耒陽農機品牌。
(1)籌建農機工業園區。籌備建設1個農機工業園區,在全市扶持3~5個農機工業龍頭企業,選擇8~10個特色農機產品,從技術改造、科研開發、示范推廣、累加補貼、自營直銷、計量檢測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同時,引進外地農機工業企業在耒陽建立制造基地或與本市企業聯營生產農機產品,與本市農機工業企業享受相同政策。
(2)研發特色農機產品。以本市特色農業資源為基礎,積極發展中小型多功能耕作、灌溉、播種、植保、收獲、加工等機械。重點開發耕整地機械、栽植機械、農用運輸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生物質成型和氣化設備、畜牧機械以及丘陵山區適用的小型機具等,推動優化農機產品結構,提升生產制造能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通過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深度挖掘特色資源潛力,加快培育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和優勢產區,做大做強特色農機工業產品。
(3)鼓勵農機科技創新。將農機科技創新納入農業和農村科技發展規劃,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機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同省市兩級農機科研院所的聯系,盡快建立耕、種、收關鍵環節作業機具實驗室和產品試(檢)驗基地。鼓勵企業建立農機技術開發中心和研發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新產品,并優先安排農機企業技術挖潛改造項目。鼓勵扶持民辦農機科研組織和個人開發研制新型農機具,充分尊重和保護農業機械發明人的科研成果。鼓勵對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化關鍵技術和裝備組織聯合攻關,集中力量突破農機化發展的技術瓶頸。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機化技術,加快推進農機技術成果的集成創新和中試熟化。建立健全農機與農藝科研協作攻關機制,育種、栽培模式等農藝科研要充分考慮農業機械的適應性,使農機新產品研發進一步滿足農藝標準的要求。特別是要實施農作物標準化種植,統一規范行距,為收獲機械普及應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4)構建現代農機流通體系。培育一批輻射面廣、服務質量好的大型農機流通企業、品牌農機店和區域性農機市場,健全農機零配件供應網絡,提高農機產品流通效率,方便農民購機。建立農機產品售后服務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依托重點生產企業、專業流通企業,建立售后服務中心,提高服務能力。完善農機產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規范農機修理市場,明確產品售后維修責任,規范服務程序,提高維修能力和服務質量。
(5)提升農機產品質量。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應用,提高關鍵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農機產品質量,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按照國家農機產品技術標準的要求,加強農機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實現動力機械與配套農具、主機與配件的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開發生產。建立農機制造企業質量監督檢查制度,組織開展產品質量抽查。
(6)加強農業機械化實用人才培養。采取企業出一部分、財政從工業發展資金或其他財政渠道出一部分費用的方式,定期選送部分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到高等院校進行短期強化培訓學習,豐富企業農機專業人才隊伍。加強生產技術工人培訓,提高工人使用現代化加工設備的能力,不斷提升農機產品質量。開展農機使用等技能培訓和科普宣傳,利用國家銀河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等各類工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大力培養農機作業和維修能手,提高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及技術的接受能力。定期對農機推廣、監理和試驗鑒定人員進行培訓,提升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水平。
(7)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建立健全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充滿活力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創新推廣機制,提高推廣能力。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重點環節和關鍵農業機械化技術,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裝備廣泛應用。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等增產增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技術。不斷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集成和裝備配套水平,滿足農業生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