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山縣農機局 張仁偉 彭會軍
湘南涓水新農村建設示范片位于衡山縣白果鎮涓水流域,由涓水、岳北、建筑、紹莊等四個村組成,水田面積600hm2。2013年11月16日,該示范片農機大戶符安文聯合7名志同道合的農機手,組建了管理規范的“鼎盛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該社現擁有龍舟GQN180大型旋耕機12臺,全喂入收割機18臺,井關高速插秧機8臺、手扶插秧機4臺、全自動育秧苗床1座、機動植保機械10臺、運輸盤拖5臺、其他農業機械30余臺,農業機械總值285萬元。2014年該社進入全省500家現代農機示范合作社名單,并被評為全市優秀農機合作組織。
2014年,合作社為示范片及近鄰村部分村組機耕面積達428.5hm2(6427畝)、集中育秧面積353.3hm2(5300畝)、機插280hm2(4200畝)、機動植保346.7hm2(5200畝)、機收548.7hm2(8230畝),創收169萬余元。2014年,該社與示范片內和鄰近的紫樓、湘浦、紫務江等村1734戶村民簽訂土地經營權轉讓承包合同,流轉土地251hm2(3765畝),用于雙季種植優質雜交稻。
兩年來,合作社在統一調度機具、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經營核算的“三統一”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作業服務經營和土地流轉經營相結合。
(1)作業服務經營。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為期3年的水稻生產有償服務合同,服務項目為機耕、機育秧、機插、統防統治、機收。全年兩季5項作業收取服務費1160元;農戶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其中一項或多項服務。2015年,合作社已與351戶村民簽訂5項作業服務合同,與493戶村民簽訂了單項或2~4項作業服務合同,合同作業面積384.3hm2(5765畝),合同金額215.5萬元。早稻已完成機耕面積197.1hm2(2956畝)、集中育秧面積180hm2(2700畝)、機插秧面積206.7hm2(3100畝),創收80.2萬元。
(2)耕地流轉經營。一是租賃經營,按面積和土質支付租金:農戶以組為單位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按每畝200~300元(根據耕地質量與農戶商定)的標準付給農戶租金,國家綜合直補資金全部給農戶。2015年合作社承包經營的280hm2耕地中有220hm2采用此種方式。二是共同經營,風險共擔。合作社提供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如雜交稻制種。農戶用承包地參與經營,與合作社簽訂種子回收合同,合作社免費技術指導并保證農戶每畝產值1000元,與農戶共同經營、風險共擔,2015年采用該模式的有60hm2。采取上述經營模式以來,合作社運轉正常,早稻長勢良好,制種禾苗滿足技術要求。
(1)解決了糧食生產效益低的問題。第一,由合作社負責全程機械化作業,水稻生產的作業成本從每畝750元降到560元,每畝節約近200元。第二,部分項目參與共同經營的農戶,由合作社供應優質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減少了農資的中間流通環節,每畝生資成本全年可節省150元。
(2)解決了季節性農田拋荒和農業農機新技術推廣問題。合作社服務區域雖然地勢平坦,灌溉方便,但現在農村勞動力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受主觀因素影響,一部分農戶多以一季稻為主。合作社采用土地流轉與作業服務相結合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示范片內和周邊村組全部種植雙季稻。以前因分散經營,政府引導的新技術難以推廣,現在農戶和合作社“雙贏”,機械化育秧與插秧、統防統治技術和機械植保、高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等新技術新機具在服務區得以廣泛推廣應用。
(3)解決了耕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低的問題。通過合作社運作,耕地復種指數和生產效益大為提高。以前,缺勞動力的家庭多種植單季稻甚至拋荒,現在沒有勞力的家庭可以選擇租賃或代耕代種,耕地利用率提高2~3倍。
(4)解決了勞動力轉移不穩定問題。農戶半工半農、亦商亦農或全家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可消除,可全身心投入非農產業。合作社還吸納了當地一些農民到合作社工作,在家門口掙工資。
(5)探索了一條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新途徑。合作社采取作業服務經營和土地流轉經營相結合,既解決了農民糧食自給的問題又適度推行了規模經營,探索了一條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快速邁進的新途徑,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鼎盛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成立2年來,進行了積極實踐與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也面臨不少困難。合作社成員期望政府和相關部門給予支持。
(1)給予農機購置信貸支持。合作社經營規模逐步擴大,資金非常緊缺,希望上級政府出臺農機購置信貸及政府貼息信貸政策,支持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添置大中型高性能農機具,提高裝備技術水平。
(2)加強機耕道建設。農村現有機耕道量少質差且不規范,影響大中型農機具下地作業。政府對農村機耕道建設應予高度重視,希望國家每年安排一定量專項資金用于機耕道整修,參照購機補貼的模式逐步由點向面鋪開機耕道建設。國土整理、農業開發等項目應拿出部分資金用于機耕道配套建設。
(3)啟動車棚機庫建設項目。如白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擁有機具近80臺,因無資金建車棚機庫,機具大多露天放置,嚴重影響機具的使用壽命,這也是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及農機大戶共同面臨的問題,希望國家盡快啟動車棚機庫建設項目。
(4)建立農用油供應和補貼新機制。國家取消養路費改征燃油稅后,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機作業用油成本,作為用油大戶的農機合作社尤為突出。因此,建議將燃油補貼直接補給從事農田作業的農機戶及農機服務組織。同時國家應建立農用油供應機制,確保農業機械作業用油及時足量供應。
(5)提高農機合作組織的經營能力。政府應出資對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成員進行農機操作維修技術、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提高組織成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促進農機合作組織持續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