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江縣農機局 龍德軍 高葵花
桃江縣目前擁有水稻插秧機334臺,其中高速機74臺。2014年機插秧面積12067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20.3%,機插秧已在全縣15個鄉鎮全面推開,機插秧育秧通常采用基質育秧和淤泥育秧兩種方式。桃江地處丘陵地帶,氣候多變且鄉鎮之間差異較大,難以形成單一的育秧模式。丘陵地區如何育出高規格機插秧苗?桃江縣農機推廣站多年來針對本縣實際,對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進行了改良實踐。
全縣現有70%的機插秧用戶采用基質育秧和使用育秧流水線作業,基質育秧具有節省人工、盤根好、易轉運等優勢。但統計近3年早稻基質育秧情況,成秧率僅為60%。基質育秧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育秧生產成本高,每畝早稻使用2.5包基質需55元;盤內的基質不易灌水漫浸及均勻濕透,基質營養成分容易流失。尤其是早稻育秧易帶來外界菌種,引發霉腐病等爛秧現象;為防控霉腐病,多次施藥造成藥害僵苗。基質保水性能差,遇高溫晴天,易發生缺水性青枯,增加了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根部多孔,保溫性差,難以抵御持續低溫,最終導致壞秧死苗。使用基質育秧,在秧齡期秧苗根須發育過旺,機插到大田后根須數量增加較少,從而影響禾苗分蘗。
全縣已有30%的機插秧用戶采用淤泥或自制床土育秧,一般采用手工操作。淤泥育秧具有節省材料成本、秧田容易管理等優勢,但遇高溫多濕天氣易爛秧。經統計,近3年淤泥育秧爛秧率達30%。具體存在的一些問題有:淤泥中礫石不易清除干凈,導致機插時卡殼,傷害秧針;不能進行流水線作業,人工費用高;淤泥密度大、孔隙少、營養性差,較難形成毯狀秧苗,不利于卷秧機插;秧齡期長,插后返青時間長,延長了全生育期,影響雙季稻品種搭配,加大了晚稻生產的風險,最終導致減產。
對比基質育秧和淤泥育秧兩種模式的優缺點,桃江縣農機推廣站科研人員經反復實驗實踐,把兩種育秧模式有機結合,探索了淤泥-基質育秧農藝流程。
(1)翻耕培肥秧田。育秧前30天開始翻耕培肥秧田,播種前7天進行第二次精細化耕整并整平秧廂;播種前用耕整機再次精細化秧田溝泥,使其成糊狀。
(2)播種。用濾網濾出溝泥,瓢入秧盤中,濾網宜用孔徑為0.8cm左右的鐵絲網,兩側用木方嵌住;擱置裝滿溝泥的秧盤30分鐘,讓盤內水分適當析出,溝泥不夠量的秧盤應追加;在秧廂上擺齊秧盤,拋灑一層基質,均勻撒播芽谷,用薄層基質沒籽。這道工序也可通過育秧流水線完成。
(3)疊盤覆膜。早稻育秧,疊盤程序不可或缺,選擇背風向陽處疊盤,疊盤高度8~10層,頂層用纖維袋覆蓋,或用秧盤翻過來蓋上,然后覆膜;培育中、晚稻秧苗,疊盤比不疊盤的效果好,可選擇直接在秧廂上疊盤,也可以選擇秧田旁邊的田埂、干田等處疊盤,然后覆膜。
(4)攤盤。秧盤因芽谷生長出現傾斜,則是攤盤的最佳時機。擺盤到秧廂后,早稻拱膜促生長,中、晚稻視情況及時補充水分。
淤泥-基質有機結合的育秧技術優勢:①成本低。基質用量僅為單一基質育秧的1/4,每畝節省成本約40元,全縣13334hm2(20萬畝)機插水田,則能節本800萬元;同時還可節省秧齡期的管理成本約70%。②盤根良好。能形成毯狀秧塊,盤根效果優于淤泥育秧;耐寒、耐旱、耐高溫,減少壞秧爛秧;盤根成塊的時間為10~12天,快于淤泥育秧,適宜栽插的時間得以延長。③機插作業效果好。根部為泥質抱團性好,機插時不易漂浮,易穩蔸,早稻可實現淺插,栽插效果優于基質育秧;濾網濾去了礫石,無卡秧針故障。④能保證秧苗質量。秧塊中的有機質含量能保證育出高素質秧苗,有利于兩季奪取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