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吉澤
有專家總結說:荷蘭乳業獲得國際競爭力的經驗,正是做強適度規模的家庭奶牛場、做大農工商一體化的農民合作社。一個標準的荷蘭家庭奶牛農場,平均擁有34hm2土地和85頭奶牛。主要經營者和勞動力就是夫妻或父子兩人。這樣的家庭農場平均每年產出72萬kg的牛奶。
2012年,荷蘭的牛奶總產量約1168萬t,主要依靠1.9萬個家庭牧場提供。全球農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基礎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生產風險高,經營利潤低。荷蘭的解決方案是家庭農場自發組建大規模奶農合作社。合作社通過組建加工、銷售乳制品的公司,向產業鏈下游發展,以工業和商業利潤反哺農業。
荷蘭農民能成為“體面的職業”,也得益于家庭農場的做強和合作社的做大。在荷蘭,家庭農場主屬于中等偏上收入人群。2012年,皇家菲仕蘭合作社一個中等規模家庭奶牛農場的營業收入合計約為29萬歐元,經營利潤6.4萬歐元。家庭農場主還是整個產業鏈的主人。菲仕蘭合作社的各級管理人員和重大事宜決策,均通過會員農場主投票表決。合作社下屬的跨國公司高管,雖然大多來自世界500強和知名企業,但他們的任免和考核,由9名會員農場主代表和4名外部專家組成的公司監事會負責。會員農場主是老板,職業經理人是打工者。荷蘭農民還是一個“有進入門檻的職業”。一個年輕人需要接受5年專業教育后才能從事養牛;至少在家庭農場見習3年以上才能獨立工作;三十而立,甚至人到中年后才能繼承父輩產業,成為家庭農場主。
此模式已經成為世界現代農業經濟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6家最大的乳品公司中,一半屬于合作社性質。荷蘭的花卉、土豆、西紅柿、養豬等名列世界出口額前茅的農業領域,也主要采用類似模式。
在荷蘭,農戶都須加入至少一家農業合作社,所有產品也都賣給合作社。30多歲的科斯蒂安·布洛克蘭特,與他的父母和哥哥共同經營著一個奶牛牧場。這個占地48hm2的牧場是典型的荷蘭家庭牧場,是從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傳下來,整個牧場可容納大約200只奶牛以及140只小牛犢,在整個荷蘭算是個中等偏小的牧場。科斯蒂安的牧場加入了兩家農業合作社,其中一家是幫助奶牛配種的、另外一家則負責幫助銷售牛奶。這就是歷經百年發展的荷蘭農業合作社模式,所有產品都賣給合作社。加入合作社,你的生產計劃性就強了,全年收入有了保障。荷蘭農業合作社是“社員所有、社員控制、社員受益的企業。”合作社本身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也就是說,合作社的所有收益,除了扣除約30%作為合作社機構運行資金及抵御風險資金之外,其余都將分配給社員。歷經100多年的發展和變革,如今的農業合作社已經遍及荷蘭農業的各個環節和領域。正是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小國荷蘭成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出口凈值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荷蘭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集約化和科技化程度很高。先進的暖房種植技術,可以讓1m2菜地的西紅柿產量達30 kg;各種智能設備的幫助,能讓一名奶農完成100頭奶牛的擠奶;打理20hm2的花木苗園,只需3名工人和3名季節性臨時雇工。一家花卉農場,看起來完全就是工廠,一批批盆栽由機器傳送到傳送帶上,工人們站在流水線前為它們貼上標簽、清理枯枝。西部城市蘭辛格蘭的一家奶牛場,牛圈有一面墻是玻璃墻,能透過它看到牛圈里發生的一切,隨著一個吸塵器大小的機器人從牛圈中緩緩駛過,牛糞便統統不見了。荷蘭農業大國的實現,歷時一個多世紀,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先是農業現代化,不斷增加生產力的階段;其次,隨著社會環保意識增強,逐漸限制農業生產污染,保障食品安全等;現階段,一個高產環保農業與景觀休閑娛樂相結合程度日趨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