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
創設高效初中數學課堂,一定要以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為基礎,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活動。同時,需要教師精心備課,充分挖掘教材,讓數學課堂真正達到高效。
初中數學課堂高效分層教學《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具體目標,在情感態度方面有這樣的要求“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與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摒棄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積極探究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一、充分挖掘教材,精彩高效引入
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如通過類比、復習舊知、借助多媒體、介紹史料、由實際問題引入等。一節課能否使學生專注高效,一節課一開始能否把學生的思維拉到課堂顯得非常重要。疑問是思維的前提,思維來源于疑問,只有有了疑問才有思維。我認為設疑引入這種方法很有效,能從一節課的一開始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探究,從而達到設疑解惑的目的。使整個課堂迅速升溫,達到高效。
例如,筆者在新人教版《整式的加減》這課時是這樣引入的:
教師:同學們,我們做個小游戲,請同學們隨意想一個數字,寫在紙上,把這個數乘5加8,再乘以4,最后把結果減去32,你告訴我結果,我會立即說出你寫的這個數,你信嗎?我們試一試。
生1:60。
教師:3.
生2:-40.
教師:-2.
……
經過與幾位同學的問答,教師能立即正確說出數字,學生感到特別驚訝。
教師:我為什么能這么快答出來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得到答案的。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小游戲,達到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為本節課學習目標的完成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教師精心備課,分層教學
新課程理念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目標是培養創造性人才。教師從原來的“滿堂灌”中解法出來,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指路人,讓學生的課堂探究學習在正確的道路上,教師更要對現有的教材有創造性地認識和使用。徹底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以往備課往往只備課程內容,沒有對課程進行預設,即教師僅僅準備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獲取這些知識的過程設計出來,而沒有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研究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規律及與已學知識的聯系。教師只有對課堂形成預設,才能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理念,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備課要分層,分層教學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生存之本,因此在備課中要做到起點要低,坡度要緩,層次要多,要有彈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設置不同的教學能級要求,要體現層次性,多設計難易有別的變式訓練和拓展訓練,讓學困生“吃得下”,學優生“吃得飽”,促使他們在課堂上都有各自的收獲,這樣不會出現在課堂上學困生因題目太難而想聽卻聽不懂,學優生因題目太易而不聽也能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筆者在上新人教版《一次函數與方程、不等式》這課時,給出了這樣一道例題:
甲乙兩人進行賽跑比賽,甲、乙兩人所跑的路程y(米)與時間x(分鐘)之間的函數圖象如圖所示.根據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1.8分鐘時,誰處于領先位置?
(2)在這次比賽中,誰先到達終點?先到達多少時間?
(3)求乙加速后,路程y(米)與時間x(分鐘)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這三小問起點低,難度小,結合圖象分析,對學困生來講也能做,也會做。容易得到:(1)1.8分鐘時甲隊處于領先;(2)乙隊比甲隊先到達終點,先到達0.5分鐘;(3)設解析式為y=kx+b,把坐標(2,300),(4.5,1050)代入求解即可,得解析式為:y=300x-300(2≤x≤4.5)
接著,我設計了對這題進行變式追問:
變式1.求乙在比賽中,路程y(米)與時間x(分鐘)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何時兩人相遇?
3.在什么時間段甲領先,什么時間段乙領先?
4.何時兩人相距最遠,最遠距離多少?
5.何時兩人相距100米?
通過這樣的變式訓練和拓展訓練,把題目的層次提高了,彈性足了,難度也上去了,促使學優生在課堂上也能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或者也可以教師讓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對這題如何進行變式,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優化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確保高效的小組合作,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是前提,做到“組間均衡,組內互異”。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動機方面、學習成績及基礎等將學生科學分組,并對每組學生進行編號,1號組員是組內最突出的學生,并擔當組長職務,根究綜合表現從高到低分別編2,3,4號,每組4名學生的編號是動態的,根據一段時間的表現重新編號,讓編號在后的學生能有向前遞進的希望和機會,在組內形成競爭的氛圍。另外,由課代表負責記錄、總結各小組參與課堂交流討論的表現,評出優秀小組和需努力的小組,形成組間競爭的氛圍,調動了各組成員積極參與交流、討論、發言的積極性,達到全體同學參與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效率。確保在小組中做到“知識點學生自己歸納,思想規律學生自己總結,問題學生自己議論,思路學生自己思考,解題方法優劣學生自己比較,錯誤學生自己尋找”,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創設高效初中數學課堂一定要以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為基礎,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活動。同時,需要教師精心備課,充分挖掘教材,讓數學課堂在課改的春風中真正達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