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新


遠離貴陽上千公里的深圳福田區,在一個叫蓮花村的普通居民小區里,隨意問小區居民:“你們知道貴陽有個著名風景區花溪嗎?”“不知道,是不是花溪牛肉粉的花溪?”在外地,花溪牛肉粉比花溪風景名勝“牛”。
花溪牛肉粉傳遍神州大地
花溪牛肉粉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進入省城貴陽以來,十幾年時間便風靡全國各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除黑龍江和甘肅兩省外,29個省市自治區從西北邊的拉薩、烏魯木齊、西寧,東北邊的長春、呼和浩特、沈陽,到最南邊的昆明、南寧、海口及東南沿海城市,都開辦有花溪牛肉粉店,就連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南灣羅保博士大街上也能吃到花溪牛肉粉。可以說,甘肅、黑龍江兩省空白也是暫時的,前不久甘肅渝中縣的小伙子劉棟,已來貴陽新中華廚師培訓中心學習花溪牛肉粉制作技術。這些大中小城市開店數多則幾十家、少則幾家,全國多少家?很難統計,因除了省會城市還有很多地級市和縣級地區,如果粗略估計,只能說數百家。
遍布全國各地的花溪牛肉粉店店名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花溪牛肉粉”少不了,基本上是在“花溪牛肉粉”上加個前綴詞,或是干脆不加。前綴詞諸如:“貴州”、“貴陽”、“深圳”、“貴花香”、“小黃牛”、“李記”、“梁記”等等,如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公園北街的店牌是“金花溪牛肉粉店”。
這些店有與花溪地區名牌店如“王記”、“飛碗”相關的加盟店,有餐飲公司開辦的連鎖店,更多的是只打“花溪牛肉粉”招牌的獨立店。上海14家中有 “花溪飄香牛肉粉××路分店”6家;蘇州30家中有18家是“鑫花溪牛肉粉××路店”;深圳63家中有南山區2002年開辦的 “鈺花溪牛肉粉大王××路店”12家。高等院校旁的花溪牛肉粉店較多,如重慶交大店、西安交大店、成都川大店、天津科大店、廣州大學城店。
已入選“貴州名小吃”、“貴州特色小吃”的貴州小吃中,花溪牛肉粉的名氣大還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受到眾多食客長期喜愛,百吃不厭。花溪十字街的“飛碗”總店,設有3間餐廳120個客位,營業時間從清晨6點半到晚上9點,食客還常需排隊購票或等候空位,幾十個店員兩班倒,忙得團團轉才能應酬天南地北、各色各樣的食客。
二是加盟或培訓“花溪牛肉粉”正紅火。據傳前些年想加盟花溪牛肉粉名牌店需十幾萬元,日前“飛碗”店第三代掌門人老板娘馬錦英告訴筆者:加盟店視哪一級城市,2萬至3萬元即可。而“花溪牛肉粉”技術培訓各地收費不一,貴州匯大美食技術推廣中心培訓費是3800元;筆者電話咨詢地處貴陽金陽新區的貴州新中華廚師培訓中心,一小伙熱情答道:3天包教包會,培訓費3200元。筆者追問培訓哪一家的口味,是“飛碗”還是“王記”?回答:味道一樣的,就是“花溪牛肉粉”,可先品嘗再學。搞笑的是,在有中華王牌小吃之稱的廣西“桂林米粉”的家鄉桂林,一所自稱全國唯一研究、教學“桂林米粉”的學校,叫做桂林百強職業培訓學校,去年高調推出“花溪牛肉粉品牌技術培訓”,教學內容有:花溪牛肉粉的歷史與發展、配料的選用,牛肉丁、酸椰菜、鹵蛋、糊辣椒的制作,鹵湯的熬制技術及花溪牛肉粉店的經營與管理;收費1800元,學校免費提供3天的學生公寓住宿。
三是“花溪牛肉粉”已經成了花溪最響亮的廣告詞。凡有介紹美食的書,只要說到貴州的,都要講到花溪牛肉粉,還說:不吃花溪牛肉粉就等于沒來貴州。全國眾多旅行社,如推薦貴州線路,許多都打出“游貴州真山真水,看多彩民族風情,吃貴陽花溪牛肉粉”的項目。
花溪牛肉粉的起源
去年7月的一天,筆者在花溪公園鳥林詢問幾個七八十歲的老花溪人:開辦花溪牛肉粉店第一人是誰?老人們異口同聲:“十字街的蘇二爺,就是現在飛碗的前身。”蘇二爺系青巖古鎮北街人氏,祖輩從商,他曾在花溪郵政局當差,因娶花溪街張智體二女為妻,定居花溪。蘇腦子靈活,傳說是賭場高手。上世紀70年代末允許私人擺攤開店,蘇二爺當即在十字街口開創了花溪牛肉粉之先河,而且一開張就顧客盈門,生意火爆。兩年多后蘇二爺莫名其妙停手,知情人說,開小吃店賺的是辛苦錢,哪有賭場高手的錢來得快。
蘇二爺停業,其上世紀40年代就在花溪開餐館的老丈人張智體和兒子張先國,接著在原地址揀起來繼續干。生意紅火人手不夠,當時官方又不許招雇工,在花溪公社食堂上班的張先國妻邱明詩只得辭職回家幫著干。張妻為人熱情和善,做事干練潑辣,張家牛肉粉館如虎添翼,生意在花溪街上首屈一指。張先國有一表演特技:米粉下鍋需等待浸燙幾秒鐘時間,此時張老板用右手抓出一個碗,拋向空中劃一弧線,左手穩穩當當接住,再將燙好的米粉舀入碗中。久而久之,顧客把“張家”店喊為“飛碗”店,張家也就把“飛碗”注冊為貴州省著名商標了。
這一時期,花溪街上的牛肉粉攤店有十多家,競爭日趨激烈。“飛碗”店的斜對門有一家叫“王記”的牛肉粉店,是由王家母親帶著兩個十幾歲的小姐妹干起來的。王母系青巖古鎮人,婚前在青巖街上做小生意,掌握一些古鎮小吃餐飲制作技術;王家兩姊妹年輕漂亮,穿著潔白的工作服,亭亭玉立于干凈、清爽、誘人的米粉攤旁,成了花溪街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所以“王記”之前,花溪人稱王家米粉為“米粉西施”。正遇“飛碗”店因故突然關門歇業3個月,“米粉西施”黑馬殺出,取名“王記”,成為花溪牛肉粉兩家名牌店之一。
花溪牛肉粉揚名全國之理由
2012年7月以前,筆者心中有個多年的疑惑:花溪區的地方名小吃數十種,特別是有600年飲食文化的古鎮青巖,各種小吃更是榜上有名,但為什么帶著家鄉大名走遍全國的卻是花溪牛肉粉,而不是其他?近來筆者為成就本文,做了幾天采訪調查,得理由如下。
第一,有中華百年飲食文化底蘊。任何一種能長時間被更多人接受的食品,恐怕食品的口味、制作方法是基本條件。花溪牛肉粉店幾十家,而為大多數人喜愛、公認味道正宗、能代表花溪牛肉粉的,不得不承認應該是“飛碗”店和“王記”店。上文提到,兩家店的始祖都是掌握一些青巖小吃制作技術的青巖人,無疑花溪牛肉粉有古鎮百年傳統飲食文化的印跡。青巖人飲食制作的特點有:注重選料精細,講究刀工、火候,作料有比例搭配,湯汁必須清爽味濃,顏色更要新鮮自然。花溪牛肉粉的制作、口味都具備這些特點。
第二,地理環境優勢。牛肉粉的主材——大米和黃牛在花溪得天獨厚,花溪周邊青巖、孟關、湖潮產優質大米;花溪鎮南3公里處是貴州最大的百年牛馬市場,黔北、黔西南地區天然放養的肉用黃牛都聚集這里。牛肉粉配料五香八角之類,特別是每天必須至少買一次的新鮮芫荽、香蔥,花溪也盛產。“飛碗”、“王記”兩店,地處花溪鎮中心十字街,緊靠風景名勝花溪公園,南來北往食客眾多。花溪至省會貴陽十幾公里,改革開放市場搞活后,產品打入省城走向全國也有地理優勢。
第三,現代化經營管理。在“飛碗”總店餐廳和取粉處,除抹桌拖地、收拾殘湯剩粉有數人外,賣票、收票、打粉、配料、舀湯都是各設一專人流水作業,顧客上門,1分鐘之內可端上滾燙的牛肉粉。在寸土寸金的花溪街上,“飛碗”店還辟有一間約10平方米面積的餐具清洗室,清洗、消毒、烘干一氣呵成。老板娘說她每天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是檢查購進食料質量和監督餐具、環境衛生;二是用文火熬制有點屬商業秘密的幾千斤牛肉湯。“王記”店掌門人思想解放,上世紀90年代,首先向外部世界發展加盟連鎖店。
第四,留守傳統中有所革新。幾十年來,花溪牛肉粉的制作、味道、經營方式等等方面,為適應廣大食客不斷變化的需求,也作了一些改變調整。如“蘇二爺”時期的花溪牛肉粉與現在的就有許多不同,當時配料有泡酸紅蘿卜丁,現改為酸蓮花白(方便咀嚼);當時牛油濃得敷嘴唇,現拋棄牛油改為不含膽固醇的菜油;而且辣椒、醬醋、五香等調料備放餐桌,由食客各取所需。“飛碗”掌門人說:既要讓食客飽口福,也要吃得營養、健康、舒心,只有這樣,花溪牛肉粉才會走得更長、更遠。
(作者單位:花溪區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