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 李春燕 唐春梅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壓瘡,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中記載的"席瘡"相似。如。外科真詮〃席瘡記載:"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壓瘡一旦發生,不但會加重病情、延誤治療、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治療費用,還會引起嚴重的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1]。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于壓瘡合并癥[2],其死亡率是未有壓瘡并發癥病人的四倍。隨著我國人口日趨老年化,腦中風發生率不斷提高,許多患者因治療不徹底而長期臥床,導致患者易發生各期壓瘡。壓瘡的發生率也是衡量病區護理質量的指標之一,為此,本科于2014年11至2015年5月開始展開以"降低中風臥床患者壓瘡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以利于及早為中風臥床壓瘡高風險患者提供預防性護理措施,降低了壓瘡發生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方法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科的中風患者,通過Braden預測壓瘡危險計分表評定,小于等于18分為高風險患者納入實驗組105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9例。年齡41歲至79歲。選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科的壓瘡高風險中風患者85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齡40歲至7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住院時間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成立成立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的品管圈小組,組員12名,其中護師2名,護士10名。
1.2.2 主題設定全體圈員召開小組會議,首先確定圈名和圈徽。圈員們采取頭腦風暴法等,根據各人在工作中的存在的困惑和難點,提出需要改進的問題,根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圈能力的原則,確立本次活動主題為:降低中風臥床患者壓瘡發生率。
1.2.3 評價方法應用Braden預測壓瘡危險計分表,通過感知能力、潮濕度、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營養攝入能力、摩擦力剪切力評估分值,≤18分為風險患者[3],分值越低風險越高,評分≤9分為極高危,需每天評估;10-12分為高危,需隔日評估;13-14分為中度高危,需每周評估兩次;15-18分為低度高危,需每周評估一次。并建立壓瘡高危人數登記本,每周五檢查發生壓瘡及高危壓瘡的病人登記本的執行情況。每月統計本病區壓瘡高危人數、院內發生壓瘡及院外帶入壓瘡例數、病區壓瘡發生率。
1.2.4 干預措施應用Braden預測壓瘡危險計分表,評分≤18分的患者被認為有壓瘡風險,建議采取預防措施。建立壓瘡預防措施表。評估人將采取的護理措施記錄在該表上。護理措施包括:壓力減緩用具的使用,如:使用氣墊床(翻身床或波浪床);體位轉換,如幫助變換體位;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如:移動病人使用正確技巧、摩擦處貼保護膜等;皮膚護理,如:導尿、保持床單位清潔;營養支持,如:足夠熱量和蛋白質攝入。
實驗組: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中風病人105例,其中有風險105例,院外帶入4例,經品管圈管理后評估,所有患者均無繼發性壓瘡發生,壓瘡發生率24.76%;而對照組: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我科收治中風病人85例,其中有風險85例,院外帶入5例,繼發性壓瘡發生3例,院內壓瘡發生率48.23% 。經X2檢驗分析得知P<0.05,為兩組中風患者壓瘡發生率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組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臥床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
品管圈是指一群工作性質、工作場所相似的人自發的、自動的組成小圈團體,選擇一個質量改進的主題,通過頭腦風暴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活動[4]。開展品管圈活動后,中風臥床患者的壓瘡發生率明顯下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同時此活動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有機會參加決策和解決問題,有利于發展個人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完善了壓瘡評估體系、壓瘡報告制度、壓瘡預防流程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何金愛.實施預防壓瘡"四化"管理的成效[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7):613 - 614.
[2]曹麗娟,韓寧玲,于浩.老年康復中心76例壓瘡患者的護理體會[J]. 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4):315.
[3]李小寒,尚少梅主編.基礎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01.
[4]胡招娣.品管圈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5,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