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亮/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農牧服務中心
牛幾種常見寄生蟲病的防治
李海亮/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農牧服務中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牛奶在人們日常食物所需的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隨之養殖范圍和規模日漸增大。在牛養殖過程中,除了一些病毒性疾病,牛瘟、口蹄疫、牛病毒性腹瀉和牛結核病、牛副結核病、炭疽等,寄生蟲病也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且多為慢性、消耗性疾病,一旦感染寄生蟲病,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利用率低、生產性能下降、免疫抗病力低等病況嚴重困擾著肉牛業的發展。筆者總結了牛球蟲病、牛焦蟲病、牛絳蟲病、牛疥螨病、牛肝片吸蟲五種常見的牛寄生蟲病的發病特征癥狀和防治方法,供大家交流學習。
(一)牛球蟲病
牛球蟲病史由艾美耳球蟲引起的寄生在直腸的原蟲性疾病。球蟲寄生在大腸中發育成卵囊,在排出體外后發育成侵襲性卵囊,牛在食用后被感染。多是在春夏和秋季多雨的時節發病。低洼和潮濕的牛舍和放牧區容易造成牛的感染。一般潛伏期為2~4周,各個年齡的牛都能感染,2歲以內犢牛發病率高,且容易造成死亡。另外,飼料變更頻繁、應激刺激、患其他傳染病,造成牛的抵抗力降低,也易發生此病。
一般臨床上表現為牛消瘦、初喜臥,腹痛,食欲下降,排出的稀糞帶血,其中混有纖維素樣薄膜,有惡臭。病中期體溫升高到40℃~41.5℃,前胃弛緩,腸蠕動增加。后期,糞便為黑色,幾乎全為血液。在極度貧血和身體衰弱的情況下發散死亡。
治療:(1)氯丙啉:20~ 25 mg /kg,每日1次口服,連用5~7 d,用0.005%~0.01%的比例加入飼料或飲水中,可起預防作用。
(2)磺胺二甲氧嘧啶:0.1 g/ kg,每日l次口服,連用l周。
(3)莫能霉素或鹽霉素:20~30 mg/kg飼料添加。
(4)魚石脂20 g、乳酸2 ml,加水80 ml混勻。每日2次,每次10 ml口服,或魚石脂20 g,溶于l00 ml米湯中,每日口服l次。
(5)磺胺呱0.1 g/kg,次硝酸鉍、夕炭銀按l∶1∶5的比例混合,0.1 g/kg,喂服7 d。
(二)牛焦蟲病
焦蟲病是一種寄生性原蟲病,焦蟲分布廣泛,主要寄生于黃牛、水牛的血細胞和網狀內皮細胞內寄生,尖端成銳角相連。牛焦蟲病是通過寄生在牛體上的蜱進行傳播,是一種世界性血液原蟲病,能引起一種急性發作的季節性的疾病,往往散發或呈地方流行性,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其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在夏秋潮濕高熱的季節。
在臨床上初期會出現高熱,體溫可升到40℃~42℃,貧血,呼吸困難,血紅蛋白尿,淋巴結腫大,脾腫大,消化道水腫、出血,潰瘍等癥狀,有的病牛排出黑褐色、惡臭、帶粘液的糞便。乳牛則會出現泌乳量降低或停止,懷孕母牛常發生流產,患牛死亡率在70%~90%。
治療:(1)三氮脒3.6 mg/kg肌肉注射,,配成6%溶液或使用黃色素4 mg/kg,配成1%溶液,分點深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天1次,連用3 d。
(2)口服焦蟲片(主要成分為青蒿琥酯),30 kg/片。
(3)對體質弱的病牛,進行強心補液。用25%的葡萄糖溶2 000 ml,VC注射液100 ml,10%安鈉咖注射液20 ml,靜脈滴注,一天一次,連用3次。
(4)對病牛和周圍的環境用1%的馬拉硫磷溶液噴灑牛體,驅殺牛蜱,切斷焦蟲病的傳播途徑。
(三)牛絳蟲病
絳蟲病史最常見的牛蠕蟲病之一,病原寄生蟲有多種,以莫尼茨絳蟲危害最為嚴重。主要危害犢牛,地螨為中間宿主,在每年的4~6月或5~8月容易感染,在牛羊體內可寄生長達3個月。
病牛感染后表現為食欲減退,飲欲增加,精神不振,體質虛弱,發育受阻,消瘦,貧血,胸前水腫,腸炎,腹瀉或便秘與下痢交替;嚴重時病牛下痢,糞便中混有成熟的絳蟲節片,病牛迅速消瘦,貧血,出現痙攣或回旋運動,后期有神經癥狀,最后死亡。
防治:在舍飼轉放牧前對牛進行1次驅蟲,1個月后進行第3次驅蟲。(1)吡喹酮:50 mg/kg的劑量,每天1次,連服2 d即可。
(2)口服40~60 mg/kg劑量的硫雙二氯酚。
(3)抗蠕敏口服10~15 mg/ kg的劑量。
(4)犢牛一般采用1%硫酸銅溶液內服100~150 ml可達到驅蟲效果。
還有要注意不要在清晨或者傍晚放牧,也不要割喂帶露水的草料給牛飼喂,管理好糞便,防止傳染。
(四)牛疥螨病
牛疥螨病在冬春季節易發生,是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由疥螨寄生所致病,尤其牛舍潮濕、陰暗、擁擠及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極易造成螨病的流行。疥螨的發育是在牛的表皮內不斷挖掘隧道,并在隧道內不斷繁殖和發育,完成一個發育周期約8~22 d。癢螨在皮膚表面進行繁殖和發育,完成一個發育周期約10~12 d。
臨床表現主要發生在頭、頸、背、腹側皮膚,有大量的圓塊狀脫毛同時皮膚增厚,病牛劇癢,用力磨擦欄桿、食槽和墻壁,或用舌舔舐患處,致使局部損傷、發炎、形成水皰或結節。若繼發感染,患部潰爛、化膿、結痂,痂皮被擦破后,創面有多量液體滲出和毛細血管出血。病牛因不斷擦癢、舔舐,會出現煩躁不安,嚴重影響采食和休息,使胃腸消化、吸收機能減退,日漸消瘦。當陰雨天后或是通風不好的牛舍會加重病情,癢覺表現更為劇烈。
防治:(1)一般采用5%來蘇兒溶液,加入0.1%辛硫磷乳劑涂于已清洗剪毛的患部,反復涂藥,以徹底治愈。
(2)肌肉注射伊維菌素3 ml (200 mg/kg體重計算),間隔10 d再注射一次。或用溴氰菊酯噴淋,用量為500 mg/kg;也可用二嗪農250 mg/kg噴淋,或500 mg/kg涂擦雙甲醚。
(3)大群發病時則可用藥浴治療,宜在溫暖季節進行(一般在夏季)。常用藥劑有0.025%~0.030%林丹、0.05%辛硫磷、0.05%蠅毒磷、0.1%殺蟲脒水溶液或0.03%~0.05%胺丙畏乳油水溶液。用藥后要注意防止牛舔食,以免中毒。
(4)加強檢疫工作,要保持圈舍衛生、干燥和通風良好,定期對圈舍和用具清掃和消毒;對患畜應及時治療;可疑患畜應隔離飼養;治療期間,應注意對飼管人員、圈舍、用具同時進行消毒,以免病原散布,不斷出現重復感染。流行地區每年定期藥浴,可取得預防與治療的雙重效果。
(五)牛肝片吸蟲
肝片吸蟲病是嚴重危害牛羊反芻獸的蠕蟲病,又叫肝蛭病,寄生于牛羊的肝臟膽管中。引起動物消瘦、貧血、水腫、發育生長遲緩、功能障礙,發生慢性肝炎、膽管炎或肝硬化,并發生全身性中毒現象和營養代謝紊亂等病癥,常引起牛羊死亡,尤其是幼畜的大批死亡,造成巨大損失。該病在我國33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發生,多雨季節是高發期,低洼、潮濕的地區易流行發生,牛的感染率在30%~60%左右。
寄生蟲體數量少的牛常不表現癥狀。急性型多見于犢牛,表現精神沉郁,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走路蹣跚,腹瀉,貧血;慢性型較為常見,蟲體達到肝臟時往往不顯癥狀,但隨著蟲體的成長,癥狀日漸顯著。出現食欲不振或異嗜,下痢,周期性瘤胃鼓脹,前胃弛緩,伴發卡他性腸炎,被毛無光,貧血消瘦。最后出現頸下、胸下、腹下冷性水腫,病牛衰竭例地死亡。
防治:驅蟲是有效的治療手段,還是積極的預防措施。因此病常發生于10月份至第2年5月份,所以春秋兩次驅蟲是防治的重要季節。既能殺死當年感染的幼蟲和成蟲,又能殺滅由越冬蚴感染的成蟲。
(1)內服六氯乙烷0.2~0.4 mg/kg,一次服完,驅蟲前1 d及驅蟲后3 d,不要飼喂富含蛋白質和易發酵的飼料,以免引起牛瘤胃膨脹.
(2)硫雙二氯酚(別丁)40~50 mg/kg,做成舔劑經口舔服。
(3)四氯化碳2.5~5.0 ml/ 100 kg分點肌肉注射,效果良好。
(4)硝氯酚是近年來驅治牛羊肚片形吸蟲特效藥物之一。牛,3~4 mg/kg體重,大群驅治可采用目測體重給藥,100~200 kg/0.5 g,200~400 kg/1.0 g。投服時不須禁食,可用水瓶灌服。也可將粉劑混料喂服。
(5)碘醚柳胺對成蟲及童蟲都有很強的驅殺作用,10 mg/kg劑量內服。
(6)丙硫咪唑對牛肝片形吸蟲成蟲有良好的驅蟲作用,采用15~25 mg/kg劑量口服,驅蟲率可達99%~100%,但對其童蟲效果較差。
另外,要把平時和驅蟲時排出的糞便集中處理發酵,殺滅蟲卵。消滅椎實螺滋生處所,可養殖鴨子進行滅螺,也可用氨水、氯硝柳胺等藥物進行滅螺;避免在低洼潮濕的牧地放牧和飲水,以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