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吉,呂 杰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255049)
擴大內需的深度理性思考
——讀《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研究》
尹玉吉,呂 杰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255049)
1998年伴隨我國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不足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迅速成為研究熱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國內消費不足加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成為當時我國應對消費不足的主要治理對策與思路。在此期間,許多學者注意到現有治理措施并未產生預期成效,從而又提出了中國消費不足的“特異性”問題。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譚順博士從2009年始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問題進行研究,2011年秋至2012年春,譚博士在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學期間,進一步啟發了對該問題進行比較研究的沖動,由此推進了他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問題的整體認識。
一2012年11月譚博士的學術專著《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問世,全書共15萬字,系統展示了其對這一問題研究的最新成果。全書的邏輯符合三段論。首先,研判中國消費不足是否具有特異性的依據,包括理論依據、國際經驗依據與歷史依據;其次,考察當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現實表現,剖析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產生的原因;再次,針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提出治理對策與思路。全書共11章,除第1章屬文獻綜述外,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研判依據的論述主要包括第2~4章;關于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表現及成因問題的論述包括第5~6章;關于中國消費不足治理問題的論述包括第7~11章,其中第7~8章是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治理對策與治理理念的反思,第9章闡釋馬克思的消費觀,為確立中國消費不足的治理理念提供理論基石,第10~11章分別提出預期的針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治理對策與治理理念。
二中國消費不足其特征具有顯著特異性,需要研究消費不足的普遍規律,更需要研究中國消費不足的特殊規律,這是一個重要基礎理論問題。該著作具有三個方面的特色。第一,深入發掘馬克思消費理論的當代價值。中國消費不足的治理沒能足夠重視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指導意義,該專著深入挖掘馬克思消費理論的意蘊與時代價值,為中國消費不足的治理提供理論指導。第二,突出研究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當前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研究多集中于特異性的現實表現,而對特異性產生的背景、實質及成因研究較為薄弱。與已有研究成果相比,該專著更加注重對這一問題研究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從現狀研究到成因研究、治理研究,從現實研究到歷史研究、趨勢研究,從正面的經驗研究到反面的誤區研究,從國內縱向比較研究到國際橫向比較研究,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問題的研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認識。第三,從根本治理與應急治理兩個層面提出消費不足治理的思路與措施。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該專著從應急之策與根本之計兩個角度,分別提出了治理中國消費不足的對策與理念,兼顧消費不足治理的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在我國,應急消費不足之策偏重于短期治理成效,但長期來看,則需治理理念的根本轉變。
三該書的主要創新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視角創新。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表明中國不能套用西方國家推崇的凱恩斯理論,該書從產品的物質性消耗、社會生產的價值評價及人本質的確證及實現等三個層面解讀馬克思整體消費觀,為中國消費不足的治理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二是研究內容創新。該書對中國消費不足的成因進行歸類研究,根據不同類型實施分類治理,避免統一治理模式忽視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治理偏向,也避免分散治理模式導致對策效力相互抵消的缺陷。三是研究方法創新。通過國際橫向比較研究和歷史縱向研究相結合,歸納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判定依據;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概括中國消費不足特異性的現實表現;通過治標研究與治本研究相結合,分別提出中國消費不足的治理對策與思路,注重因應之策與長遠之計的結合。
(責任編輯 石學軍)
2014-07-10
尹玉吉,男,山東臨朐人,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主任、主編、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十佳理論工作者,山東省優秀新聞出版人物政府獎獲得者;呂杰,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審計處高級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