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引剛 劉艷平 韓少鋒 郝龍飛 指導 李彥民
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咸陽712000)
李彥民主任醫師治療膝關節滑膜炎臨證用藥經驗拾粹*
李引剛 劉艷平▲韓少鋒△郝龍飛 指導 李彥民
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咸陽712000)
目的:探討李彥民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用藥經驗。方法:通過對李老用藥處方的整理、分類進行探討。結果:本病以濕邪為主,治療中辨證論治,表里兼顧,遵循急治其標,緩治其本的原則。
李彥民主任醫師為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工作40多年,臨床經驗豐富。針對膝關節滑膜炎,提出“七因六型”辨證規律,總結出祛濕通絡、重視風藥、斡旋氣機、效方達藥、內外兼治、重視康復調護等一套完整治療方案,現將其治療膝關節滑膜炎臨證用藥經驗總結如下。
1 七因致病,濕邪為主 膝關節滑膜炎是指膝關節損傷后引起的滑膜無菌性炎癥反應,以關節積血、積液為主要癥狀,屬中醫學“痹證”范疇[1]。一般認為,膝關節滑膜炎多由于外感風、寒、濕邪,或外傷、勞損等,致膝部脈絡受損,血不循經,溢于脈外,以成瘀血;瘀血阻絡,津液輸布不利,聚而成濕;瘀血久而化熱,煉液成痰,凝滯經脈,故為腫脹、僵硬[2]。李老師結合臨床病例觀察,發現該病除外傷、勞損原因之外,多數患者常因感寒濕、濕熱之邪而發病,尤以長夏最多。七因(寒、熱、痰、濕、瘀、傷、損)中,濕邪是貫穿該病的主因,濕性黏滯、重濁、纏綿,常礙氣機,易與寒、熱、痰、瘀互結,滯留于膝關節之內,致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治療應以“祛濕”為大法,兼顧其他六邪。
2 證分六型,內外兼治 對膝關節滑膜炎、除辨病以外,李老師更強調辨證施治,根據40余年臨床經驗,將該類疾病分為如下六個證型。
2.1 濕熱阻絡型 多表現為膝關節局部腫脹、疼痛、自覺發熱或切診時皮膚溫度增高、關節穿刺液多渾濁不清、白細胞(—)、浮髕試驗(+)。全身表現:體溫37℃~38℃之間,納差、大便粘滯,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血沉偶有增快。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有的患者血尿酸檢查結果大于416umol/L。治宜清熱祛濕、祛風通絡,方以虎苓散為主:虎杖20g,土茯苓40g,白花蛇舌草60g,威靈仙、茯苓、豬苓、澤瀉、檳榔、黃柏、蒼術、牛膝、白芷、牛蒡子各10g,防風6g,外用虎苓貼膏(經驗方院內制劑)。
2.2 寒濕阻絡型 多表現為膝關節反復性腫脹,按之如棉絮。局部腫脹、疼痛,自覺發涼、怕冷或切診時皮膚溫度減低、喜熱、喜暖,關節穿刺液多清亮,白細胞(+)、浮髕試驗(+)。全身表現:體溫多正常、納差、形寒肢冷,血常規、血沉均正常。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治宜溫經散寒,祛濕通絡。方選除濕流痹飲加味:羌活、獨活、茯苓、豬苓、檳榔、牛膝各10g,制附子15g(先煎0.5h),桂枝8g,薏苡仁60g,木香5g,外用四生通絡貼膏(經驗方院內制劑)。
2.3 寒熱錯雜型 多表現為膝關節局部腫脹、疼痛,膝關節局部無發熱發涼感,切診時皮膚溫度正常,浮髕試驗(+)、關節穿刺液多清亮,白細胞()。全身表現:體溫多正常、納食正常、無明顯形寒肢冷,血常規、血沉均正常。舌質淡、苔白或苔黃、脈細數或細緩。治宜溫經散寒,清熱祛濕,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合五苓散:桂枝、芍藥、防風、生姜、牛膝、檳榔、澤瀉、豬苓、茯苓各10g,知母、麻黃20g,附子9g,外用舒筋活絡洗劑(院內制劑)。
2.4 氣虛血瘀型 多見于膝關節外傷性出血患者經多次穿刺治療,其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局部腫脹、刺痛、活動后腫脹加重,膝關節局部有發熱感,切診時皮膚溫度升高、浮髕試驗(+)、關節穿刺液多為淡紅色,紅細胞()。全身表現:體溫多正常、納食正常,血常規、血沉均正常。舌質淡暗、苔白或苔黃、舌下絡脈青紫、脈澀。治宜益氣活血,祛濕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60g,地龍、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澤瀉、茯苓、豬苓各10g,當歸、檳榔、薏苡仁各20g。外用赤沒散(乳香、沒藥、赤小豆,共為細末,蜂蜜調敷)。
2.5 脾虛痰濕型 多為慢性滑膜炎患者,表現為膝關節局部稍有腫脹、疼痛以酸困為主,多在活動后加重、膝關節局部無發熱發涼感,切診時皮膚溫度正常、浮髕試驗(±)、關節穿刺液量少,白細胞(+)。全身表現:體溫多正常、乏力,納差、血常規、血沉均正常。舌質淡、苔白或苔黃、脈滑數。治宜健脾燥濕,化痰通絡,方用參苓白術散合二陳湯加減:人參、茯苓、白術、蓮子、牛蒡子、生姜、薏苡仁、陳皮、桔梗、炙甘草各10g,砂仁6g,制天南星30~60g(先煎0.5h)。外用熱敷散(院內制劑)。
2.6 肝腎虧虛型 多見于膝骨性關節炎合并滑膜炎的恢復期,臨床多表現為膝關節局部發涼、輕微腫脹、行走時疼痛、切診時皮膚溫度正常、浮髕試驗(±)、白細胞(+)、X線示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血常規、血沉均正常。全身表現:體溫多正常、腰膝酸軟,失眠多夢,夜尿頻多。治宜補益肝腎,祛風散寒,方用膝烏湯[3](經驗方):川牛膝、狗脊、骨碎補、制川烏(先煎0.5h)、烏梢蛇各10g,穿山龍15~20g。外用熱敷散(院內制劑)。
3 斡旋氣機,善用風藥、達藥 李老師認為,濕邪是貫穿膝關節滑膜炎的主因,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易阻氣機,故在治療時常喜用檳榔、木香。用檳榔而不用大腹皮,何故?答曰:大腹皮質輕,善走皮經,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檳榔辛溫降氣,質重達下,破滯行水,故用之。木香,味辛,溫。歸三焦經。本品辛行苦泄溫通,芳香氣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滯氣,二藥斡旋氣機,效果明顯。
他推崇明代醫家李中梓《醫宗必讀》: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對于寒濕類,常用桂枝、附子;對濕熱類,虎杖、黃柏、蒼術、白花蛇舌草必用,其中黃柏、白花蛇舌草降血沉效果顯著;血尿酸增高者,威靈仙特效;脾虛痰濕者,黨參、白術、黃芪亦不可少;血瘀者常用地龍,該藥既能活血,又能利水,且有清熱作用,能預防瘀久化熱。臨證用藥常在方中加用羌活、獨活、威靈仙、防風、細辛等祛風類藥物,以增強療效。因“風為百病之長”,“風能燥濕”。對于慢性滑膜炎反復發作、滑膜增厚、治療效果不佳者,常將二陳湯中半夏改為天南星,因天南星善祛經絡之痰,半夏善祛有形之痰;桔梗、牛蒡子宣肺化痰、利水開竅,蓋肺主行水,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血證論·腫脹》)。
4 辨緩急,重調護,防復發 對于急性損傷引起的膝關節滑膜炎患者,李老師常要求膝關節制動、臥床休息,反對采取石膏托固定。同時建議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鍛煉,并配合食療,如:赤小豆100g、薏苡仁150g、茯苓100g煲湯調理。對慢性滑膜炎患者,常采取彈力繃帶包扎膝關節,并囑患者可以不臥床,慢走,但應避免上下樓梯、爬山等活動。同時配合艾灸足三里、雙側膝眼等穴位治療,食療常用黃芪60g,薏苡仁100g,扁豆30g,枸杞20g煲湯調護預防復發。
[1] 王慶甫.中醫筋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243.
[2] 付東瑞.膝關節滑膜炎中西醫治療近況[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209-211.
[3] 孫智平,丁艷莉.膝烏湯配合熱敷散治療膝骨性關節炎29例[J].陜西中醫,2014,35(1):64-66.
(收稿2015-03-22;修回2015-04-29)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2010JK482)
△西安市高陵區中醫醫院(西安710200)
▲通訊作者
滑膜炎/中醫藥療法 中醫師 @李彥民
R27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