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燕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鎮畜牧獸醫站,江蘇鹽城 224762)
優質雞生態養殖模式及其技術要點分析
薛春燕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鎮畜牧獸醫站,江蘇鹽城 224762)
近年來,優質雞生態養殖已成為推動我省農業農村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肉雞養殖因其具有養殖周期短、出欄快、效益好等特點而備受廣大養殖戶的青睞。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普通飼養的優質雞也很難被消費者接受,人們的消費理念也逐漸從普通肉雞向優質肉雞方向發展。因此,筆者根據多年從事畜禽養殖的經驗,對如何飼養優質型雞的一些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現簡要介紹如下。
優質生態養雞;技術模式;分析
普通優質生態雞對飼養條件的要求不高,大多數都是都以圈養的方式飼養;其次,其對環境及附屬設施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水、電、路通就行。圈養的優勢就在于節約場地資源,便于管理,不足就在于容易患病,而且對飼料資源的消耗也較大。優質生態雞由于長時間關在籠子里,缺乏運動與空氣的流通,雞的體質相對較弱,肉質也較差。所以,要改變和提升雞的品質,就必須改變飼養模式,散養(包括草場養雞、林果園養雞)是一種可以有效改變和提升肉雞品質的方法,散養可以增加肉雞的運動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還可覓食掉落的果實或掉落果實腐爛變質后生成的蠅蛆,這既可節約飼料資源,又可增強免疫力,且雞糞還可以增強土壤肥力,促進果樹生長。但散養對環境及設施的要求較高,除須具有水、電、路外,還須修建防護欄、躲雨棚、隔離室等附屬設施,林地和果園地的面積也要相對較大,最好有一定的緩坡。這種方式養出來的肉雞品質才能得到保證,在市場中才具有競爭力,也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中國的優質肉雞與國外的優質肉雞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中國強調的是風味、滋味和口感,而國外強調的是生長速度。黃羽肉雞或三黃雞是優質肉雞的代名詞。一般土種黃雞生長緩慢,就巢性強,繁殖力低,飼養效益低,不適于集約化飼養,經過我國育種工作者對這些品種進行不同程度的雜交改良,培育出的優質肉雞新品系,綜合了進口肉雞和我國地方雞種的優點,不僅保持了地方雞種肉質風味,同時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比地方雞種有了明顯的提高,具有了相當的市場競爭力。
3.1 進雞前準備
根據雞群周轉情況,合理安排好進雞時間。然后根據雞舍數量、面積以及經濟實力,選擇信譽好、產品質量高、技術服務完善的供雛單位,預定雞雛。
3.2 育雛條件
選擇初生雛主要有以下五條標準,如全部符合標準即可選用:
(1)首先要選孵化管理技術好,種蛋來源穩定的孵化場。
(2)腹部收縮良好,不是大肚子雞,體重大小均勻,絨毛長度適中有光澤度。
(3)泄殖腔附近干凈,沒有黃白色的稀便附著。
(4)臍帶吸收良好,沒有血痕存在,腿,爪,眼,嘴等部位不是畸形。
(5)握在手中感覺雛體溫熱,飽滿,緊湊,有彈性,掙扎有力,鳴聲強而清脆。
①溫度:溫度對雛雞的生長發育相當重要。優質肉雞在育雛階段適應較高溫環境。第1周前3d 37℃,后3d 35℃,以后每周降溫2℃直到21℃。雛雞的分布狀態是判斷溫度是否適宜的標準:溫度合適則雛雞均勻分布、運動自如、形象舒服;雛雞扎堆、嘰叫、靠近熱源,說明溫度偏低;雛雞遠離熱源、翅膀散開并張口喘氣、呼吸急促,說明溫度偏高。
②濕度:雛雞舍要維持適宜的濕度。1~10d以65~70%的濕度為宜,11日齡以后雛雞呼吸排糞相應增多,容易潮濕,以50~55%的濕度為宜,但不能小于40%。
③通風:在通風之前把雞舍溫度提高2~3℃,最好在中午外界溫度較高時進行,不能讓氣流直吹雛雞,防止賊風出現。
④光照:光照強度20~30lx,第1周23~24h/d,光照時間詳細內容參見光照程序。
⑤飼養密度:進雞后,往籠內裝雞時要注意把握飼養密度。合理的飼養密度,是保證雞群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密度過大會限制雛雞活動、采食、飲水;密度過小,浪費設備和人力,增加保溫難度。
3.3 科學的飲水管理
及時開飲:雛雞第一次飲水叫開飲,開飲非常重要,具體方法及要點如下:
(1)雛雞運到養殖場后先休息3~4h,然后立即讓其自由飲水,飲水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及營養類藥物。1h后再投給開食料開食。
(2)用清潔、新鮮的溫開水供給雞飲用,水溫控制在35℃左右。飲水器最好一天能刷一次。據實驗,雛雞出殼后24h失水約8%,48h失水約15%。當失水大于15%時會很快出現脫水現象,所以,經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場的時間過長的雞必須及時飲水,以盡快產生飲水記憶、防止脫水。
日常飲水管理:
(3)7日齡之前供給溫開水,之后供給涼開水。(4)每周必須給水消毒一次。
3.4 科學的飼喂管理
及時開食調教:雛雞第一次吃料叫開食,開食很重要,應高度的重視。
雖然卵黃囊內營養物質可維持雞58h(約2.5d)的營養需要,但經研究表明,雛雞提早開食能促進卵黃的吸收、使雛雞能盡快學會吃食的習慣。給新生雛盡早提供水和養分,還能刺激肝臟、胰臟和腸道的生長,并且能增加腸道絨毛的長度,這些效應能提高雛雞在開始采食干飼料后的養分利用率,從而促進生長。在養殖中普遍采取提早開食措施,建議在出殼后20~30h進行,每只雞每天用量給為6g,分成8次飼喂,喂至8成飽即可。
3.5 科學的疾病控制措施
最主要的是消毒管理,目前許多養雞場的飲水已嚴重受到細菌、病菌等微生物污染。許多雞場飲水中細菌總數已超標了1萬~186萬倍,大腸桿菌超標1000~15萬倍。水中并原微生物已成為雞傳染病的重要傳染源。無論是飲水是自來水還是深井水,采取飲水消毒是減少疾病的有力措施,也是必要措施。
飲水消毒的方法:每天在飲水中投給飲水消毒劑,能有效殺滅水中常存在的細菌、病菌、芽胞等并原微生物。飲水消毒的注意事項:飲水消毒劑不能與疫苗、維生素、強酸和其他還原劑混用。飲水消毒劑也嚴禁與抗菌劑使用。在免疫的當天、前一天和后一天停止飲水消毒。另外,還要重視免疫,通過對雞群進行疫苗接種來預防。
[1] 羅進平.淺談生態養雞技術及管理[J].大科技,2012,(1):34-35.
[2] 行浩,楊海明,丁文駿,等.優質雞生態養殖模式及其技術要點[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5,(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