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潔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淺析城市墓園文化與建設
殷 潔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近年來由于城市人口急劇增加造成了城市人地關系更加緊張,都市墓地成為城市用地規劃中的難點。該文探究城市墓園發展進程及與土地的關系,闡明都市墓園對于城市的人文價值和景觀價值。同時分析國內墓園發展狀況及問題,并借鑒西方一些積極的墓地設計范例以及墓葬形式的新發展趨勢,為中國的城市墓園發展探究一條新路。
城市墓園; 墓葬文化; 殯葬設施
1.1 城市墓園的起源
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其實墓園的出現時間是先于城市形成時間的。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的第一章寫到,“對死去同類的敬重心理,大約比實際的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尋求一個固定的匯聚地點,并最終促使他們形成了連續性的聚落?!边@個固定的匯聚地,便是通俗意義上所稱的“墓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固定且具有聚集祭拜功能的墓園有時會成為形成城市的先驅和前身,成為城市起源的雛形。
在古希臘或古羅馬等西方早期文明中,墓園往往占據城市的核心位置。而“公墓”一詞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周禮·春宮》中有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1]?!痹谠缙诔鞘邪l展中,以氏族為單位的群體墓葬或者安葬客死他鄉之人的義園義地可算作城市墓園的雛形。隨著城市的文明發展和人口增長,城市中漸漸出現由國家或公眾組織承辦,具有一定規模和管理結構,并不以地域和姓氏為限制的公共墓園。
1.3 城市墓園的文化內涵
城市墓園既是城市物質文明起源的胚胎,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歸宿,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靈魂。在空間形式方面,墓穴這種封閉空間本身具有強大的威懾力與感召力,成為古人類形成的最早的建筑空間概念。而最早的城市設計方式,也在那些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設計中得到印證。除去空間形式,伴隨著墓葬而發展的還有宗廟、祭祀、各種傳統與禮儀等精神文化,吸引人們聚集在同一個城市中進行情感交流與文化傳遞。因為有了墓葬文化,城市土地便具有了更高尚、更永久、更有普遍意義的公眾記憶。這種城市記憶使得城市對人類具有了歸宿感,其吸引力也同經濟貿易一樣,促使一座城市充滿活力。具有歸宿感的城市土地將不僅僅只與生存有關,人們開始意識到土地所傳承的過去與未來,開始察覺到土地所帶來的繁衍與埋葬的死亡。因為有了這樣的意識,人類的城市與景觀才與自然界的蜂巢蟻穴區別開來,具有不一般的靈性[2]。
雖然在城市發展早期,中西方墓園的特質是類似的,但隨著不同的傳統文化熏陶影響,中西方城市墓園無論是從形式功能還是精神內涵上都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別。
2.1 西方城市墓園
2.1.1 西方喪葬文化背景
兩路光電容積脈搏波結合法利用人體兩個不同部位,如手指、手腕、耳垂間等。根據測得的兩路脈搏波信號特征點的脈搏到達時間差(Pulse Arrive Time Difference,PATD),通過PATD模型來估算血壓[14]。該方法相比ECG與PPG結合法,在設備復雜度上更加簡單,成本較低。但需要佩戴多個傳感器,且傳感器的時間同步要求度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測量難度。
英文中的cemetery來源于希臘文κοιμητηριον,意為“睡覺的場所”。古希臘文明認為人的生命應該是理想自主的,生命的價值需要經過面對“死亡”的徹底反省,才能得以升華,所以古希臘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是相對從容理性的。隨后,在西方興起的基督教則強調人的生命在于現世的奉獻,死后靈魂會升入天堂延續下去,[3]在長期的宗教文化熏陶之下,歐美國家對于死亡的態度整體而論是相當平靜而寬容的。這種文化傳統也長久以來影響著西方社會的喪葬文化,墓園逐步由單純的埋葬死者的物質場所演化出豐富的緬懷、紀念、思索人生意義等精神內涵。
2.1.2 西方墓園營造思路及現狀
西方早期的對現代城市墓園的規劃設計探索起源于十八世紀后期,工業革命之后,社會思想觀念的進步促成了設計師開始采用新視角和新的設計手法來對待城市墓園,從此以后城市墓園逐漸演化為歐美地區園林景觀的一種重要類型,具有休閑游憩和紀念反思等功能。
目前,歐美各國有大量規劃合理、建造精美的城市墓園,如歐洲的第二大公墓——奧地利的維也納中央公墓,自其始建以來,共埋葬了二百五十多萬逝者,又因為埋葬了數位傳奇的音樂家,幾乎成為整個城市的一本美麗的立體地方志。整個墓園規模宏大,環境清幽,其間不乏別致典雅的墓碑,整個墓園充滿了藝術氣息,成為整個城市最美的地點之一。此外,與公墓有功能融合的殯儀館、禱告場所也逐漸涌現出一些設計佳品,如德國的柏林鮑姆蘇倫韋格殯儀館之類,均是人文關懷與場所精神結合的精品,它們本身并不宣揚死亡恐怖論,而是提供民眾緬懷、反思、撫慰的場所。加之國外死亡學發展的日臻完善,越來越多的思想家與設計師參與到城市墓園建設中,不斷提升城市墓園的人文與景觀品質。此外,由于環保意識的提升,許多低耗生態的新型墓葬方式,如樹葬、花葬、塔葬等開始在歐美等地盛行[4]。這些新型的墓葬方式與重視人文素養的墓園建造相結合,使得西方城市墓園的地位又從公眾休憩場所朝著具有更高文化品位的精神紀念場所邁進。
2.2 國內城市墓園現狀
2.2.1 傳統喪葬文化影響
中國喪葬文化源遠流長,最初受佛教道教等思想影響,提倡天人合一,死生一體。并且早期墓葬形式通常為土包墳丘,經過兩三代之后,逐漸成為無主墳,自然坍塌,融入土地,基本不會造成環境破壞??梢哉f,中國早期的墓葬文化是具有許多積極因素的:安葬故人,建立祠堂,對于傳承氏族文化和維系公共道德水準均有一定的正面影響。而且公共墓地往往承擔著節日慶典、民眾聚集的功能,江浙等地農村至今仍然保留著在宗族墓地處舉行鄉民集會交流的風俗[5]。
封建社會后期,受到迷信的鬼怪地獄思想浸淫,中國的墓葬文化逐漸由積極轉為消極。墓地文化逐漸被鬼怪傳說和風水占卜占據,其形象由肅穆緬懷轉為陰森恐怖。公墓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不祥之地,不僅墓地本身變得不可接近,連墓地周邊的土地也同樣劇烈貶值,甚至周邊自然資源或人文古跡也一同受影響,無法轉換為可利用的資源。
2.2.2 國內墓園建設現狀
在中國,目前的公墓區大多利用歷史沿襲下的墓區,受傳統喪葬文化中的負面影響,國內各個階層對于墓園建設基本持回避忽視態度。正是在這種政府忽視、民眾回避的狀況下,國內公墓整體狀況每況愈下。
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數增加,每年去世的人口將近900萬[6],墓葬用地急劇增加。墓葬用地侵占了大量良田山林,并且墓葬方式以傳統土丘轉為水泥石材建筑,并在風水文化的影響下開始變得日益奢華隆重,這種方式建筑的墓穴可能成百上千年都不會自然消解,給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行業幾乎罕有涉及墓園設計范圍,國內絕大部分墓園不具備基本的景觀游憩效果,更不用說蘊含人文主義思想了,墓園區域景致單調,吊唁群眾來去匆忙,使得墓園傳承先哲精神的傳統文化損失殆盡,完全淪為安放骨灰遺體的物質場地。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和景觀行業的一大損失。
但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文化觀念的轉變,社會長期以來對墓園畏懼排斥的心理也逐漸松動。根據國內一些學者近期所做調查,上海市市民能接受樹葬、海葬等新型墓葬方式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國內也陸續出現少數園林化生態化的新型公墓[7],如上海福壽園,墓園本身設計汲取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精粹,幽雅美麗,基本消除了中國傳統墓園的陰森感與恐懼感,且采取先進的管理理念,展開適時開放墓園吸引市民前往踏青游憩等活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目前要全面改變社會觀念還有很大難度,但至少讓人看到了一絲改革的曙光。
2.3 中外墓園對比與反思
綜上所述,中外墓園起源、本質屬性、精神內涵方面在早期是相似的,但由于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的不同,致使其發展方向一個升華為城市精神凝聚場所,而另一個卻淪落為都市遺忘的角落場所??偨Y而言,目前中國的城市公墓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城市規劃方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性質特殊以及政府規劃部門不夠重視,公墓用地缺乏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常常成為位于城市邊緣被排斥的城市“飛地”,近年來,隨著城區的飛速擴張,公墓用地逐漸被城市建成區包圍,地位尷尬。雖然多數公墓用地實際環境優美、綠化豐富,但由于被劃歸為市政公用設施用地,而沒有納入城市綠地體系,即使位于城市建成區中,也無法進行綜合生態利用,造成用地資源的浪費。同時亦易造成周邊地產貶值,人為造成城市用地效用的降低。
(2)環境影響方面。隨著人口增長和墓穴水泥化,城市公墓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占用耕地的同時也可能對山野自然生態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然而國內學者有意無意的規避城市公墓對公共衛生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公墓環境影響評估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無法為公墓用地的規劃、臨避、休閑利用提供更為詳實的支撐依據。
(3)文化影響方面。受傳統鬼怪迷信文化影響,民眾依然普遍存在恐懼心理,加之墓園本身文化內涵空洞,無法提升自身精神價值,引導社會建立積極的文化觀念。這既不利于一些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難以培養城市與居民間的精神依存,減少城市居民對城市空間的敬畏感,削弱城市文化整體的莊嚴感。
以上這些缺陷是由于社會各方面的因素長期綜合影響導致的,并不能單獨剝離開來看待。要深入了解社會背景與社會進程,才能全面探究解決之道。
3.1 宣揚科學合理的墓葬文化
目前國內墓葬文化可以說是傳統損失殆盡,新的文化又沒有發展起來,造成這個領域的文化僅充斥著大量風水迷信學說和鬼神恐怖傳說,嚴重損害了墓園本身的形象和精神價值。中國最初的墓葬文化其實是積極而符合自然規律的,如何彌補這段傳統文化的斷節,不僅需要民眾自發的維護,也需要政府的重視和宣傳,維護真傳統,摒棄假傳統,重新樹立科學健康的墓葬習俗。
3.2 轉變規劃對策
歐美許多國家將城市墓園納入城市綠地體系,重視其生態功能及城市文化傳承功能。國內也可以吸納其先進的規劃設計理念及管理方式,在有條件的城市進行試點,將墓園用地由市政設施用地納入城市綠地范疇,通過較為科學的環境評估與整治,營造優美宜人的園區環境,對其用地科學高效的綜合利用,提升城市開放空間品質。
3.3 景觀設計行業的積極參與
前文中以及提到,國外有大量優秀的景觀設計師積極的 參與到墓園設計中去,以優秀的景觀設計為載體,宣揚更高尚的墓園文化。在國外許多知名大學的景觀教育專業中,也均開設有墓園設計的專門課程。作為一門文化與場所并總的融合課程,卻鮮有出現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教育行業的教學方案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未來應有一批具有較好城市規劃設計基礎的高校進行相關課程的開設,為墓園設計領域提供更為專業的人才。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的建設日趨成熟,存量用地的改造與利用逐漸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課題。都市墓園作為一類特殊的存量用地,也應對其利用方式進行深入研究。而真正繼承傳統的方式是不斷改良使其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是完全守舊致使其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從傳統意義上的低土地價值的埋葬先人的墓地,到逐漸純粹的高土地價值的城市精神紀念場所,這其中的巨大鴻溝,不僅需要政府的重視,民眾的觀念轉變,城市規劃設計師這個行業也該積極的參與進來,肩負起引導突破的責任來。
[1] 譚竹.對人類終極關懷的建筑體現:現代城市公墓設計初探[D].北京工業大學,2007.
[2] 張點.安息之城——城市公墓選址規劃,以中國桂林市為例[D].武漢大學,2005.
[3] 路曉軍.中西方傳統生死觀論略[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5):93-95.
[4] 張嵐嵐.西方墓園規劃建設淺析[J].山西建筑,2006,32(8):36-37.
[5] 胡兆量.中國文化地理概述[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8-162.
[6] 樊一陽,魏東.節約型社會中的上海公墓發展對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7(4):76-78.
[7] 文傳浩,周鴻.論風水文化對中國傳統喪葬文化的影響——兼論其在當代殯葬改革中的政策導向[J]. 思想戰線: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999,25(2):58-64.
殷潔(1987~),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
TU984.189
A
[定稿日期]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