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煒, 潘 卉
(1.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 211816; 2.三江學院建筑系,江蘇南京 210012)
城市社會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認知解析
丁 煒1, 潘 卉2
(1.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 211816; 2.三江學院建筑系,江蘇南京 210012)
城市社會救助工作形成由封閉式管理模式向服務性模式的轉變,對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認知的分析從識別性、大眾認知、色彩環境、細部多樣性等方面展開,以達到形成特有認知元素與提高認知度的目標。
救助建筑; 外部形態; 認知
目前城市社會救助建筑形成向功能復合型轉變的趨勢,為方便管理與資源共享,整合了城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家庭暴力援助中心等多種形式,在實際選址與建設中常常構成相對獨立又聯系緊密的建筑群體。隨著救助建筑由封閉式管理模式向服務性模式的轉變,對救助建筑外部形態的認知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與提升。
(1)建筑外部形態的視覺形象隨建造過程的結束而穩定形成,并將隨時間變化產生微妙的改變。現狀調研發現,許多改建與新建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趨向于辦公或宿舍建筑的特征,整齊的開間與大面積的規整開窗,立面造型元素采用裝飾線條線腳,內部空間特色與功能變化與外部造型脫節,建筑外部形態未能形成明顯的視覺特征,導致救助建筑的識別性較差。
(2)提高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識別性的方法首先是在與周圍環境相和諧的基礎上,通過設計手法提煉形成其特有的認知元素(包括入口與門廳、外窗防護構件、公共活動空間的差異性等),再通過建筑色彩的運用、開間大小變化、屋頂形式等來進一步加強建筑識別性。不同地區救助建筑也可根據地域風格、文化背景、自然條件等因素適當運用燈光設計、標識設計、色彩設計提高建筑可識別性。
(1)對于建筑的大眾認知其過程往往具有多維性、相對性、聯想性、發展性以及整合性,從最基本的遮風避雨的場所以及空間劃分的形式,逐漸發展至一種藝術形式或地域的標志,建筑師在功能布局的基礎上更多考慮建筑帶給使用對象、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在建筑中注入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與表達。
(2)救助建筑外部形態的組合形式如果要滿足大眾認知特點,就要避免出現突兀的建筑風格,建筑體量組合應適度控制,在造型上應滿足被救助者渴望幫助、希望得到安撫的心理特點,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人性化,建筑外部形態應合理體現空間過渡的節奏感,并適當增加空間的通透感,避免造成壓抑的空間氛圍。
(1)救助建筑的色彩需要結合建筑外部形態與周圍環境,使人們對救助建筑的內外空間、功能布局形成整體認識與清晰感受,強化建筑特征和擴展建筑空間。建筑整體色彩需要考慮形式與內容統一的原則,設計中恰當把握各種色彩色相、明度的差異,更好地表現建筑外部形態所反應的內在功能屬性。
(2)建筑單體色彩根據“溫馨、舒適、人性化、親和感”的原則,注重色彩的有機構成,適應受助對象心理與生理的需求,用暖色來滿足明快、溫馨的需求,用冷色起到冷靜、安寧的作用,用適當有節奏感的色彩變化愉悅人的心情,避免大面積出現體量大、純度高、令人興奮的色彩。
(3)對于部分智障或未成年受助對象,通過不同簡潔明確的色彩區分救助建筑內外部活動區域,可以幫助他們迅速適應救助環境,熟悉交通路線,避免情緒的波動與抵觸。
(1)建筑細部設計是表達與建構空間場所、創造建筑意境的重要手段。救助建筑細部設計的多樣性如果貫穿于建筑設計的全過程,針對受助對象的復雜性及生理、心理特點,采取適當的設計策略,對完善建筑功能、烘托建筑氛圍、體現文化傳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救助建筑根據受助對象的年齡、性別進行內部動線的控制與功能分區,在符合整體風格的情況下,采用多種細部設計手法,不僅豐富建筑形態,也能引導受助對象有效識別活動區域。許多建筑細部設計可以給受助對象以積極的心理作用。例如建筑視覺空間向前、向上、旋轉、起伏產生的動勢和柔美的自然曲線可以緩解人們緊張壓抑的心理變化。
(3)針對受助對象的防傷害設計要求在人體接觸的建筑表面、轉角、門窗、樓梯、家具及建筑構件等部位均應采用倒角或曲線造型處理。這種要求與細部設計的結合可以營造舒適、柔軟、安全的氛圍,減輕疲勞感和枯燥感。
(4)建筑細部設計中可以采用富有韻律的形態變化,反應建筑平面上的交錯組合或剖面上的高低配置、空間的疏密運用,使建筑外部形態活潑生動,提高受助對象的審美感受。例如國社會救助建筑中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橋”項目,沿街采用半透明墻面,從街道就可以看到流浪題材的文學詩歌以及內部的職業培訓區和教室。救助建筑與環境的交融表達了“橋”的寓意:為流浪者架一座回歸主流社會的橋梁。
(5)與救助建筑空間布局的特點相適應,建筑細部設計中可增強過渡空間到外部形態的多樣性。從救助建筑的入口到內部空間、受助對象住宿區域到公共活動區域、社會志愿者及心理輔導活動區域都可以形成一定的空間節點,這些節點的形態變化降低受助對象審美疲勞,激發受助對象愉悅、興奮、
放松的情感,將生理上的知覺轉化為心理上的感動。
除了上述內容,影響對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認知的因素可能還包括受助對象的文化與知識背景、生活習慣、建筑印象等主觀因素。要達到提高救助建筑外部形態認知度的目標,需要進一步結合圖形學、建筑心理學,通過調研、測試受助對象的基本視覺體驗來實現。
[1] 高中華. 從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的變遷[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27(6):86-93,127-128
[2] Bradley Wheeler,Sigma Ning,Charles Davis Smith. Bridge無家可歸者援助中心[J]. 中外建筑,2011,(9):26-33
丁煒(1971~),男,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研究型建筑設計方法與實踐、生態建筑、老年建筑、救助建筑設計等;潘卉(198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老年建筑、綠色建筑、建筑維護與再生、建筑空間形態等。
TU241.93
A
[定稿日期]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