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靈生,陳鳳琴,鄧利強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生態流域建設存在問題及治理示范
耿靈生,陳鳳琴,鄧利強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分析了山東省生態流域建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山東省水科學基地建設的研究內容,對生態流域治理技術提出了研究規劃和示范,為流域健康、穩定及和諧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生態流域;水土保持;基地建設
流域是以水為紐帶,由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要素與社會、經濟等人文要素組成的環境經濟復合系統,它不僅是人類進行各種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還是生態系統進行物質和能量循環、維持生態與環境系統平衡的穩定器。生態流域是在保持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健康的前提下,通過制定和實施流域總體措施,把“土、水、肥、植被”作為一個系統,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體系,使流域內的一切生產生活活動和流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相協調。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生態山東的決定》,要求“率先建成讓江河湖泊修養生息的示范省”,提出了建設“生態山東”的奮斗目標,但在生態流域建設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近年來,山東省水利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防洪減災能力顯著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山東省骨干水網和區域水網建設已初具規模,水生態與水環境修復取得了新進展,水資源管理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目前山東省流域的治理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如下:
1.1技術理論不成熟,措施配置隨意性表現突出生態清潔型流域和坡耕地專項治理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近幾年剛剛提出的新挑戰,從試點情況看,有的流域生搬硬套“三道防線”治理模式,有的則根據當地喜好規劃實施防治措施,沒有形成生態化、系統化、標準化,措施類型和規模的選擇存在隨意性。
1.2治理措施缺乏創新,治理特色不明顯
與傳統流域治理相比,清潔流域和坡耕地治理并無特色可言。如生態清潔流域治理措施針對性不強;梯田治理,除了土坎和石坎,在六角磚護坡、植草磚護坡、鋼絲網籠田石護坡等方面缺少創新和嘗試。
1.3重視面上工程建設,忽視徑流調控和雨洪利用
由于資金和治理面積指標要求,普遍重視梯田、水保林草措施的布設,而區域徑流調控和雨洪綜合利用設計深度不足、措施配置少、效果不明顯,造成措施保存率低,治理成效難以達標。
1.4評價體系缺失,效益后評價無據可依
針對水土保持基礎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綜合減污效益等后評價工作,沒有統一、切實、科學的定額可依,影響了治理效益計算和評價。
針對山東省面臨的水環境及水生態問題,山東省擬建設山東水科學研究試驗基地。該基地位于萊蕪市雪野水庫西鄰,距濟南60km,在濟南1h都市圈內,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向全省輻射,從而發揮綜合試驗基地的社會宣傳和示范推廣作用。基地處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區內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微地貌發育明顯,林草覆蓋率60%,植被品種豐富,自然環境條件十分優越。基地依托雪野水庫及上游3條小流域,進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建設與示范。上游進行生態林修復保育;中游進行生態河道修復,攔蓄促滲;下游進行生態滲透性濕地建設,形成完善的生態流域保護體系。將重點研究流域工程生態補水技術、城鎮低影響開發技術、山水林田路湖河庫居統一規劃技術、生態城市雨水花園及城市水循環技術、生態清潔小流域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生態滲透性濕地修復促滲技術、河道污染物深度攔截消減技術、小流域農村分散污水處理技術和降雨徑流安全集蓄高效利用等技術。重點示范建設項目如下:
2.1水保林建設
基地建設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有機結合起來。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示范園”。
為滿足基地涵養水源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需要,在基地西、南部,面積約62.91hm2的山坡地,在保留其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注重彩色葉植物的合理性植入,強調植物的季相景觀,提升基地內山地自身的植被觀賞性,彩色葉植物選擇銀杏、紅楓、紫葉李等。同時結合水土保持示范區進行生態林地修復、保育,種植水保林。形成以常綠樹赤松、側柏、油松為背景,成群片植彩色葉植物,達到遠觀植物群體優美的景觀效果。水保林黑松、側柏、油松采取株行距2×1.5m,彩色葉植物選擇銀杏、紅楓、紫葉李的株行距分別為:2×2m、2×3m。
2.2經濟林建設
在原有建設的基礎上,保留現有梯田和田園,對荒坡地進行改造,節約并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采用適合當地種植的經濟型作物,提倡以經濟的手段達到良好的效果。分片種植核桃、板栗、銀杏、杏、櫻桃、蘋果、梨、海棠、山楂、柿子、棗、無花果等樹木。經濟林柿子、核桃選擇株行距4×4m,種植密度600株/hm2,櫻桃、李子、蘋果選擇株行距3×4m,種植密度800株/hm2,山楂、杏、板栗、桃樹種植密度1100株/hm2。
2.3生態水系示范
在基地內規劃2000m河道,進行生態護岸示范;新建金魚灣塘壩等攔蓄建筑物示范10處,總蓄水量為15萬m3;新建、改建橋梁共5處;規劃濕地面積5000m2。形成水土保持綠化、攔蓄建筑物、河道生態護岸和濕地等山水林田湖的生態示范體系。
1)河道工程。河道治理工程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與水生態工程措施相結合,并綜合考慮地區經濟發展要求,對河道護坡采用自然原型、石籠、堆石、疊石、重力式擋土墻、景石、水生植物、植被網、生態混凝土等多種護坡型式。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工程等別為Ⅴ等。
2)金魚灣塘壩攔蓄。建設金魚灣塘壩攔蓄工程,壩頂高程為323.0m,最大壩高24.0m,壩長106.50m,壩頂寬度為5.0m。溢流壩段頂高程為321.0m,溢流壩頂設3跨人行橋,每跨凈寬5.0m,橋寬5.0m,道路兩側設石欄桿。設計洪水標準2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100年一遇;工程等別為Ⅴ等,大壩、放水洞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臨時建筑物為5級。
3)濕地示范。為發揮河道自我凈化功能,根據河道的地勢,在較為寬闊的位置設置了3處小型濕地,分別位于4#橡膠壩、5#溢流堰、6#攔河壩的攔蓄水面內,濕地形成面積分別為1000m2、2000m2、2000m2,3處濕地規劃總面積5000m2。濕地系統的設置,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恢復河道原有的生態系統,提高河流生物多樣性。
通過基地建設,以流域為單元,以生態建設為依托,以山水林田湖為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環境建設技術、水生態修復和治理技術,形成基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低影響開發綜合技術,建成典型生態示范工程,為生態山東建設提供示范和推廣。
2012年山東省水利科研與技術推廣課題項目“山東省水利綜合試驗基地降雨-徑流關系及雨洪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編號SDSLKY201201。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自選課題:“人工降雨條件下不同下墊面類型水土流失特征影響因素研究”。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3-0005-02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簡介:耿靈生(1965—),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