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國,李 飛,李秀麗
(濰坊市水文局,山東 濰坊 261031)
北膠萊河流域人類活動對徑流量影響分析
王忠國,李飛,李秀麗
(濰坊市水文局,山東 濰坊 261031)
【摘要】選取昌邑市王家莊子站的徑流量資料,用灰色系統理論,分析北膠萊河流域徑流系數影響因素,進一步分析人類活動對河流徑流量的影響程度。
【關鍵詞】膠萊河;人類活動;徑流量;影響分析
北膠萊河屬于黃河流域,該河發源于平度市姚家莊,流經高密、昌邑進入渤海,流域面積3900km2,河道平均坡降1/37000,流域形狀為葉形。1959-06在昌邑市宋莊鄉喬家村設立王家莊子水文站,集水面積2531km2;1999-06-01測驗斷面上遷5km,更名為流河水文站,集水面積2510km2。流域內無深山區和淺山區,丘嶺區占5%,其他均為平原區。丘嶺區分布在流域的中上游。流域內農作物種植面積占90%,其它樹木、草地等占10%,由于流域內坡度較小,植被情況良好,故水土流失不嚴重。中游地區有部分洼地積水。1974-08-14在王家莊子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為719m3/s。
在解放初期,受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的制約,流域內的農作物種植、樹木、草地等植被較差。1953年起,人們開始了植樹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在丘嶺區修建了大量的梯田、地堰、谷坊工程和小型塘壩。從1958—1979年,人們大力開展水利建設,在流域內,1960年建成了馬旺中型水庫1座,集水面積68.0km2,總庫容0.27億m3。1959年至1978年期間,建成了小(1)型水庫3座;小(2)型水庫18座;塘壩103座。這些水利工程總控制面積155km2,總興利庫容2181萬m3。1971年至1982年期間,建成攔河閘11座,總攔蓄能力315萬m3。1958年至1980年期間,建成了揚水站12座,設計流量1.43m3/s,灌溉面積575.33hm2。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人類生產實踐活動,使得流域的下墊面產生了變化,匯流條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攔水、蓄水、提水的生產活動,增加了流域內的蓄水量,使得蒸發量也增大,進一步影響到徑流量和徑流過程的變化。采用王家莊子站歷年的實測大斷面資料,點繪測驗河段的歷年實測大斷面圖。由斷面圖分析知,1965—2013年北膠萊河的河道縱橫斷面變化,主要受人工開挖治理所控制。王家莊子站測驗河段,1965年河道主河槽在中心,由于受水流沖刷的影響,到1970年河道主河槽偏移至左岸,河底高程變化很小,僅下降0.1~0.2m,但右岸淤積嚴重,河道寬度減少了20.0~21.0m,導致過水面積減少15%~20%。1970年以后,北膠萊河進行了人工開挖治理,河道加寬了100m,橫斷面呈矩形,主河槽河深達6m,縱斷面進行了取直,使得水流比以前更加通暢。1980—2013年由于降水量、年徑流量的減少,河道年平均含沙量明顯變小。1999-06王家莊子站測驗斷面上遷至流河站后,泥沙項目停測。根據1960—2000年泥沙資料分析,1980—2000年多年平均輸沙量為0.063萬t,為1960—2000多年平均的1.4%。因此,河道橫斷面幾乎沒有變化,河底高程變化在0.01~0.10的范圍內。
人工開挖治理河道,使得北膠萊河匯流條件及河道水面蒸發量產生了變化,進而影響到北膠萊河的徑流量和徑流過程。
流域產生的徑流量,取決于流域降水量的大小和流域下墊面的變化。采用1960—2013年共計54年降水量、徑流量資料。1966年1月、1967年1~5月、1967年10月~1968年6月、1968年9~12月受潮水頂托影響,徑流量按“0”處理。1999-06采用流河站徑流量按面積比法進行處理。
北膠萊河流域內,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是在1958—1980年期間,因此將1979年作為時段劃分點,繪制王家莊子站1960—1979、1980—2013、1960—2013年多年平均月徑流量柱狀過程線如圖1示。

圖1 流域多年平均月徑流量柱狀過程線
流域的徑流量變化是河流徑流系數的變化的重要標志。人類活動是影響河流下墊面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影響河流徑流系數的主要因素。通過分析降水量、徑流系數以及人類活動因素對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就能反映上述諸因素對河流徑流量變化的影響程度。用灰色系統理論對王家莊子水文站的歷年實測資料進行關聯序分析,以確定各種因素與河流徑流量之間的關系,從中找出主要因素,然后建立數學模型,進一步對影響河流徑流量的人類活動因素進行定量分析。
記徑流量、降水量、徑流系數的時間序列分別為△{x0(t)},△{x1(t)},{x2(t)},t∈{1960,1961……N},N=2013。x0(t)對xi(t)的關聯系數為

式中:k為常數,一般取0.5;

△min=mini(mint(△0i(t)),即各個因素間最小絕對差,一般可選為零;
△max=maxi(maxt(△0i(t)),即各個因素間最大絕對差。根據實測資料,計算x0(t)與xi(t)的關聯系數,由計l0i(t)計算各因素的關聯度γ0i為:

計算得:γ01=0.646;γ02=0.887
將數據列x0與各個數據列xi(i=1,2)的關聯度γ0i由大到小排成一行,稱為各數據列對x0的關聯序,則:γ02=0.887>γ01=0.646。
以上計算表明,影響年徑流量的主要因素是徑流系數,其次是降水量,而徑流系數的變化是流域下墊面的變化產生的,流域下墊面是可以人為改變的,即人類活動因素影響著河流徑流量的變化。為了定量地分析人為因素對河流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建立如下數學模型進行計算分析。

式中,α=(?y/?H)·(H/y),β=(?y/?G)·(G/y)分別代表降水量和徑流系數產流彈性系數,為方便計算,用下面的差分方程式代替微分方程式(1),在時間間隔相同時有:

式中△y/y、(△H/H)、△G/G分別為徑流量、降水量、徑流系數的增長率,可根據水文實測資料得到;△M/M為人類活動影響的增長率,則人類活動的減沙率m為:

只要求出系數α、β值,就可以用(2)和(3)式求出△M/M,α、β與流域特征,植被覆蓋度、土壤性質有關,一般較難直接由實驗確定。根據上述關聯分析,采用下式計算:

根據以上方法,對北膠萊河王家莊子水文站的資料進行分段。從1958—1979年,大搞水利工程,修建了水庫、塘壩、攔河閘、揚水站等。這些工程措施使得徑流量減少,徑流過程變緩,從而流域的下墊面發生了變化。根據上述情況劃分1960—1979、1980—2013兩個階段,列入表1,定量計算人為作用對河流徑流量的影響程度。
計算得:△y/y=-87.34%;
△H/H=-19.63%;△G/G=-84.12%;△M/M=-30.38%;m=34.78%。

表1 北膠萊河王家莊子水文站水文要素資料表
徑流量定量分析說明,北膠萊河王家莊子站以上,人類活動對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占34.78%。人類活動多年平均減少徑流量為:△ym=-1.051億m3。
對北膠萊河王家莊子站徑流量分析表明,北膠萊河流域影響年徑流量的主要因素是徑流系數,其次是降水量。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改變了流域的下墊面條件,影響了北膠萊河流域徑流系數的變化,對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占到了34.78%,使得1980年以來,受人類活動影響而減少的徑流量平均每年達到了1.051億m3。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P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3-0023-02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簡介:王忠國(1963—),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