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余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
張其余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 臨沂 276000)
【摘要】針對祊河藻類監測數據進行了探討,對藻類種群結構的特征及其多樣性進行分析,并據此結果對祊河水質狀況作初步評價,為沂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提供浮游植物依據。
【關鍵詞】祊河水域;藻類數量特征;特征分析;水質評價
祊河屬沂河水系一級支流,全長155km,流域面積3380km2,在臨沂城區東北匯入沂河。藻類作為水體中的初級生產者,分布廣泛,適應性強,在水生生態系統食物鏈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水質監測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而研究水體中藻類的數量及特征對研究水體的自凈狀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2年9月-2013年1月,在祊河每月初進行采樣,共采樣5次。在祊河邊共設置2個采樣點,編號為1號、2號,分別位于臨沂大學北門生態園和臨沂市園博園西側附近,兩采樣點相距1000m。采樣點設在水下0.5m亞表層處,用采樣瓶采集600ml后,水樣在避光低溫下保存,送到實驗室進行水樣處理。
1.1主要試劑及儀器
采樣瓶、魯哥試劑、抽濾裝置、移液槍、顯微鏡、500ml量筒、500ml燒杯、膠管、光學電子顯微鏡,計算機及相關軟件。
魯哥試劑配制方法:稱取碘化鉀20g,加入200ml含冰醋酸20ml的蒸餾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碘10g,貯存于密閉的棕色試劑瓶中。
1.2實驗步驟
1)樣品處理。將每次采回的水樣用1000ml量筒量取500ml轉移至已據采樣點編號的棕色瓶中,再用移液槍量取2.5ml的魯哥試劑加入到棕色瓶中,對藻類進行固定,充分搖勻后放在避光的櫥子里靜置,以達到濃縮水樣的目的。
2)抽濾定容。水樣靜置15d后,對水樣進行抽濾,將上清液抽掉放入大燒杯中定容使用,留下底部少于20ml的渾濁水樣。注意在抽濾的過程中不能晃動棕色瓶以免抽掉底部已經沉淀的藻類。將底部水樣加入上清液進行定容至20ml。
3)觀察計數。用移液槍抽取20μm已定容好的水樣做成玻片,用顯微鏡在15×40倍下進行觀察,對視野中的藻類計數并對特征明顯的藻類進行拍照。注意實驗過程中不能開風扇或者空調以免玻片干燥后影響實驗結果,玻片干后應重新做,玻片中也不能有氣泡,每份水樣要觀察3~4次。
4)數據計算。計算公式:

式中:N為每升原水樣中的浮游植物數量(個/L);Vs為原水樣濃縮后定容的體積(ml);V為測試水樣量(L);n為計數所得藻類數目(個)。
2.1采樣點1號各種藻類數量統計(見表1)
由表1可知1號采樣點,采樣期間各種藻類的密度是遞減的,其中硅藻和綠藻的密度最大。
2.2采樣點2號各種藻類數量統計(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號采樣點也是以硅藻和綠藻為主,采樣期間7種主要藻類呈現遞減趨勢。
2.3兩采樣點各種藻類的平均值(見表3)

表1 采樣點1號各種藻類數量統計 ×106個/L

表2 采樣點2號各種藻類數量統計 ×106個/L

表3 采樣點1號和2號各種藻類的平均值 ×106個/L
由表3可知:從藻類組成上看,兩個采樣點藻類硅藻最多,其次是綠藻門,其他藻類較少。以折線圖1可以清晰地看出藻類的變化規律。

圖1 兩采樣點各月平均藻類細胞密度
圖1中折線圖清晰的反應了7種藻類的變化趨勢及其數量關系。祊河中秋冬季以綠藻和硅藻為主,其他藻類較少;而且變化趨勢明顯,采樣期間一直處于遞減趨勢。
2.4采樣期間祊河藻類細胞密度(見表4)

表4 采樣期間祊河藻類細胞密度 ×106個/L
表4顯示了采樣期間兩個采樣點藻類總密度,為清楚反應藻類的變化趨勢特畫出折線圖表示藻類的變化規律,如圖2所示。

圖2 采樣各月份藻類總密度圖
由圖2可以看出在秋冬季祊河藻類數量呈現遞減的趨勢,其原因可能是藻類耐寒性較差,溫度降低,導致藻類死亡。
2.5祊河藻類組成
本次調查,通過鑒定研究區域共發現7門134種,以綠藻門(Chlorophyta),藍藻門(Cyanophyta)、硅藻門 (Bacillariophata),黃藻門(Xanthophata)、甲藻門 (Phrrophyta)、裸藻門(Euglenophata)、隱藻門(Cryptophyta)為主。從藻類組成上看,硅藻最多,其次是綠藻門,其他藻類較少。秋季為窗格平板藻、普通等片藻、小顫藻、鈍脆桿藻。2012-09-01采樣點藻類數量較多,這可能與采樣點處的水體環境有關,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高促進了藻類植物的生長;2012-09-02采樣點水體面積寬闊,由于橡膠壩影響水體流動快,使得藻類數量較少。藻類數量最少出現在2013-01,其原因可能由于研究區域水溫降低,僅有一些適合在冷水環境下生長的藻類出現,種類少,細胞密度也較低。水溫不僅對影響藻類的生理生化活動,對藻類的生物量和種類也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祊河藻類細胞密度季節動態基本呈現出秋季高、冬季低的特點,秋冬季祊河藻類以硅藻為主,水體中藻類的密度小于3×105個/L為貧營養,3×105~5×105個/L為中營養,大于10×105個/L為富營養。本次調查顯示,祊河秋冬季藻類平均密度為3.88×107個/L,水體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3-0019-02
收稿日期:2014-12-04
作者簡介:張其余(1983—),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