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華,張海青,楊 慧
(濟寧市梁濟運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000)
談運河水文化建設對濟寧經濟的推進作用
杜勇華,張海青,楊慧
(濟寧市梁濟運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000)
【摘要】通過對梁濟運河的歷史、發展及近年來改造成就的闡述,從建立運河公園發展旅游,修建商貿風味小吃城,建立古遺地址公園以及運河文化價值發掘等幾個方面,簡述了運河水文化建設對濟寧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濟寧市;梁濟運河;運河文化;水利工程
濟寧素有“孔孟之鄉,運河之都”之稱,京杭大運河貫穿其中,為濟寧的發展提供水源保證。為了開辟水運,減輕鐵路運輸壓力,也為解決因建東平湖水庫堵塞了的排水自然流勢,1958年由交通部報經國務院批準,整治京杭運河,恢復運河航運,于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老運河以西另開新河,亦稱京杭運河。重新構建的運河河道將梁山段改道到東平湖水庫圍壩西側,稱為湖西排水溝。1963年進一步疏浚治理后改稱梁濟運河,亦為梁山縣排水之干流。
梁濟運河是南四湖流域湖西濟寧地區的一條以防洪排澇為主,兼有相機承泄東平湖滯黃分水1000m3/s、引黃補湖灌溉、航運及南水北調輸水綜合利用的河道。干流起源于宋金河入口,流經梁山、汶上、嘉祥、濟寧市中區、任城區、北湖旅游開發區,于北湖旅游開發區的大張莊東入南陽湖,全長87.215km,流域面積3306km2,保護面積1500km2,保護人口100萬。近年來經過多次擴大和續建治理,提高了防洪標準,改善了梁濟運河的通航條件,逐漸形成一條具有水路運輸、防洪排澇、引水灌溉、觀光旅游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沿河兩岸開發建設,港航經濟快速發展,特色農業初露倪端,傳統產業鏈借水拉長,港口建設成效明顯,沿運河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帶狀經濟已具雛形,經濟發展特色明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
充分利用梁濟運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運河旅游業。濟寧文化底蘊深厚,儒家文化、水滸文化、佛教文化、運河文化在這里交融。梁濟運河又具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南連南四湖,北接東平湖,南四湖景區和汶上、任城景區景觀眾多,微山湖、南陽湖、南四湖十萬畝荷花,任城王墓,長溝葡萄園,南旺分水樞紐,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等。濟寧城市西跨戰略形成、運河經濟帶、風景帶建設,梁濟運河綜合治理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都必將為運河旅游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就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以建立國家級梁濟運河水利風景區為最終目的,以旅游公司的形式進行運作,以BT(建設——移交)項目方式開發,可有效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經驗欠缺等問題。同時要積極和一些經典旅游線路聯合,形成相互交織,相互烘托的旅游網絡,有效發展水利經濟。
為搞好工程綠化,管理處加大了林權改革力度,采取統一規劃、分段承包、社會招標的方式,動員社會力量植樹造林。目前運河堤防宜林綠化面積達到100%,存木量達70多萬株。北湖旅游休閑度假村連接梁濟運河,河道是游線而北湖是游面,要充分發揮他緊貼中心城市而水面又相對廣闊的優勢,開展高速刺激體驗、家庭自駕船游、島上登高覽勝及兒童嬉水專場,這4項活動的開展正好彌補了河道旅游的缺陷。
在建的濟寧豪德商貿物流城是全國光彩事業重點項目、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重點服務業建設項目、濟寧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濟寧市“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工程項目。項目規劃用地200hm2,總投資45億元,預計5年內建成。項目落成后,可直接安排就業8萬人,年交易總額可達320億元以上,預計年上繳稅金約8億元,將為濟寧市大吞吐、大集散、大流通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和支撐。主要建設項目包括商品交易市場區、生產性服務配套區、生活服務配套區三大部分。商品交易市場區主要有百貨市場、建材市場、五金機電市場、電子產品市場等;生產性服務配套區主要包括公建(辦公樓、商務樓)、商務酒店、會展中心、倉庫等;生活配套區主要為住宅、小學、幼兒園等。該項目輻射范圍達到魯豫蘇皖交界地區,成為這一地區功能最全、業態最多、規模最大、檔次最高、輻射能力最強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現代化綜合商業物流城。
濟寧是魯菜的發源地之一,地方小吃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尤其是甏肉干飯、孔府菜、孔府糕點和微山湖全魚宴等地方飲食,在海內外具有較高的聲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佳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甏肉干飯不斷改進創新,又增加了卷尖、面筋、肉芯丸子和雞蛋等一系列菜品。清真糝湯又名“肉粥”,現為百姓的日常美味早餐,歷史悠久。孔府糕點分外用、內用兩大類,其特點是講究現吃現烤,力求色、香、味、形俱佳。這些名吃將隨著運河的開發,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而美名遠揚,也將極大地提升濟寧的社會影響力。
南旺鎮是千里運河的制高點,這里就是古運河水脊分水口工程原址,從戴村壩引汶河水至此與運河呈丁字形交匯,注入運河,南北分水設閘控流,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這才有漕運七百年繁榮。所以這里是運河工程技術運用的玄機所在。取梁濟運河的水輸入南旺后再入小汶河,顯現了當年白英戴村筑壩借水行舟的英明決斷,恢復丁字河口分水口景觀細節;仿建“光明樓”、“龍王廟”古建筑群,廣征文物,編纂綱目,廟內籌建“中華運河博物館”;廟外恢復龍王廟會,力促壯大成魯西南第一廟會。
濟寧煤藏豐富,采煤導致了一片片地表塌陷區,把成片的塌陷區作為濕地進行整治,改善生態環境。把遠城水域養殖水生動植物加森林圍護,惠及民生;近城水域規劃水景游覽區,發展縣區旅游、休閑度假。增加眾水塘陪襯,“運河之都”也不孤獨了,使濟寧這個“北國水鄉”名副其實。
4.1保護運河文化遺產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傳統文化發展的物質載體,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要以《濟寧市城市總體規劃》《濟寧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依據,嚴格保護濟寧古城的格局、運河水系、傳統街區、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遺產。嚴格控制古城風貌體現區的建筑和城市景觀,充分展現濟寧“北方水鄉、運河之都”的傳統風貌。同時,要加強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和傳承,充分展現濟寧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4.2經營好運河文化產業
一要廣泛宣傳,完善文化設施,加強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樹立濟寧運河文化特色的人文形象。二要對玉堂醬園、竹器手工業等傳統產業在政策、資金、環境等各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增強傳統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三要依據《濟寧市城區文化旅游規劃》,按照特色主導、優勢帶動、區域融合、產品多樣、產業聯動的原則,全面整合濟寧市文化旅游資源,積極開發運河文化旅游產品,大力推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4.3創新運河文化建設
發展創新運河文化,是傳承濟寧運河文化的內在要求,是推進濟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要準確把握濟寧市經濟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先進制造業、生態水系、運河航運、區域交通等獨特的資源優勢,以產業創新為重點,積極發展具有濟寧特色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3-0049-02
收稿日期:2014-12-04
作者簡介:杜勇華(1978—),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