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延文
(棗莊市嶧城區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棗莊 277300)
嶧城區農田水利設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狄延文
(棗莊市嶧城區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棗莊 277300)
【摘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嶧城區現階段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必須科學規劃,建設科學完備的水利設施體系,強化基礎設施管理等對策措施。
【關鍵詞】棗莊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整改對策
棗莊市嶧城區總面積628km2,現有耕地2.92萬hm2,平原澇洼地占總土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2.28萬hm2,旱地6400hm2。有勝利渠灌區大型灌區1處,中型灌區6處。全區共有小型水庫20座,其中小(I)型水庫3座,小(Ⅱ)型水庫17座;塘壩126座;灌溉機電井947眼;提水泵站180處;輸水灌溉渠道522.9km。這些工程的建設曾為嶧城區農業經濟的發展及農業灌溉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由于維護資金缺乏及管理不善,目前這些工程完好率只有51%,部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已不能充分發揮效益。
1.1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設施不完善
嶧城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產權大多屬村集體所有,基本上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興建的,工程標準低、質量差、配套不齊全,維修投入資金少,老化失修,抗御旱災能力不足,并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如勝利渠灌區、賈莊閘灌區骨干輸水渠道大多跑水漏水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不足0.45,田間工程無配套。部分工程無專人管理,即使有人管理,有些也由于報酬低等問題,不能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對其保護不力,造成嚴重損壞。有些工程缺管護房,電源保證率低,輸水設施不配套,配套功率過大或偏小。因此,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嚴重退化,效益衰減嚴重,難以為繼。
1.2用水難與水費收取難并存
用水難,表現在多數渠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小型水庫、塘堰蓄水量減少,再加上水資源浪費嚴重,群眾習慣用“大鍋水”,對資源不加珍惜,澆地大水漫灌,水利用率不足40%。由于農民沒有水是商品的觀念,每年有90%~95%應收水費收不上來,水費收取困難,致使水利工程的再建和維修缺乏資金來源,形成惡性循環。
1.3產權不明晰,改革滯后
由于年代的沿革,農田水利設施難以確定明晰的產權關系,只是模糊地說產權的主體屬于集體,群眾因傳統觀念影響,積極性不高,加上宣傳發動工作力度不夠,優惠政策少,除了荒山、荒灘部分拍賣,其它農田水利設施基本沒有改制。目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存在責、權、利不明,建、管、用脫離的現象,個體化農戶與已有的水利基礎設施之間缺乏銜接。
1.4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近年來,國家雖然加大了水利投入,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不足。當前嶧城區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機制主要是“從上級爭取一塊、區、鄉投一塊、農民集一塊”的格局,還沒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這就決定了嶧城區的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嚴重不足,不僅是農民投入不足,政府投入也嚴重不足,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及“兩工”的取消,農田水利設施投入將更為不足。
針對嶧城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情況,為保障嶧城區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可持續水利灌溉,特提出以下幾點整改對策:
2.1推進灌區重點水利工程建設
在開展區域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應明確灌區重點水利工程,將目前實施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區域節水改造、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國土整治等重點項目結合起來,發揮“水源—骨干工程—田間工程”系統改造的綜合效益。
2.2合理規劃,有序推進農田水利建設
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注重實效”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編制完成的《嶧城區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嶧城區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嶧城區水利十二五規劃》等統籌規劃,逐步實施。
2.3建立多元化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機制
完成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任務,必須有穩定可靠的投入作保障。要按照國家、集體、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融資機制,確保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在投資規模、工程質量、經濟效益等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小型水利設施投入力度,要把水利建設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其次,制定水利建設獎勵扶持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統一規劃基礎上,采取多干多補、先干后補、以獎代補等辦法,確保有限的資金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大力發展民營水利不僅可以彌補水利投入不足,改善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管理,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節約用水,而且可以盤活水利資產,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實現“三贏”,即政府省錢、省心;投資者掙錢、可心;群眾受益、稱心。第三,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辦水利工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提倡和鼓勵外商、企業和個體,采取自辦、聯辦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興建水利工程,這是在當前新形勢下增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最直接、最有效、最值得推廣的辦法。
2.4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及工程產權制度改革
堅持拍賣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紐帶,進一步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經營現有小型水利工程的積極性,促進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和經營,走上以存量換增量、賣舊建新、良性運行、滾動發展的路子。
2.5建立健全農田水利服務體系,創新管理辦法
落實各級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職能和責任,創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護機制,確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維護和保養的權責,村集體要將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列入到村委會公益事務中。依據自愿互利的原則,引導農民合理地投工投勞。推廣由農民用水協會負責對用水工程的管護,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高效管理。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體系,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2.6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規
要建立完善的水法規體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要在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加強配套法規政策的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使水利建設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2.7加強水利宣傳教育
農田水利建設具有巨大的經濟保障和環境保護功能,因此其也同時屬于全民和全社會的公益事業,可以類似全民植樹造林一樣,加強宣傳教育,動員全體國民、社團、企業出錢出力,共同辦好農田水利網絡體系,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已發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號角已奏響,通過嶧城區全體水利人員的共同努力,全區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將得到扭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水利現代化藍圖將在不久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F323.2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3-0061-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簡介:狄延文(197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