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波,吳進強(威海市文登區水利局,山東 威海264400)
文登區改革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探討
崔建波,吳進強
(威海市文登區水利局,山東 威海264400)
【摘要】威海市文登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跳出以鎮為單元設置水利管理服務機構的傳統模式,將全區17個鎮辦劃分為5個片區,成立了威海市文登區基層水利服務中心。把鄉鎮水利編制人員上收,實行垂直管理,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經過近2年的摸索與實踐,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水惠民生服務職能逐漸顯現。
【關鍵詞】基層水利體系;水利服務;水利改革
近年來,在加強基層水利體系建設過程中,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跳出以鎮為單元設置水利管理服務機構的傳統模式,把鄉鎮水利編制人員上收,實行垂直管理,并將全區17個鎮辦劃分為5個片區,成立了威海市文登區基層水利服務中心,核定編制21人,內設張家產、開發區、米山、葛家、南海新區5個中心站,分別派駐5個片區,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同時組建了6支防汛抗旱供水服務隊,成立了農村供水協會、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協會及分會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16處,落實村級水管員744人,基本建立起了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經過近2年的摸索與實踐,文登區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服務與發展活力逐漸顯現。
文登區為威海市的水利大區縣,建國后修建了大批水利設施,其數量和水資源存有量位居威海之首。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對農田水利投入較少,農村集體組織也逐步退出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利工程因得不到管護而成批失修報廢,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水利部門垂直管理的基層水利站被下放到各鄉鎮,2008年全省鄉鎮機構改革,包括水利站在內的“七站八所”一起被撤銷轉制,每個鎮(辦)只有一名兼職水利管理人員,且非專業人員居多,水利工作處于次要地位或嚴重缺位,出現了“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問題。近年來,文登區抓住各級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先后投入14億多元,實施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設,部分損毀水利設施得到重建和維修,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明顯增強。盡管如此,因無專業管護隊伍,建管脫節、前建后毀現象十分嚴重。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對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的機械化、專業化、現代化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有懂技術、知識化的水利隊伍來支撐。因此,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和過硬的基層水利隊伍,把工程建好、管好、用好、維護好,成為當前農村水利工作的當務之急。
在基層水利服務中心成立之初,順勢完善了相關基層管理體制,在防汛抗旱供水服務隊管理體制上,堅持企事業單位舉辦、農民自發組織舉辦相結合,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在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體制上,堅持灌區系統與行政區劃相結合,實行行業指導、農戶主體、依法登記、民主自治。各中心站干部職工在水利局的統一領導下,明確了“立足水利、扎根農村、服務一線”的工作思路,自覺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調查水利工程設施現狀、存在問題和群眾需求,建立工程檔案,做到情況清、底數明。在摸清家底的同時,積極參與全區各項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涉及到哪個片區,哪個片區就及時與區水利局相關科室搞好對接,與村里水管員一道,主動協助做好施工前、中、后各項工作。2014年實施的2013年度小農水重點縣、12座塘壩除險加固、河道治理、農村飲水安全、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項目,基層水利工作人員全程參與,每個項目的前期規劃,都由基層中心站專人負責聯系項目所在鎮村,積極協助做好測量設計等工作;涉及遷占補償需要協調的,主動為施工方和村民牽線搭橋,協調解決;工程點多面廣,主動到工程一線協助技術人員和監理人員督導工程質量與進度;工程竣工后,協助區水利局做好工程移交,動員受益群眾成立用水戶協會,切實加強工程建后管護。各中心站、村級水管員與用水戶協會的參與,將甲方、監理方、施工方以及受益群眾緊密聯合在一起,形成了點面結合、協調聯動、優勢互補的良性工作機制,在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養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1充分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
基層水利管理體制是水利工作的根基,健全完善基層水利管理服務體系,是水利服務 “三農”、改善民生、推進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證。文登區有大中小型水庫74座,塘壩917座,大小河流1030條。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在發揮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等效益的同時,更承擔著防洪減災、應急處置的重任。近幾年,先后對6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對母豬河等3條骨干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但塘壩病險率高、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低的實際,仍然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此,基層水利服務中心的各中心站及廣大基層水管員堅守在防汛抗旱應對臺風的最前沿,發揮對轄區內工情、水情、汛情、旱情等最熟悉的優勢,如在極端天氣的防汛期間,平時做好隱患排查、督導整改,汛期全面動員,每一座水庫、每一座塘壩、每一段河道都有專人定時巡視,對上及時報告最新情況,對下準確傳達執行上級防汛指令,形成如臂使指的防汛指揮體系。特別是遇到險情時,第一個發現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小的險情當場處理解決;大的險情及時向上級匯報,并組織下游群眾及時撤離,為后期除險贏得主動,盡最大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水利工程建管使用方面,基層水利服務中心充分協調利用用水戶協會和互助合作用水組織等,加強對擁有產權、經營權、管理權的灌溉設施進行日常維護,對相關水利工程設施進行監管、指導和服務,并享受政府給予的專項經費補貼,這樣既使老設施發揮應有的作用,又使新工程得到保質保量的充分發展,更能有效地服務于經濟社會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水利改革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3.2充分發揮水政執法載體作用
依法保護水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充分維護良好的水事秩序,營造人水和諧、水惠民生的生態文明氛圍,是時下水政執法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作為水政執法網絡向下延伸的主體,維護水利工程安全、調解水事糾紛、減少農村各種損壞水利工程設施的違法水事案件,也是基層水利服務中心的一大職責。近年來,為適應新時期水政執法工作需要,提高執法效能,區水利局先后建立健全了便民服務機制、內部執法工作銜接機制、部門聯動執法機制等水政服務與執法網絡體系,執法隊伍遍及城鄉鎮村,執法力量得到加強,這關鍵得益于基層水利服務中心的大量工作,各中心站處在最基層,長期與群眾打交道,利用這一優勢,中心站經常向基層宣傳有關水利法律法規,讓群眾逐漸增強自覺遵守水法律法規意識,減少水事違法案件的發生,提高涉水項目審批率,目前全區開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率、水土保持方案編審率、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征收率均達到100%,涉水項目稽查率達到95%以上。同時,在調處水事糾紛方面,相比于過去生硬的執法,群眾更愿意接受基層水利人員地調解處理,通過基層水利服務中心的先期介入,可以把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及越級上訪等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責任編輯趙其芬)
【中圖分類號】F426.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4-0039-02
收稿日期:2015-01-11
作者簡介:崔建波(1975—),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