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付慧(禹城市水務局,山東 禹城 251200)
禹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
武付慧
(禹城市水務局,山東 禹城 251200)
【摘要】針對禹城市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防洪抗旱能力衰減、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實際,分析了禹城市水務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做法,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禹城市;生態文明,生態建設
禹城以建設水生態體系為依托,按照黨的十八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要求,針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防洪抗旱能力衰減、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實際,堅持走生態文明建設水利先行之路,實現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態水利,積極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1.1多渠道加大水生態環境治理
1)治理河道,恢復為主。禹城市水利局搶抓了上級實施的 “中小河道治理”、“旱能澆、澇能排”的項目機遇,截至目前已對全市所有淤積嚴重的河道按原設計標準實施了清淤治理、生態治理,打通村鎮間竹節溝等卡脖子工程,提高河道引水蓄水排水能力,恢復了河道的功能。并且將河道、水庫、供水管網相連接,形成了防洪—供水—生態有機統一的生態系統。
2)綠色發展,修復為主。努力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發揮植被對環境的修復作用,提高自然環境水源涵養及防風固沙能力,形成局部良好的生態系統。實施了辛店沙河洼風沙片治理、莒鎮堿場李莊、安仁韓莊水土流失治理和人工濕地等工程。
3)河湖管理,保護為主。監管單位明確責任,加強管護,開展河湖專項整治活動,及時清除障礙,清理污染源等安全隱患,禁止亂開挖、亂搭建、亂砍伐,確保河道安全、生態安全。
1.2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在各項水利工程建設中,禹城市水利局精心構思,科學布局,努力讓工程與周圍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結合起來,做到了工程美、水態美、環境美、文化美的有機統一,建成了許多優質、靚麗的生態文明工程,形成了多處優美、舒適的水生態環境。如意湖、鬲津橋等現已成為該市的景觀工程,成為人們出行漫游的好去處。積極參與徒駭河風景區、濼清河改造、海河迎查等重點工程建設,竭力將其打造成環境優美的臨河公園,現在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1.3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科學定位,目標控制??茖W編制水利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所有建設項目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防洪影響綜合評價和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嚴格取水許可;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
2)用水體系,安全集約。在用水總量控制上,依據上級分配的用水總量指標,根據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情況,實行計劃用水,統一配置調度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并對采用地下水的單位實行“年計劃、月調度、季考核”,實行超定額累計加價;實現了以供定需。
在用水效率控制上,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幅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指標,對用水效率指標實行控制管理。
3)高效節水,工程助力。開展多形式、多方位、多層次的水情和節水教育宣傳;大力實施末級渠系改造工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等高效農業節水工程,現已實施節水灌溉面積1.82萬hm2,節水3163萬m3;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實行建設項目論證前的節水承諾制度,鼓勵企業升級改造生產工藝,實現循環用水、重復用水。
通過以上措施,促進了人們用水方式的轉變,由隨意、浪費式用水轉向了計量用水、節約用水,保證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2.1認識不到位
全民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依然大量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生態建設的觀念。不少地方農業生產灌溉技術還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污染依然存在,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未完全整改到位,依然存在污水直排、偷排現象,加之河流上游外來污水侵襲,污水威脅依然存在。
2.2預警預防和監控體系不健全
水澇災害的預警體系不健全,供水體系監控系統不健全,農村供水系統,城區部分企業供水系統未實行遠程監控,水功能區水質、地下水位的動態監控不到位。
2.3水危機加劇
我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20m3,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資源供需并沒有多大矛盾,進入21世紀以后,缺水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出現了水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長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水危機將逐步加劇。
2.4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雖然已實現了水務一體化,與上級要求也進行了接軌,但尚需完善。部分居民小區實施地熱井供暖,對深層地下水(承壓水)的過度開采所產生的危害將更令人擔憂。
3.1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媒體等要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樹立“環境即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環境友好和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水文化論壇”為契機,大力加強水文化生態城市建設,為爭創“生態文明示范市”做出貢獻。
3.2實現信息化管理
1)對農村供水、城市供水水源地安裝遠程監控系統,對水量、水質、水壓實施遠程監控。
2)對關鍵閘及縣鄉邊界閘進行更新改造,安裝遠程監控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
3.3完善管理體制
1)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2)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確保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不突破。
3)推進城鄉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
3.4全方位應對水危機
1)以治水模式的轉型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工作中,既防御水旱災害又規范人類自身活動,既開發利用水資源又維護水生態平衡,既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給子孫后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空間,從對大自然的無序開發、無限索取向合理開發、節約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針對水資源緊缺的現狀,對用水量大的工業企業做出調整,減少新建耗水量大的工業項目。
3)做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
4)實施高效節水示范項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灌溉模式,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責任編輯張玉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4-0058-02
收稿日期:2015-02-04
作者簡介:武付慧(1979—),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