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于天曉(.龍口市水利勘測設計室,山東 龍口 6570;.龍口市農村水利建設管理站,山東 龍口 6570)
東營水庫抗旱應急引水工程實施方案
李朋1,于天曉2
(1.龍口市水利勘測設計室,山東 龍口 265701;2.龍口市農村水利建設管理站,山東 龍口 265701)
【摘要】通過對龍口市東營水庫水資源量及供需平衡分析,提出維修、改造原有灌溉渠道,采用管道灌溉技術,改建水庫干渠等措施,保障了龍口市應急抗旱需水要求,效果顯著。
【關鍵詞】龍口市;東營水庫;抗旱應急;管道灌溉
龍口市降水偏少,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災害。2013-08開始,全市降水量明顯偏少,形成2013年秋季至2014年夏季連續1年多的嚴重干旱。城市及工業供水、農村飲水、農業灌溉(主要是山區)面臨嚴重的供水危機。2014年主汛期結束后,全市蓄水僅為總蓄水能力的41%,多數小型水庫、塘壩干涸或接近死庫容,抗旱水源嚴重不足。
東營水庫位于龍口市石良鎮落水于家村東,黃水河支流東營河上,是一座以防洪、農業灌溉、養殖為主的小(1)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0.7km2,總庫容187.2萬m3,興利庫容126萬m3,死庫容17萬 m3,設計流量最大 1.6m3/s,灌溉面積333.33hm2,涉及于家、修家、曹家、周家、尹村、魯家莊、莊頭、筐柳8個村莊。
項目區地形復雜,加上受大氣環流和季風的影響,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不同程度的干旱災害時有發生。水庫渠道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以來,經過多年使用,灌區渠道、管道因凍融、管護不到位等各種原因損壞較重,灌溉過程中水量損失偏多,部分地塊甚至無法灌溉。項目區地下水資源匱乏,一旦出現中等程度干旱天氣,則容易出現水源不足甚至無水可用現象。因此,對原有老化、損壞的渠道、管道進行翻修重建,恢復渠道供水能力,保障常規農業灌溉、干旱期農業關鍵期用水是十分必要的。
工程規模為小(2)型,工程等別Ⅴ等,主要建筑物5級,次要建筑物5級,設計灌溉保證率75%。工程區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2.1需水量計算
常規需水量計算:當P=75%、90%時,作物年需灌水4次,灌溉面積 333.33hm2需水量為63.26萬m3。抗旱應急需水量計算:在特大干旱情況下,當P=95%時,作物年需灌水2次,灌溉面積333.33hm2需水量為31.63萬m3。可供水量計算:水庫可供水量根據水量平衡公式計算,P=75%、90%、95%時項目區可供水量分別為115.1萬m3、94.2萬m3、81.5萬m3,均滿足要求。
2.2灌溉方式選擇
本次實施項目對原有渠道進行維修和改造,經綜合比較,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原砌石渠道損毀嚴重及占耕地較多處,渠道改為管道;原砌石渠道保存較完整,不占用耕地處,對原渠道維修,加設蓋板,以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向渠道內傾倒垃圾,從而節約、保護水資源。對原有土渠經過經濟比較,改為管道或漿砌渠道。原鋼筋混凝土管損壞部分拆除更換。
管道灌溉技術突破了傳統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性,使灌溉質量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條件的制約,灌水時間、灌水部位、灌水均勻度、灌水定額等均能自由控制,做到“精確灌溉”,這項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還能更好地與機械化作業程度很高的現代農業相配合,代表了現代灌溉的發展趨勢。
2.3工程設計
1)水庫放水洞更換全開閥,管理房維修。
2)干渠段:樁號0+000~0+256渠道維修,加鋼筋混凝土蓋板;樁號0+098處農橋拆除重建;樁號0+183處新建泄水閘1座及泄水渠道10m;樁號0+256~0+580穿山隧洞清淤;樁號0+617~0+907原渠道拆除,新敷設Φ80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0+907~1+427原渠道拆除,新敷設Φ60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1+100處支渠敷設150mΦ30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1+275處支渠新建矩形渠道400m;樁號1+730~1+780渠道加鋼筋混凝土蓋板;樁號0+907、1+100、1+275、0+772、0+880新建分水口5處。
3)修家支渠段:樁號X0+000~X0+420段原鋼筋混凝土管拆除,更換為Φ50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X0+420~X0+970段兩側新建矩形渠道;樁號X0+075處敷設2100mΦ35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X0+975處支渠敷設300mΦ300鋼筋混凝土管;樁號X1+220~X1+365段鋼筋混凝土管維修;樁號X1+565~X1+865段原矩形渠道維修100m;樁號X0+042、X0+560、X0+750、X0+975、X1+215、X1+365共計6處管理房進行維修。
4)于家支渠段:樁號Y0+000~Y0+340段原渠道拆除重建,增設蓋板;樁號Y0+340~Y0+600段原渠道拆除,敷設Φ500鋼筋混凝土管。
龍口市東營水庫抗旱應急引水工程項目實施后,常規供水情況下,可恢復200hm2耕地灌溉供水能力,保障333.33hm2耕地的用水需求;在特大干旱情況下,保障農作物播種供水和生長關鍵期供水;在中等干旱和嚴重干旱情況下,保障333.33hm2耕地的用水需求。通過經濟分析,工程是合理的、可行的,且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
(責任編輯崔春梅)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4-0044-02
收稿日期:2015-02-19
作者簡介:李朋(1979—),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