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嵩山少林寺隨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張衍榮
也曾白云抱幽石
——游嵩山少林寺隨感
文/張衍榮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拍成電影后,藏之深山的古剎一夜爆紅。而由王立平作詞、作曲,鄭緒嵐演唱的電影插曲,更是為其錦上添花:
一時間,紅男綠女心旌搖蕩,莫不爭先恐后,向而往之。不過,實際成行則是《少林寺》上映20多年之后的事了。
少林寺位于嵩山西麓,與古都洛陽隔山相望,始建于公元495年,由篤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龍門石窟創建人)敕建,旨在安頓其景仰的印度僧人跋陀。因其座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之密林中,故名“少林寺”,時人俗稱“僧人寺”。
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舉起鞭兒輕輕搖,小曲滿山飄,滿山飄……
公元527年,另一位佛門高僧達摩來到少林寺,廣集信徒,首傳禪宗,影響極大,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于是,少林寺被尊為“禪宗祖庭”。
十三棍僧救駕秦王后,少林寺備受朝廷重視,它又袈裟增輝,成為“天下第一名剎”。
從地理環境看,少林寺背依五乳峰,四圍群山環抱,層巒疊嶂,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宛如被老嫗攬于懷中。
因此,不論時代背景、歷史淵源、地理區位、風水環境,還是佛門資歷、文化氛圍、社會身價,少林寺都非同一般。至于后來的式微,那是清以后的事了,限于篇幅,恕不贅述。
我去少林寺那天,說來堪悲,途中差點出事。記得當年電影上映時,地無分南北,人無分官民,走到哪里都是人心振奮,人人心中充滿希望,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可謂喜上眉梢。可是,短短20幾年后,當我們為了趕時間,驅車翻越嵩山,試圖抄弘法,是佛祖住世時為降伏出家信眾的貪心而建立的。《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由此可見,化緣乃是佛衣缽。近路去少林寺一游時,卻完全沒有料到會遇上另一段插曲——鄉民剪徑!
村道兩邊的小樹上隨便拉根繩子攔住去路,幾個農民模樣的漢子守在那里“收費”。他們虎視眈眈,抱著膀子,端著架子,吊著臉子,嘴上則強詞奪理:“甭啰嗦了!高速公路是政府花錢修的,他收費;這路是俺花錢修的,不叫俺收費?天下沒這理!你們都沒看看,現如今哪里還有不收費的?你們不是要去少林寺嗎?瞧瞧吧,人家和尚都不化緣啦,俺還叫花子似的整日圪蹴在這里,埋汰啊!”
這場景我只在舊小說里讀到過……
好不容易翻得山來,俯身看去,只見不遠處山坳里有座古寺,中軸線布局,殿宇巍峨,禪房齊整,不乏皇家氣派。不用說,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少林寺了。于是乎,急忙驅車前往。
約莫一刻鐘工夫,我們便到了。舉目看去,不由一驚,只見山門十分獨特:兩扇圓孔巨窗,一間方闊大門,“規矩”之意何其昭然!我心中驀地一動:這是不是暗喻少林寺盡管武功蓋世,名揚天下,但此寺乃規矩之地,僧眾皆規矩之人呢?或者,欲為此寺僧,先做規矩人?
由是,我想起武術界流傳很廣的名言:“歪江湖,正道理。”任何時候都得講規矩,一切都得按規矩來,不可亂套。適才我們碰上的鄉民剪徑,顯然是破壞規矩,雖暴露出個別地方業已亂套,但從其咄咄逼人的牢騷里,也可嗅出若干值得反思的信息,如:“人家和尚都不化緣啦”。
和尚為何要化緣?表面看似乎是托缽討口,要養活自己。實則不然。它乃是藉此廣結善緣,以資
市面上僧人化緣業已久違,代之而起的是腰纏萬貫的僧衣商人。他們開公司,做買賣,住持、方丈,當上了董事長,混跡官場,巴結權貴。僧帽套紗帽,頭陀著官袍,處級和尚科級廟,所謂“貧僧”、所謂“老衲”,還有幾分是真心話?這叫不叫江湖亂套?
我兀自立于門前臺階下,感慨送目,見山門上掛著漆底金字門額一塊,額匾上刻著康熙皇帝親書之“少林寺”三個金色大字,字跡古樸蒼勁,精神飽滿,一氣呵成,可見時年五十出頭的滿族皇帝漢學功底、書法造詣、個性風格之一斑。此外,門額上還附有“康熙御筆之寶”方印一枚。
山門是寺廟的臉面和名片,其建筑形式和風格,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寺廟的精神追求。因此,少林寺有別他鄉寺廟的山門,竊以為是很值得玩味的。
邁入山門,見甬道兩側多有碑刻,皆唐、宋以來原始古董,人稱碑林。碑林東側,竹林掩映的慈云堂舊址內另有碑廊一處。此處現存北齊以降碑石100多品,其中不乏歷代書畫巨匠的手筆真跡,如唐代王知敬的《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宋代蔡京的《面壁之塔》、米芾的《第一山》,元代趙孟頫的《裕公碑》,明代董其昌的《少林禪師道公碑》等。此外還有北齊武平六年的(575)《少林寺碑》、元代至正十四年(354)的《淳拙才禪師道行碑》等。不用說,它們不僅書寫著該寺的興衰枯榮,甚至還是一座彌足珍貴的藝術寶庫,對我國社會史、宗教史、雕刻、書法藝術等皆有非同尋常的研究價值。
折轉碑廊之西,我們來到著名的“錘譜堂”。這里是僧人習武練功的場所,有房42間,格局為回廊一周。如今,里面采用泥塑、木雕、壁畫等傳統藝術形式展示著少林武術的緣起、發展,包括日常練功、經典套路、攻防技能、僧兵戰跡等精華內容。堂內共陳列展出錘譜像14組,計216尊,有坐禪站樁、跑經繞佛、八段錦、大紅拳、小紅拳、通臂拳等功法,以及十三棍僧救秦王、月空法師平倭寇等故事,形象逼真,妙趣橫生。此外,還有俗家弟子習拳練武的精彩場面。而當年僧眾練功的腳窩皆清晰可見。
借用時髦話說,錘譜堂是少林寺的“拳頭產品”,人說“錘譜堂里五分鐘,出來一身少林功”。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慕名而來,領著孩子目染比劃,堂內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足見錘譜堂影響之大。當然,亦可見世風之躁浮。
穿過天王殿(亦稱接引殿),迎面便是核心建筑大雄寶殿。只見煙霧繚繞,人頭攢動,分不清誰是香客,誰是游人,都一窩蜂涌在殿前“拈香”,有的大把地燒,有的成捆地扔,還有的高擎起棒槌粗米把長的竹立香,似乎人人都在顯示虔誠無比又財大氣粗。此情此景使人無法不懷疑這些同胞究竟有無明白為何上香?“今時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真實之義”也!
殿前兩側,呈“八”字形格局建有鐘樓和鼓樓。鐘樓居東,鼓樓位西,皆兵燹之后的重建之物。
鐘樓前立有俗稱“李世民碑”的《皇帝嵩岳少林寺碑》。此碑名噪天下,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頂端“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隸書大字乃事主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碑的正面,上半部分刻著李世民的詔書,旌表少林寺僧人助其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手跡“世民”二字。下半部分是裴崔撰寫的《少林寺碑記》。背面刻的則是李世民賞賜封贈少林寺的“紅頭文件”,曰《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其中記述的十三棍僧救秦王故事,便是創作電影劇本《少林寺》的歷史依據。
碑身現裂痕,字跡有殘缺,“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已經做了17年皇帝的李隆基,剛至不惑,應該說正是勵精圖治的年紀,何故要翻出100多年前的死人,去立什么“李世民碑”呢?難道他已隱隱感到“漁陽鼙鼓動地來”了,欲再借少林僧兵去保駕護航?當然不是。楊玉環此刻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更沒有當上什么“國母”、“干媽”,“安史之亂”還遠著吶!依據封建統治者盛世多修廟的故技,只能說明此公當時自我感覺良好,欲借此樹立一個“盛世明君”的形象而已。
“李世民碑”北邊是《小山禪師行實碑》,其后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行實碑”記述的是少林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傳法禪師的經歷和重振少林禪宗的功德,“贊碑”刻的則是佛、道、儒三教混元圖像。所謂“三教混元”,說明嵩山曾是儒、釋、道三教薈萃之地,體現三教合流思想。
再往北,是乾隆十五年(1750)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別出心裁,僅為一首五言詩:“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詩文對仗工穩,淺顯易懂。這位漢學不遜其爺,在位不逾其祖的“乾隆哥”,之所以獨辟蹊徑,是不是要讓天下白丁都能讀懂,他交給乃祖的治世答卷,是一幅自信、自負的“琴治”圖呢?
看罷這些碑碣,我們穿過大雄寶殿,匆匆瀏覽其后的禪堂、客堂、方丈室等院內建筑后,便直奔當年影片令我驚奇不已的塔林。
塔林為該寺墓群,位于院西不足一里的岡巒上,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為當今世界之最,遠遠看去,佛塔如林,場面十分壯觀。
塔林現存墓塔232座,其中隋代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當代塔2座,年代不詳塔27座,另有殘塔和塔基35處。塔內安放著逝者靈骨或生前衣缽。塔主皆非等閑,要么是歷代住持,要么是成就斐然、貢獻卓著的高僧。塔林是少林寺最為神圣的地方。
至于其形制、層級、大小,除受制于彼時風尚及具體情況外,還體現著逝者生前的地位、成就和威望。
塔林久仰,匆匆穿行。我們一座座拜謁,塵土和枯葉不時被山風卷起,轉著圈兒繞過塔身,發出沙沙聲,滑過塔基,落到我們腳邊,不僅看得出塔林已非止一日沒清掃過了,甚至讓人隱隱感到,是我們這些不速之客,驚擾了塔中的在天之靈。這些極細微的聲音,是冥冥之中佛界先賢在施禮迎迓呢,還是他們面對始料不及的佛門滄桑,在聲聲嘆息?
塔林神圣,敬畏油然。眼前這些歷盡風雨的佛塔高低錯落,造型各異,圖案精美,浮雕華麗。按層級分,有單層和多層,最多為七級,高達15米。按平面投影分,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等。按形制分,又有密檐式、窣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數用磚石砌成,亦有用整石鑿成。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標識塔主名號。生前影響大的高僧塔邊,還專門樹立碑石,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跡、嗣法傳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內容。
塔林寥寂,斯人遠去。偌大的塔林,掩藏著多少故事?佛家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千世界尚且如此,況乎一僧一塔?其實,在我看來,重要的并非故事,乃是故事背后的信仰。誰都清楚,紅塵與佛門不過一步之遙。倘若不是意志堅定、皈依不二,怎做得到弘法執著、事佛虔誠?又怎能不為高官厚祿所動,不被榮華富貴所惑,不為艱難險阻所屈,不被風花雪月所迷?青燈黃卷,古佛禪堂,晨鐘暮鼓,經聲螺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雨兼程,矢志不渝,需要何等淡定和從容啊!這是信念的不滅,是信仰的永存!因此,這一座座墓塔,其實是書寫著塔主信仰史的一座座豐碑啊!
夕陽西下,回首遙望五乳峰,不由感慨萬千!個人、民族、國家,皆不可失卻信仰,既不可山峰垮塌,亦不可口是心非。寺廟的信仰是什么?唐代傳奇僧人寒山云:“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仔細想來,問題其實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