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靖翔
曾經名噪一時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成為“創新創業一條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曾經名噪一時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成為“創新創業一條街。”圖/壹圖網
2015年5月7日上午,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訪中關村大街,在一樓飲用3W咖啡,然后與互聯網企業拉勾網負責人交談,并表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都要先靠就業,就業是一切的基礎。”李總理的這一舉動,迅速成為中關村大街持續熱議的新聞。
其實,李克強總理之所以選擇考察中關村創業大街,也是有緣由的: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曾經名噪一時的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成為 “創新創業一條街。”
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大膽探索,在中關村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開始在中關村謀求IT產業研發和銷售。那時的中關村已經是一個符號,被視為中國乃至東方高科技產業的創新希望,畢竟在其周圍盤踞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學府。
但之后,中關村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逐漸向電子產品賣場的方向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等民營科技公司在此集聚,創辦了大量電子產品的零售店鋪,帶動了IT產業研發和銷售的熱潮,形成了南起白石橋、北至北四環,初具規模的小型電子市場。
1999年,海龍、硅谷、太平洋三座電腦城先后投入使用。2006年,鼎好、海龍、e世界三大電子賣場鼎立,太平洋數碼、硅谷、科貿、中發、中海園散布其間。這些電子賣場絕大多數分布在中關村西區 (東臨中關村大街,西接蘇州街,北起北四環路,南至海淀南路)。
從很多文章中回憶,人們總能看到這樣幾個故事:于1999年開業的海龍大廈,連續幾年里日均客流量在3萬到4萬人次,到2006年年底,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客流來這里,當年同樣人頭攢動的太平洋數碼城也有4萬人進出。數據顯示,2002年,中關村電子賣場總營業面積為6萬平方米。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已增至20多萬平方米。到2009年,隨著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開業,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達32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個足球場。
電子產品銷售市場的熱鬧,并未給中關村帶來原本期待的高科技元素,反而導致兜售、拉客、欺詐等行為隨處可見。由于商戶眾多、市場飽和、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造成了中關村地區電子市場的惡性競爭、服務質量下降、投訴眾多。
那時,中關村給人的感觀似乎已沒有之前的那么光鮮,盛名也似乎不再, “電子一條街”在變遷中慢慢地失去了魅力。
中關村的電子產品銷售市場是電腦店和消費者的聚集地,但隨著電商的沖擊和利潤的壓縮,在2011年前后,中關村電子產品的生態已經發生了改變,蛋糕被電子商務逐漸奪取。2011年,中關村太平洋數碼城關張。據相關數據統計,那時某電商平臺的增長率是鼎好大廈增長率的10倍。
走過30年歷程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不得不悄然變身,電子銷售市場逐步暗淡。其中,鼎好從2011年底開始進行業態調整,公司對承租機構采取補償補貼、免收物業費等多項措施。歷經3年時間,清退了500多家商鋪,銷售電子產品的商場面積已由12萬平方米縮減至5萬平方米。
此后,電子賣場業態逐步退出,高端創新要素加速聚集。
2009年,經過論證,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海淀園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從那時起,中關村西區批發和零售業逐漸下降,開始新增不少高技術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金融業等業態。
2014年,位于中關村西區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投入運營,僅一年時間,簽約入駐大街的創服機構已從最初的10余家增長到30余家,孵化創業團隊600余個,總融資額17.5億元,平均融資額在500萬元左右。與此同時,中關村西區內科技金融、科技研發、科技中介等各種鼓勵類業態聚集形勢日趨明顯,商業類業態日益減少,一批像清華厚德創新谷、李開復創新工場、車庫咖啡、海銀資本孵化器等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
2015年10月,借舉行中關村創新創業季活動的契機,中關村核心區 (海淀區)正式對外發布了 《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以此為標志,昔日的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將徹底轉型為 “創新創業一條街”。中關村大街未來3-5年內將完成轉型,現有15萬平方米的傳統電子賣場也將逐漸騰退。
根據規劃,全長7.2公里中關村大街分為重點功能建設區和功能協同發展區兩個空間層次,其中,重點功能建設區范圍主要以中關村大街為中心,且東西兩側各拓展300米。未來中關村大街建設將進一步突出 “策源地”的特征,加速形成創業要素集聚化、孵化主體多元化、創業服務專業化、創業活動持續化、運營模式市場化、創業資源開放化的發展格局。
其實,在業界看來,這個消息的發布,算不上什么 “猛料”。畢竟之前中關村的電子賣場確實萎縮得厲害。中關村大街的轉型,可以說是時代的需要和發展趨勢。
此次創業大街的升級,對于中關村商圈是一次改造完善。同時,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將形成更加完善的創業生態圈,產業的聚集,資源的集中,科學的管理等這些優勢必將成為創客們的福地,也將成為全國的典范。也許未來3到5年內,中關村大街將走出更多的科技新貴,這里也將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 “新地標”。
期待之余,也不能不看到,盡管中關村離硅谷的距離正越來越小,但擅長創新商業模式的中關村仍在很多方面與硅谷有很大差距,如何在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探索,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減少無效競爭和內耗等方面超越硅谷,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可以說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