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 歌
如果一個媽媽從不給孩子買超市里合成速成零食,也從不給孩子打針吃藥,包括預防針,幾乎不到外面飯館吃飯,你會不會覺得她很另類、大膽甚至有點“變態”?
現代父母養育孩子只要物質條件允許無不用其極,噴涌出滔滔母愛:奶粉選用進口豪華品牌,穿的是高檔柔軟尿不濕,一旦生病打點滴用價格最高的西藥……相反,如果一個媽媽從不給孩子買超市里合成速成零食,也從不給孩子打針吃藥,包括預防針,幾乎不到外面飯館吃飯,你會不會覺得她很另類、大膽甚至有點“變態”?張映輝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她以自己的方式養育了兩個已經12歲和14歲的男孩,她從發起國內最早的有機農夫集市開始,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個人的綠色化社會責任,身邊出現了很多 “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機農夫市集”創始人張映輝與孩子們郊游。
1964年,張映輝出生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連珠山鎮,198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專業。4年學成畢業后,她如愿進入一家研究所做科技政策翻譯和編輯工作。1998年,不安分的張映輝赴英國做訪問學者,在國外生活期間,她第一次接觸到 “有機食品”這個新名詞,觸動了她孩提記憶中對大自然最原生態食物的甜蜜回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映輝生活在家鄉連珠山鎮,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黑土地卻很富足, “記憶中,我們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黃花菜,夏季和初秋則是各種種植的蔬菜和水果,還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魚,秋天除了收獲糧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儲存菜和腌酸菜,還可以自己發豆芽,并在木槽里栽蒜黃。”
在英國期間,張映輝成了家,她的丈夫是個意大利人,中文名字叫路德。丈夫博士畢業后就職于英國一家咨詢公司,主要開發第三世界和貧困家庭相關的項目。由于路德常在不同國家工作,婚后張映輝開始當全職家庭主婦。2001年5月,大兒子昆侖出生在意大利,當時她就收到了嬰兒食品公司的免費禮包,里面有幾個小瓶裝的胡蘿卜泥,張映輝打開一瓶嘗了一口,甜絲絲的,但完全沒有新鮮胡蘿卜的味道,當時就決定永遠都不讓孩子碰這些所謂的嬰兒食品!
憑著對食物味道的記憶和理解,張映輝開始為孩子和家人找尋食物,由此她摒棄了一切加工食品,保證家庭所有食物都是自己在家中用最新鮮食材現做現吃,甚至連孩子的零食都自己親手做。在張映輝看來,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丈夫的工作流動性大,意大利、英國、巴基斯坦、中國都曾是他們的家。2007年到2010年,他們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此時小家庭已發展到4口人。那幾年,為了給孩子找到健康干凈的有機食材,張映輝將北京有機農場翻了個 “底朝天”,她全身心投入對中國有機產業的獨立走訪和調查,并提出追求自然生活方式的理念。
張映輝每到一個農場,農場主都非常意外,這個留著齊耳短發、戴著一副老式大圓眼鏡、身著灰青棉布中式對襟小襖的瘦弱女子說話非常直接,她的探索和她的打扮一樣與時代格格不入。不過他們也不能否認張映輝身上散發著一種親切質樸隨和的氣質,很本能地樂于和她交流探討。
現代都市不乏和張映輝一樣懷念純天然綠色 “鄉間土味”的人。于是, 2010年初,43歲的張映輝在一家網站開了一個叫 “自然之子”的專欄,客觀介紹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有機農場和堅持不用農藥化肥的農戶,這些都是她曾經耗費精力財力一家家去探訪,并且購買品嘗過產品的地方。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張映輝自然更關心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經過3年摸索,2010年5月,她主動將這些有機農場聯系起來,促成了北京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農夫市集開市比較隨意,時間和地點通過微信微博發布。 “嚴格意義上的有機產品是需要通過官方認證檢測的,但我們規模產量非常小,加之認證程序煩瑣費用奇高,所以沒有去做檢測。市集上,人與人都是通過直接對話交流,通過人品來判定物品可信度。”張映輝解釋道,和她一樣,市集上很多農戶也是 “不務正業”, “不少農戶是教授、金融、地產、IT界的巨腕,做農業大多不以賺錢為目的,僅僅是對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而已,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作假。”
農夫市集經過網絡持續發酵,近年來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線都市辦得風聲水起,一到周末,精英們帶著自家有機蔬菜、香草香腸、有機大米等,乘飛機坐高鐵,參與大江南北的火熱 “農夫市集”活動。到2015年8月,僅北京就已連續舉辦了農夫市集130多屆,參加的農戶和商戶近60家,趕集人數從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現今5000多人。
盡管有機食品并不便宜,但張映輝算了一筆賬:“我們一家4口購買有機食材約占月收入的1/4~1/3,但吃是健康的基礎,孩子不需要去醫院看病,這筆賬大家可以算一算,自己能通過吃來保持健康是不是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有機農夫市集發展到現在,它的使命已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口腹安全了,更大的使命是關注生態農業和 “三農”問題。 “只要種植戶做到了不用農藥化肥,哪怕達不到有機的標準,我也會發動更多人用購買的方式支持。”張映輝說。2013年底,由于要拍一部帶有反思特質的有關有機農業的微電影,她從倫敦回到北京,繼而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拍攝。張映輝坦承:“這次自費籌辦微電影的拍攝,主要追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機農業到底能不能養活中國人?拍這個電影并不是要給出一個確切答案,能或者不能,而是以這個為契機,引起社會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張映輝看來,養活和養好是兩回事, “有機農業能不能養活中國人不能確定,但是可以努力;養好的標準如果是滿足人無限欲望的話,我覺得肯定不行。”
選擇吃原生態,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對孩子的順其自然養育,則是對生命的又一種高度負責與尊重。
回國后,張映輝常在大小醫院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到換季或氣候突變,醫院里輸液的孩子人滿為患,就連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頭上或腳上也插著針頭。作為兩個兒子的媽媽,張映輝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她本人卻 “獨創”了另一套育兒方式。
張映輝有兩個兒子,老大昆侖,老二德倫。說來令人不可思議,張映輝從懷孕到現在十幾年了,她本人從沒有打針吃西藥,她的孩子也沒有。昆侖5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夜晚高燒到39℃,但張映輝一點不緊張,她沒有選擇國內主婦們的常規方式立即開車去大醫院掛急診,只是選擇物理降溫,反復耐心地給孩子用溫熱濕毛巾敷頭擦身子。可丈夫高度緊張甚至發了火質疑她的方式,張映輝不為所動,堅持了兩天之后孩子奇跡般自行退燒了。
為什么敢這么 “大膽”?張映輝解釋,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正常工作機制啟動,正與病毒細菌激戰,有癥狀表現出來才正常。孩子發燒大都會自退,前提是要搞清楚發燒的病因。只要不長期低燒,不燒到昏厥,而且孩子平時身體素質過硬的話,一般不用過分擔心。還有次經歷更離奇。那年在英國倫敦,不到2歲的德倫在家中玩耍時,小臉不慎碰到暖氣片銳角,劃出一道長長的裂口頓時血流滿面。丈夫害怕極了,慌亂中撥打急救電話,等救護車風馳電掣把孩子送進醫院清創縫合后,醫生開了五、六盒消炎止痛藥叮囑給孩子服用,但張映輝卻說:“抱歉,我從不讓孩子吃有毒副作用的西藥。” “真是莫名其妙,這么點大孩子免疫力很差,不消炎一旦創口感染出了意外責任誰負?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荒唐不可理喻的媽媽!”醫生像遇見了外星人一樣感到非常詫異,雙眼幾乎是噴射著怒火狠狠批了張映輝一頓。
最終,醫生不但開了藥,還要求張映輝簽署了醫患免責書:院方已盡到責任,患兒家屬拒絕用藥如發意外后果自負,一切與醫院無關。回家后,張映輝堅持沒給孩子服藥,而是將全部藥品送到醫院負責回收的藥房,德倫一周后傷口自然痊愈。張映輝心里清楚,沒有哪個健康的孩子不生病,兩個兒子每年都會感冒、腹瀉、發燒幾次,這是人體正常的免疫應答,只有癥狀相對比較嚴重時,她才會給孩子用點中藥。
由于張映輝和孩子幾乎從不上醫院,一度驚動當地醫療行政機構專門派員上門調查原委。現在孩子大了,發燒感冒的次數越來越少。而且由于兩個孩子從不碰現成嬰兒食品,從小到現在,兒子們一直都不挑食,而且非常有耐力。張映輝常帶孩子們一起爬山,可自己總遠遠落在后面,兒子們可以爬山一整天,不管山路有多崎嶇都絲毫不抱怨。10多年來,張映輝這種另類的 “馴養方式”讓家人一直健健康康享受著生命的多彩。在孩子們陽光健康的背后,她總結兩個要點,首先應該讓孩子一年四季盡量多在戶外接受陽光沐浴,不盲目聽從所謂 “專家”授意的刻意防曬,因為世間萬物都要經過太陽照耀才能祛毒抗病茁壯成長。另外,要給孩子打造能自行抵御病痛的身體基礎。首先大人要從飲食著手,讓孩子吃上真正的食物:多吃當地應季有機或自然農法種植和加工的時令果蔬,多吃五谷雜糧和堅果,少吃大魚大肉,少用油炸食品,少食反季果蔬。“再加上給孩子空間運動,這樣的孩子身體怎么會不好?即使生病也很快會痊愈。而且,如果做到這兩點,原本病怏怏的孩子體質也能朝好的方向調整。”張映輝說道。
作為自然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十幾年來,張映輝全家從不使用塑料一次性用品和化學洗滌用品,不吃任何加工好的食品,家人穿著盡量選用易分解的棉麻制品。張映輝用白醋和小蘇打調制成洗滌液清潔抽水馬桶,用天然茶籽粉清洗鍋碗瓢盆,用無患子果皮自行加工成皂液清洗衣服和頭發。張映輝在不同場合,不厭其煩向主婦們介紹使用方法:直接將四五個無患子果裝進一只舊棉襪里,系好口子后放進洗衣機。皂苷在溫水和熱水刺激下大量滲出,達到清洗潔凈功效。而自己加工皂液也很簡單:在不銹鋼鍋里加1000毫升清水,加入15個無患子果皮,將水燒開后熄火,再泡幾個小時后用手將無患子果皮里的皂苷全部擠出,再將皂液裝進瓶子低溫保存,一升皂液夠洗10次衣服。
有了這些生活的積累,2013年底,張映輝寫的 《自然生活:養育健康的孩子》一書出版,書中詳細紀錄了她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在孩子不打針吃西藥、不買超市零食、不看電視等前提下打理孩子的飲食起居,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和靈活的動手能力。 “這本書很大一塊跟吃有關,是在我多年走訪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它只是一個引子,不是育兒教材,每個人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然后尋找適合自己的路。”至于書名為什么不用有機生活,張映輝解釋說因為有機很容易讓人想到吃有機的食品,而自然生活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僅包括吃,還包括社會責任感。這本書影響了一大批讀者。
北京市民郝潔算是一個被張映輝影響的后來者,4年前,她通過瀏覽 “自然之子”專欄知道了張映輝,那時她剛4歲的兒子應幼兒園的要求打了所有的預防針,此后,孩子再也沒有打針吃西藥了。前年,有一次孩子發燒,哭得很厲害,他們沒有帶孩子去醫院,第三天孩子就自己好了。 “其實我先生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贊成我用藥,但是我害怕。后來,我也決定試試,一次做到了,第二次就更放心了,我和我媽媽都看到,孩子原來是可以自我痊愈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是平穩觀察他的變化。”郝潔如此描述自己的這個探索過程。如今,張映輝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朋友,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內心的欲望,通過支持有機或者準有機的農業來保護我們的土地,保護我們的糧食安全。
現在,孩子大了,張映輝也沒有選擇繼續工作,而是大力推廣自然生活的理念。金秋9月,記者第一次見到她時,張映輝正在義務給北京啟明星雙語學校的孩子做有機午餐,學生食堂被收拾的窗明幾凈,廚房飄來香噴噴的烤土豆味,衛生間洗手臺放置的是手工皂,這也是記者第一次見到手工皂,它們是張映輝從做有機肥化妝品品牌 “有機地球”的朋友那要過來的邊角料做成的。接到這個學校老師邀請緣于她的孩子上學從來都是帶飯,但并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是有時間給孩子做飯的全職主婦。一位年輕的老師好奇而又略尖銳地問她:“張老師你這樣呆在家里,以前上的大學和工作不都白白浪費了嗎?”張映輝微笑回答:“沒有浪費啊,大家都在說現在問題孩子多難管理,其實主要是父母沒盡到責任,大家都把孩子推給長輩和保姆來帶,而不是親自去了解和引導,當然會出各種問題了,我是母親,理應盡母親的責任,為此我可以放棄工作,因為帶孩子比一切都更重要。”
張映輝正是帶著知識分子特有的修身濟世之責,在給自己尋找到一種負責任的簡單生活方式,開辟一片寧靜的心靈 “世外桃源”同時,不忘努力改變社會改變周圍人生活。有機待燎原, “自然之子”的未來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