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開偉
開征房地產之后,到底能否抑制房價上漲?到底能否減輕絕大多數民眾稅收負擔?

房地產稅已正式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的消息,頗受社會關注,也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圖/靈點傳播
8月6日,有媒體報道 “房地產稅已正式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的消息,頗受社會關注,也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同時,宣告房地產稅開征漸行漸近,即將步入民眾生活。
在我國,房地產稅包括房地產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投資方向調節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等,它直接關系到民眾稅負狀況,影響民眾收入變動及生活成本,開征房地產稅對我國經濟社會將產生深遠影響:能降低大多數納稅人負擔,發揮抽肥補瘦功能,有助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但這一切似乎都不是民眾關注的重點。目前,民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開征房地產之后,到底能否抑制房價上漲?到底能否減輕絕大多數民眾稅收負擔?
然而,據媒體披露,已率先開征房產稅的重慶和上海兩市,進行了4年多試點,根本無力阻止房價不斷上漲步伐;因為房價主要受供求關系影響,房產稅對房價調控作用有限,且對地方政府稅收貢獻不大。顯然,在當前各地商品房庫存規模較大,全國層面供大于需情況下,房地產稅出臺對房價總體走勢很難起到立竿見影作用。民眾指望靠房地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愿望恐歸落空結局;即便如此,民眾對開征房地產稅仍存不少疑惑和擔憂:
一方面,能否真正發揮調節社會財富分配、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作用?房地產稅立法宗旨主要想通過對高檔住宅區課以高比例稅收,降低大多數人 “稅收痛苦”,并調節住宅不合理現狀,遏制投資者過度投機炒作推升房價而加劇民眾 “高房價”痛感。而且,希望房地產稅推出觸動開發商轉變理念,多建造中小型商品房,有效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居民住房購買意愿,實現 “居者有其所”社會目的。有人把開征房地產稅比喻為 “拔鵝毛”藝術,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能起到這樣效果固然很好。但不能理想化,因為在房地產稅成為地方稅種之后,地方政府在開征范圍、稅率、面積標準等方面有較大自主權,在當前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大背景下,尤其是一些經濟困難地區,地方政府若打房地產稅“擦邊球”,把房地產當作增加財政收入主要手段,擴大征收范圍、降低征收標準或提高稅率,讓廣大中低收入居民成房地產稅主要承擔者之后,就會帶來更嚴重社會問題:一是 “拔鵝毛”對象大多會落在 “瘦小鵝”身上,不僅不能減輕納稅負擔,反而會加劇城鎮中低收入階層稅負 “痛苦感”,加重生活壓力和負擔,降低民眾生活幸福指數。二是房地產稅的社會調控功能無法得到充分釋放,即城市享有高檔住宅的社會富裕階層無法受到有效調控,社會財富分配功能無法實現,最終遏制房地產市場投機功能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能否真正做到房價評估客觀公正,實現稅負公平之目的?房地產稅開征對象、面積、稅率等方面,中央政府會有明確規定,操作起來比較規范,可鉆的漏洞也不會很多;現在關鍵一條是房地產價格評估是項技術要求高、操作彈性大的工作。從此前上海房產稅試點的計稅方法,試點以應稅住房的市場交易價格作為計稅依據,目前暫按應稅住房市場交易價格的70%計算評估價格,再按照稅率計算繳納。但從現實情況看,一是房產評估價格確定,因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千差萬別, 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價格評估無法作出明確詳細規定,這就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價格評估中的不確定性和人為操作空間,也就無法堵塞一些地方政府為增加房地產稅收、故意高估房地產價格的現象,這樣無形中會加重民眾房地產稅負擔。二是現有評估機構能否堅持客觀公正評估職業操守,也是一個很大問題;一些評估機構或出于地方政府壓力,或為了生存競爭需要,迎合政府增加房地產稅收、故意抬高房地產評估價格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此,則會變相提高了房地產稅率,加重民眾房地產稅負擔。三是民眾對房地產評估價格全過程缺乏參與和監督權,評估機構與政府進行暗箱操作機率較大。若此,則房地產價格扭曲的可能性較大,會人為加重民眾房地產稅負擔。
誠然,要消除民眾對開征房地產稅種種擔憂,應堅持四項原則:一是做好宣傳發動。將開征稅房地產稅作用、制度設計內容、納稅依據和標準向全體民眾公開,廣泛征求民意,確保房地產稅符合民生要求,防止脫離民意,消除思想障礙。二是確保中低收入階層稅賦負擔不加重,讓大多數民眾減輕稅收負擔,發揮其 “削富濟貧”功效。三是有效抑制市場投機行為,擠掉房地產泡沫,防止房地產業盲目無序擴張,確保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四是提高征稅準確性和針對性,建立科學征稅框架,確保征稅方式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