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明
(中共無錫市委黨校,江蘇 無錫 214086)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強富美高”新無錫的征程中,無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定位于魅力無錫、創新無錫、創業無錫、幸福無錫。“四個無錫”中,幸福無錫是終極目標,也是最難實現、最難考量、最難認同的目標。因此,探討建設幸福無錫的思路和舉措意義重大。
對“幸福無錫”建設成效和成果科學系統的測量評價,是深化“幸福無錫”建設的難點問題,也是提升“幸福無錫”建設水平的重點課題,更是指導“幸福無錫”建設落地的量化指標。
1.人類對幸福的認識。衡量人類實踐是否給人類本身帶來福祉的幸福測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用一種獨特方法計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快樂729倍。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鼻祖邊沁認為,幸福可以通過人們體驗到的快樂和痛苦情感的權衡來測定。進入21世紀后,幸福的可測量性形成共識,成為眾多國家競相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來看,主要分為兩類:
從主觀視角測量。西方心理學對主觀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的出發點主要是研究個體的心理健康。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幸福感的研究擴展到生活質量領域。較早的國外量表有生活滿意感量表等。國內學者邢占軍認為,主觀幸福感常常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度的認知評價,提出了知足充裕體驗指數、心理健康體驗指數、成長發展體驗指數、社會信心體驗指數等十個次級指標構成的我國民眾幸福指數指標體系。
從客觀視角測量。20世紀70年代,幸福指數首次由不丹國王倡導引入政府實踐,他認為政府應關注人民幸福,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方面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之后,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將“幸福指數”納入研究,英國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成本。
國內外在幸福測量領域的研究,形成了客觀視角、主觀視角兩個研究分支。基于上述分析,借鑒近些年來天津、廣州、深圳等地有益探索和無錫市的實踐,建議從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視角,創立“幸福無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幸福無錫”的基本思路。“幸福無錫”的量化研究,關鍵問題在于從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視角找到影響無錫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構建相應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思路是“六個立足”:以幸福指數的內涵為基礎,立足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無錫進入基本現代化建設新階段,以體現時代要求和更高定位;立足無錫雄厚的經濟基礎,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立足民生幸福工程建設實踐,把相關測量指標作為構建“幸福無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參照;立足無錫城鄉居民廣泛的感性認同,遵循“群眾公認、不含水分,百姓視角、群眾認可,人民滿意、老百姓得實惠的”原則,把“幸福無錫”的選擇權和考量權留給公眾自己;立足無錫社會整體幸福感的提升,以影響絕大多數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為主,使指標體系有整體代表性與適用性;立足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推動由經濟掛帥到科學發展、民生優先的根本性轉變。
3.“幸福無錫”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要圍繞“就業、收入、保障、公共服務、環境、身心”來構建,包括客觀評價指標和主觀評價指標。其中,客觀評價指標占60%的權重,設置六個維度,包括若干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主要衡量民眾的客觀生活質量;主觀評價指標占40%權重,相應設置就業滿意度、收入滿意度、保障滿意度、公共服務滿意度、環境滿意度、身心狀況指數六大類指標,下設若干個二級指標,通過二級指標的民意調查,從百姓主體自身角度去感知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從而為黨委、政府的政策和決策提供民意依據。
打造居民生活富足、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無錫”,要堅持把人民幸福作為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動力和檢驗標準,積極順應城鄉居民對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統籌謀劃增進百姓福祉的新思路、新舉措,重點要在優化上狠下功夫。
1.優化產業結構,把提升經濟實力作為“幸福無錫”建設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是“幸福無錫”建設的基礎,要始終圍繞民生需求發展經濟,通過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把提升經濟實力作為“幸福無錫”建設的根本前提,把“幸福無錫”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原動力”。提升經濟實力要抓好“六個著力”:要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政策、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要著力以科技推動轉型升級,重點圍繞物聯網、節能環保、生物、微電子等新興產業,實現新興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要著力推動高新技術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融合,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要著力增創人才發展優勢,加快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加快打造高素質管理人才,大力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家;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要著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支持骨干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2.優化分配結構,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幸福無錫”建設的著力點。堅持“富民優先”、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著力點。努力讓廣大群眾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共同體驗幸福生活,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一是圍繞促民富,著力推進創業就業工作。要落實更加積極靈活的就業政策,完善城鄉均等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增強失業保險制度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進一步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建立完善最低工資動態調整機制、收入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職工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實現共同富裕。二是圍繞解民憂這一思路,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面實施城鄉一體的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辦法。健全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市統籌。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完善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相適應的醫保籌資機制和財政補助增長機制。三是圍繞謀民利,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完善學前教育投入機制,保障新市民子女和困難群體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城市。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深化醫藥價格管理體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落實廉價藥品價格制度。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建設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四是圍繞暖民心,著力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困難特殊群體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完善困難特殊群體重大疾病救助機制。要加大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救助力度。廣泛開展“獻愛心送溫暖”系列活動。
3.優化生態環境,把美麗宜居作為“幸福無錫”建設的的重要標志。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條件。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的生態產業體系。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區域,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產能總量限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生態農業水平,推動農業向綠色生產轉變。積極構建配置高效的生態資源體系。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構建標本兼治的生態保護體系。進一步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提高落后產能淘汰標準;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提標升級;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加大生態修復保護力度,強化生態風險防控。積極構建監管有力的生態制度體系。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法規、規章及標準體系,以剛性約束促進綠色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完善促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實行有利于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使用的優惠政策。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積極構建全民參與的生態文化體系。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生態道德素質。強化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使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成為公眾的主流價值取向和自覺自愿行動。
4.優化社會建設,把和諧穩定作為“幸福無錫”建設的重要條件。要自覺遵循社會規律,堅持包容性發展。更好地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通過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共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使無錫市社會建設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要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堅持綜合治理,著力構建信息引領、科技支撐、打防控一體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努力建成最具安全感城市。一是加強三級社會管理平臺建設,推動基層社會管理資源整合,提高信息網絡服務管理能力;二是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推進生產經營類和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改革;三是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引導不同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四是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機制,加大對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和幫扶力度;五是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六是建立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