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沈陽 110036)
我國進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可以擴大就業、實現共同富裕,可以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研究生作為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創業主體和生力軍,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對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四大職能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當前,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我國正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指導下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與創業是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要在研究生中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加強創新創業理念教育。
一是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創新論壇、技術培訓、成果交流等教育活動,不斷激發研究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業熱情。二是積極參加創新交流活動。組織研究生及其創新實踐成果參加相關領域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比賽、展覽會、交流會、對接會、洽談會,使其在交流互動中感受前沿創新成果、培育創新文化。三是加強學生創新社團建設。鼓勵和扶持研究生舉辦科技創新創業類社團,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創新文化;四是加強創新創業導師建設。聘請行業企業實務部門專家、優秀校友、職業規劃師和創新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導師,逐步實現研究生“雙導師制”。
一是要調整學風建設戰略目標。改變過去只重視書本知識不重視實習實踐的錯誤做法,堅持育人為本、重在提高質量,堅持問題導向、重點補齊短板,堅持協同推進、重在匯聚合力。二是要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加強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建設、改進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完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和政策保證體系等。
一是加強人文環境建設。要總結研究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成功與失敗兩個方面的經驗,樹立研究生創新創業典型,激發研究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要加強對優秀創新創業成果的獎勵,將其納入人才培養考核指標體系,激發研究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動力;要重視優秀校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傳幫帶作用,激發研究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活力。二是加強創新設施建設。要建設好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網、實習場等教學設施,不斷滿足研究生從事創新創業的硬件需要;要建設好體育館、文藝館、食堂和宿舍,為其安心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要建設好門戶網、宣傳櫥窗,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研究生創新創業成果發布提供平臺。
一是要以學術為重心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研究生作為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其首要任務是“研究”,即學術與科研。根據不同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熱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生學術活動,打造創新創業活動品牌。搞研究重在實用、要學以致用,以所學知識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實現“中國夢”發揮智力支撐和理論支持的作用。
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創新創業氛圍。要及時掌握研究生的實際困難,千方百計滿足他們在學業、生活以及創新、創業、創造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結合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和“三助一輔”等獎助體系,盡力解除研究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后顧之憂。同時,要增強研究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參與意識、誠信意識和索取意識。
三是要以社團為抓手推進創新創業行為。根據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特點,發揮研究生黨支部、研究生團支部、研究生會、社團聯合會、博士生會等各級各類社團組織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