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珂 劉 康
(南召縣規劃局,河南 南陽 474600)
基于生態理念的小城鎮規劃設計研究
黃 珂 劉 康
(南召縣規劃局,河南 南陽 474600)
小城鎮是國內農村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同時還是帶動區域內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現在,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隨著當下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以及小城鎮規模不斷的增大,帶來了多種多樣的環境問題。例如水資源缺少、環境污染、耕地減少、歷史文化被破壞、交通擁堵等眾多生態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小城鎮規劃的全面發展。
從城鎮規劃的角度來看,“小城鎮”指的是行政建制的“鄉”或“鎮”或 “鎮區”部分。現在的小城鎮是一個區域城鎮體系中的一個璀璨明珠,是大中城市連接農村的橋梁,還是城市經濟輻射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是鎮域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與此同時,還是城鄉一體化經濟建設的結合點。它向上連著接城市,而向下則帶動著農村,具有促進區域社會和城鄉經濟的全面發展的綜合功能。隨著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與深入人心,怎么從小城鎮區域的文化特征、生態格局、社會發展的規模出發,找到城鄉一體化小城鎮的生態發展道路,已經成為目前規劃小城鎮的指導思想。
1.1生態誤區
最近幾來,在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受政績利益的驅動,部分基層官員不遵循發展的規律,片面的強調做大城鎮規模,求“大”、“高”、“上”,重“外延”,盲目的攀比,搞表象工程,致使小城鎮的規劃建設通常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換取效益,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進一步致使資金、土地等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嚴重的違背了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動因,沒有達到預期帶動周邊農村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作用。
1.1.1 盲目的崇拜與向往
盲目的把基礎較好的小城鎮作為范例,盲目克隆大城市建設,而忽視了自己當前經濟基礎上建設與改造的能力,出現了脫離當地小城鎮的現狀而貪洋求大、空而高的規劃傾向。小城鎮的區域規劃脫離了實際,檔次過高,規模過大。有的由于貪求“大廣場、大規模、大綠地、大水面”,而忽視了當地環境的特殊性;有的大肆興建高水平的“工業園”甚至是“科技區”,毀林、毀田、毀河道和堰渠,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導致鎮區不倫不類,面目全非,浪費資源。因為小城鎮建設規模的過度擴張,其發展的速度太快,然而外圍農村區域經濟則很不景氣,導致了許多地方以犧牲農村的經濟增長作為代價,發展城鎮經濟等不協調不合理的情況,沒有真正的實現小城鎮發展帶動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
1.1.2 盲目的追求“異類美、現代美”
盲目的追求“異類美、現代美”,而忽視了小城鎮本身的特點,照搬“模式化”的規劃形式,忽視了對小城鎮自身特色的保護。大量的拆除和“現代化”不匹配的古香古色的名勝古跡、傳統街區,嚴重的破壞了自然環境,并破壞了當地的重要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用 “現代、異類”的風貌來彰顯小城鎮發展與變化的迅速,切斷了小城鎮的人文歷史的延續,破壞了小城鎮自身的特色。這種缺少現實可行性與操作性的規劃致使大拆小建,致使城鎮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城鎮結構也變得混亂,失去了地方的特色等嚴重的問題,最后將丟失了小城鎮自身地域魅力和特色。
1.2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對策
改善當前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對策主要有下面幾點:首先,實現“綠色化建設”,把城鎮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降至最低,科學合理的利用林木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不能盲目的開發,對能源與自然資源合理的利用。其次,盡量的保留小城鎮原來的宜人的格局、親切自然的田園風味以及優美恬靜的自然山水風光。最后,對小城鎮規劃的過程中,要先宏觀分析其所在的大區域背景,突顯小城鎮本身的特色,并要加強保護當地的生活文脈與歷史文化。
2.1 小城鎮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配合
最近幾年,小城鎮的人口增長速度比較快,因此所帶來的小城鎮的環境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小城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歸根到底是人類和自然的對抗,超過環境的容量以及生態的承載力的結果。所以,小城鎮生態型的規劃必須從城市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出發,體現技術圈與生物圈的協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相處。所以,生態小城鎮的規劃尤其要注意人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原則,鄉鎮中的工業分布以及人口的規模,不能超過當地環境容納程度。并且要注重自然山川與城鎮布局的有機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保護現有自然因素,可把周圍的自然風光,如海洋、高山等 “引入”或“借用”到城鎮規劃當中,增加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以便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創出一個更親近自然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2.2 小城鎮合理規模與環境容量的集聚度
準確地把握好小城鎮的合理規模與環境的集聚度,是一項技術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工作。由于每一個城鎮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原因,不能夠同等對待。從國內實際情況出發,可以從三個不同的側面研究。第一,通過分析過去的發展水平,在其基礎上預測未來某一時期可能的發展規模與城市人口的運動,包含已知、非確的以及未知信息的灰色系統。在歷史演繹的過程中,不僅有一定的隨機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第二,通過分析影響未來小城鎮發展的因素,預測某一時期合理的發展規模以及城鎮的人口運動,又是受多個因素影響、多層次的復雜系統,要對其進行多元化、多層次的分析。第三,要和當地環境所允許的最大容量相適應,小城鎮環境的容量通常由自然環境條件所決定,根據自然因素研究該城鎮所允許的最大承載力。在我們國家,尤其是水和土地資源,是環境容納量最主要的制約因素。
2.3 建立循環利用、可再生的產業結構
建立科學合理的循環利用、可再生產業結構,能夠降低對自然環境毀壞的生態環保型小城鎮規劃的性質,規范了小城鎮的基本活動內容、方向、形式以及空間分布,同時也規定了城鎮產業化結構基本的輪廓。因此,在確定小城鎮的職能與性質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小城鎮在其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源開發的利用程度和生產力的布局,該城鎮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所充當的角色等。根據生態工藝平衡的原理,把各個部門組成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互相利用廢棄物和產品,使它成為一個首尾相接合的有機的統一體,以便形成一個具有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集團化、規模化的產業結構。
2.4 遵循對現有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并重的原則
土和水是人們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是小城鎮的居民生存和從事日常生產生活的基礎,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直接的影響到小城鎮的生態環境結構的優化與演變。現在,很多小城鎮的土地利用比較粗放,呈攤大餅式的擴張,要么搞政府的形象工程,要么是圈了地卻閑置多年,對其不管不問。對于越來越緊缺的水資源,不但因為給水排水設施的簡陋致使水嚴重污染,就從人類的節約用水意識來講,所造成水的浪費也非常的驚人。即便是那些土地的擴展潛力較大,水資源非常充足的小城鎮,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其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均所占的資源也是會減少。
小城鎮的規劃建設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程,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確定和實施給小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為建設一個更加良好的城鎮生態環境,我們一定要堅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堅持環境和發展相結合的策略;堅持以人為本,創造出一個宜人居住的良好環境;加強對小城鎮的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改良城鎮生態環境的質量;確保小城鎮的形象建設,并提高小城鎮的生態水平。堅持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保護小城鎮生態環境的基本原則,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促進小城鎮快速的發展。
[1]韋德鋒,基于生態理念下小城鎮規劃研究—以河北灤南縣柏各莊鎮規劃為例,[J] 城市規劃與設計,2012
[2]戎保義,基于生態理念下小城鎮規劃研究 [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9)
[3]袁靜,柴騰,基于生態觀點的小城鎮發展建設--關于鳳州現代產業園區的思考[J] 房地產導刊 ,2013
[4]孟海燕,淺析新時期我國小城鎮的規劃問題[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TU7
B
1007-6344(2015)03-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