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鵬
(江蘇省中成建設工程總公司,江蘇南京 210001)
淺析地質災害的防治辦法
葉 鵬
(江蘇省中成建設工程總公司,江蘇南京 210001)
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是受到了一些破壞作用,一部分是來自于天然的還有就是人為原因,因此根據這些原因我們可以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可以劃分成自然地質和人為因素這兩大類,在自然地質災害中,受到地點以及規模或者時頻率的限制,而人為因素主要是就是人類在近年來的一些開采活動和開發活動,對地質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們也帶來了很多危害,甚至毀滅性的,因此加大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是至關重要的,必須要從實際的工作中或者是人們的思想上得到認識,才能夠引起重視,從而把地質災害的防治有效率的完成。
地質災害 制約 防治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眾多問題,對其進行防治顯得尤為重要。防治地質災害必須要避免用慣性思維進行思考,因為地質災害不僅是一種地質環境現象,它對社會經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社會經濟內涵方面來看,還要將地質災害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來理解,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要求全員參與,上至各地政府、企業下至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要參與防治,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具體的人,加強對整體防治過程的管理。
(一)、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在地質災害的形成過程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隨著近些年來人口的越來越多,使得土地的利用非常的緊湊,同時很多建筑的興起,使得大量的植物被砍伐和破壞,使得各種自然災害更加頻繁的發生。在我國的地形當中,主要是分為東部、西部、高原等三個主要的臺階,并且西部較高,東部低。由于西部較高,這里比較常見的就是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而東部地區主要是平原,則以沉降為主要的災害。而高原地帶中也是滑坡和泥石流發生較為頻繁的位置。
(二)、氣象因素
隨著近年來地質災害較為頻繁的出現,相關的部門也對其產生了非常高度的重視,在進行全國天氣播報的時候,也特意將天氣和地質災害結合在一起進行播報,這樣可以體現出天氣和地質之間的密切的聯系,在極其惡劣的天氣面前,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變得非常的多。
(三)、歷史原因
這種情況是由于歷史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一般是人為活動所形成的隱患。這類情況也是由政府負責對災害進行治理。
(一)、地質災害防范意識薄弱,部分居民缺少地質災害防治的知識與能力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宣傳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薄弱,相應地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儲備不足,違規作業的事件屢禁不止,在山區開發煤礦、建立房屋,在沒有科學計算的情況下修建鐵路與隧道,一旦爆發地質災害,居民群眾完全沒有能力開展與組織后續的治理工作,無形之中增加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難度。
(二)、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嚴重不足,
除了很多的相關的工作人員和群眾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防治意識較為薄弱之外,它的經費問題也成為了防治地質災害中的一個顯要問題,首先在我國的經費上來看,首先必須要通過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門的預算進行相加,然后才能上報給國務院,然后經過處理,發下來審核通過的文件,然后再層層下發到下面的各個部門,經過這層層的部門,最后真正能夠用于治理地質災害的經費也就所不能原封不動的用于治理中了,因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經常發生經費不夠的問題,這就嚴重的影響了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相關研究。
(一)、泥石流的防治辦法
①防治泥石流這種自然災害近年來也在不斷的進行著,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措施,這種方式是通過對原來的地質通過植被的培養或者是對原有的地貌進行恢復,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很好的保護和修復被破壞的地質,特別是對于很多已經出現崩塌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段也要對耕種工作進行制止。②除了上面所說的這種修復方式之外,進行一些必要的工程建設也是必要的,大壩的蓄水和引水工作是對泥石流的預防和治理中的主要工程,不僅能夠幫助坡體達到加固的目的,還能在泥石流發生時對其進行攔擋。同時在進行大壩的建設時,有著非常多的技術性要求,在大壩的內部應該設置排水孔,并且在進行布置的時候,要科學合理,這樣才能夠在面對泥石流的沖擊時能夠最大程度上進行分散,另外就是可以對這些排水孔逐級進行建設,從而使沖擊力能夠分級減弱。同時,還可以建設引水渠或者是蓄水庫等設施,這樣的建設工程不能能夠將洪水的水量最大限度上減少,還能夠在洪水來臨時的暴發力進行減弱。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發生與之聯系最為密切的就是水,因此在進行滑坡這種地質災害的治理過程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減少地表水的危害作用。主要是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防治措施,第一點,比較顯而易見的就是對地下水的排除,這樣方式可以根據周圍的水文地質狀況和特征來進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①垂直方向上進行孔位的鉆進,從而排水;②對周圍的盲溝進行支撐;③水平方向上進行鉆孔疏干;④豎井抽水。第二點就是對周圍可能會流入的地表水進行截止,這就需要相應的工程了,就是修建截水溝,在容易發生滑坡的位置,可以在坡面上修水溝,同時修建完成之后,需要在上面鋪上人工制造的植被或者是堆砌上漿,這樣來防止地表水發生下滲的狀況,其次,對邊坡土(巖)體力學的強度進行改進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具體的措施主要是包括三點,首先要保證滑坡基礎的穩固性,可以在山腳處較為陡峭的位置修建擋土墻或者是護墻,達到很好的穩定作用。其次就是通過對滑坡位置進行支撐,可以打入鋼筋樁或這鋼筋混凝土相結合的樁體。最后的一種方式就是通過灌漿來加固或者是電化學。
(三)、建立監測預警體系
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檢測預警體系,主要可以從技術上還有行政上來進行考慮,這是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的對可能發生的狀況進行一個預知的最好方式,針對出現的不同信息來進行災害形式的判斷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災害和危險,為之后進行處理提供非常大的支持。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善主要是需要對資源進行科學的支持和處理來整合,根據對相對比較重大的地質災害進行管理,從而形成科學的支撐平臺和科學的技術系統。
(四)、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做好地質災害的風險評價需要考慮眾多的因素,將上文中提高的氣象、地質或者認為因素都應該要考慮進去,這樣能夠更加全面的分析出造成地質環境發生變化的緣由,不能只是在現有的地質災害發生點的一些監控上,因此,不僅是在國家的角度還是下面的各個部門,都應該對地質災害的各種原因進行調查或者是監測,從而研究出影響機制。
在我國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地質災害前的預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地質災害后的治理工作。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系統運用到地質災害的防治中去,以便于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能夠快速準確的做出預警工作,減少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努力將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以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確保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1]劉傳正,劉艷輝. 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 地球科學版,2012,42 (5) :1469-1476.
[2]劉傳正,張明霞,劉艷輝. 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初步研究[J].地學前緣,2006,13(1):242-245.
G322
B
1007-6344(2015)12-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