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春
(兗礦東華建設有限公司 山東鄒城 273500)
生態化建筑項管理思路及實現策略思考
高迎春
(兗礦東華建設有限公司 山東鄒城 273500)
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各國對環境的重視度持續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試圖從建筑設計入手,從根本上消除建筑對人類健康、能源與環境的不利影響。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文對建筑設計中的生態化模式及策略進行了探討。
建筑設計 生態化 策略
1.1 以人為本
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中采用耐久、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綠色建材,改善室內外色光環境和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能源等措施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損害。
1.2 經濟性
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力圖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高質量的建筑,此外還需要開發和利用紅外反射技術、太陽能能裝置等新節能技術減少能源的損耗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1.3 環境適應性
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設計應強調與環境協調,盡可能的維護外部環境,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建筑的選址、平面、剖面設計都應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與環境特點與氣候特征相適應。
1.4 社會性
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應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建筑設計要給未來發展留有足夠的彈性,在空間上具有包容性,功能上具有綜合性,使用上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2.1 從實際出發,不照搬盲從
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不能照搬盲從。我國的綠色生態住宅設計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建筑設計應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其他地域條件,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被動式集熱和制冷,從而減少因采光、通風、供暖、空調所導致的能耗和污染。
2.2 強調整體性設計
建筑設計應強調“ 整體設計”思想,必須結合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切勿盲目照搬所謂的先進生態技術,也不能僅僅著眼于一個局部而不顧整體。
2.3 講求節約能源
生態建筑, 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節能原則,也就是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建筑材料使用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要求利用各種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的平衡,構建一個和諧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環境。
2.4 講究生態和諧
建設綠色生態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態和諧。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邊的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 強調各種物體之間的共生共榮,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些都可以通過植被的多樣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化學污染的降低來體現, 這樣就營造建筑旁邊的環境質量。
3.1 綠色材料的使用
綠色材料是指在材料的提取、制備.生產.使用及廢棄的過程中,消耗少量的能源和資源,排放少量的污染物.對人體和環境不造成污染或是盡可能少地帶來污染。綠色環保材料的特征一是節約能源和資源;二是減少環境污染,避免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三是資源利于回收和循環再生。鑒于這些特征,目前陸續研制成功了許多環保型無公害綠色材料。如:在建筑涂料方面,研發了水溶性涂料、粉末涂料.無溶劑涂料等。其中,有一種用于衛生間陶瓷表面的涂層材料。不但具有普通陶瓷表面釉質的耐磨、光亮的一般性能.還具有殺菌、反腐的作用。此外,還有阻燃吸音板材、再生墻紙、陽光溫室技術、太陽能熱水技術等,不同程度地實現綠色材料的特征目標。當然,室內裝修盡可能追求健康、自然.純樸的風格。
3.2 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 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 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3.3 建筑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設計
生態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外圍護結構的能耗部分,對于外圍護結構的節能是保證生態建筑節能的重要措施。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熱保溫作用,對于保溫隔熱材料的選用我們也要多加考慮。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與地勢來選用不同種類的保溫隔熱材料。國內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引進并采用了很多國外先進的技術,復合墻體就是其中一個較好的突破,建筑師創新性的將保溫材料融入到墻體之中,一方面增強了墻體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讓建筑的保溫效果變得更加明顯。
3.4 空間布局的節能化
生態建筑應強調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間布局與物質能源消耗上的節約,即建筑物限高、小體量、結構簡單、功能多樣、低能耗、低維護費用等模式。外墻保溫技術日趨成熟,外保溫采用擠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溫材料等,內保溫采用復合墻體或加厚的廢渣做成的輕質砌塊等單一材料;保溫門窗主要采用鋁合金或塑鋼。單框雙層玻璃、一層玻璃、中空玻璃等氣密性門窗;屋內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為主要保溫隔熱材料,既保溫又延長了防水層的使用年限;在節水方面,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如節水的水龍頭等,成規摸小區推廣使用中水系統,使廢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統開發利用太陽能供熱系統供熱,利用現代高新技術轉化風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潔能源實現供冷;利用生態工程建設沼氣池處理生活污水,既凈化了環境,又實現了能源的重新利用;節地方面,通過對規劃設計的控制、積極推廣低層高密度、高層高密度、集約式住宅等設計方案,同時減少甚至停止粘土實心磚使用的規定也是節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3.5 加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協調
作為使用者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橋梁,建筑物再設計時應盡可能多的引入自然元素,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另外,對于使用者而言,人也應該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所以要建立起與環境之間新的結合和協調的關系,把活動建立在環境生態化的基礎之上。即使建筑本身極為生態化,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中展開,建筑的存在與人的需求格格不入,這無疑是失敗的建筑。所以,生態建筑和傳統建筑相同,都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綠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氣,吸收有害氣體、減少噪音等的環境保護功能,綠化也是人們一直很關注的問題,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總之,生態環保事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生態建筑將導致經濟的發展方向產生質的改變。因此在建筑過程中為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必須在建筑設計中增添節能理念,以便吻合生態建筑的主題。
[1]劉洋.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12(04)
[2]張志遠.生態建筑設計方法初探[J].企業技術開發.2011(17)
[3]王少強.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趨勢[J].陜西建筑.2008(10)
TU7
B
1007-6344(2015)12-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