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放
(身份證號:210902198401012035)
對建筑場地設計中考慮的因素的分析
孫 放
(身份證號:210902198401012035)
在建筑場地設計中,要通過合理的利用基地,使得場地中的各種要素有機結合,保證工程項目的正常進行,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作者經過多年經驗,在正確認識場地設計的重要性的同時,將工作落實到實際。
建筑場地 設計 因素 分析
我國現在的建筑場地設計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更多的是在考慮場地內部與外部關于物的考慮,而忽視了作為使用主題的人的人自身的需求。我們知道,建筑場地的設計和開發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所以建筑場地也應該不僅包括物的存在,更應該兼有精神的意義。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進行場地設計,還遠遠不能達到我們對于空間使用的需要,任何一個使用者都是帶著情感的主體,不可能只是客觀的描述世界而毫無感情。反觀當今我們的設計,或許從定義上就已經偏離了人們希望看到的軌道。
場地設計是三維的,是場地規劃的深入,場地設計不僅有平面功能布局,還包含空間功能布局和空間景觀布局。《景觀設計學》中,西蒙茲認為場地設計事實上更側重環境設計;而我國場地設計是為了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比較基地現狀條件和理解相關法規、規范的基礎上,組織場地中的各構成要素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場地設計不僅考驗建筑師對場地設計相關和涉及的規范、技術標準的熟悉掌握程度,還檢驗建筑師的實踐能力及工作經驗積累。建筑類型按功能分為醫療建筑、教育建筑、博物館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等,無論哪類建筑場地設計都是圍繞功能流線進行功能分區,圍繞景觀軸線進行景觀設計,以滿足使用要求的功能分區為主,景觀設計為輔;功能分區與景觀設計互相滲透,功能流線與景觀軸線的最優結合,才能達到場地設計的最高境界,創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環境。
1、使用者的使用時間
使用者不同時間的使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場地設計,時間對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價值意義,而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時間段里不同的人群也會有其對場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于晚上活動的酒吧或者派對的場地設計,就應該更多的去考慮晚上人們對場地的需要以及場地設計的效果,把設計的重點放在燈光、夜景的處理上。同時考慮到晚上與白天人群對空間上的使用情況不同,如何讓光線照度,燈具密度,道路布置,場地鋪裝以及整體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對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場地空間,需要對這類使用人群的行為方式、日常習慣進行大量的數據調查,形式包括:訪談,問卷,觀察,行為痕跡分析等不同類型的調查方式。在切實了解其對場地功能的使用狀況下,再有針對性的對場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態構成以及細部構件進行設計。
以敬老院場地為例,由于其特殊人群的年齡階段和身體結構,則應該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創造出合適這類群體的場地。
2.1 功能布局上,應以短簡方便的聯系空間為主,盡量避免過多的迂回。
2.2 色彩處理上,選擇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調--滿足老年人對于“恬適情趣”的向往。
2.3 形態構成上,需要平穩,安定,常見的形態特征,盡量避免過于繁雜、夸張,具有明顯張力的空間形態。
2.4 細部設計上,這是對老年人使用空間最需要重點考慮的環節。由于其身體機能的減弱,在座椅材質、形狀,地面鋪裝圖案,扶手欄桿的舒適度以及臺階樓梯的高寬比,防滑條的處理上都需要在對老年人進行大量觀察和調查的前提下進行設計。
3、使用者的使用情緒
上面一條滿足了使用者物質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使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緒是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應;反過來,外界環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情緒變化。情緒雖然是一種很主觀也很難捉摸的設計條件,但在基于大量統計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用一些數據反映出人們情緒對于不同場地空間的幾種基本認識。特別是當場地在為某種特定使用人群服務的情況下,這類數據變得更加清晰和有說服力。
以醫院場地設計為例,我們知道醫院的使用主體是病人(除此之外還有家屬、醫務人員、服務人員),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其情緒一般是比較消沉的。因此,在場地設計上,則應盡量避免出現過多的灰色空間以及空間死角。空間處理上宜視線通透,采光良好,構筑物應積極高尚且色調明快。對原有地形進行規整以達到合適的坡度起伏加強其空間感,避免出現較多的陰影區域。植被方面以常綠樹種為主(落葉樹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緒)。多種色彩的灌木進行搭配種植,營造出積極富有變化的植被景觀。
4、使用者的使用密度
這一點不僅是旨在考慮個體對場地環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過對人與人之間在某一空間中的使用把人與物、人與人進行綜合考慮。考慮當人與人在使用空間相互影響時該如何在前期對空間進行設計。所以,這便要求設計者事先了解場地使用人群的數量在時間軸上的分布曲線。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間的動態相互關系,以此為根據對場地進行合理布置。
比如,對汽車站場地空間進行設計就應該了解此車站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預計使用人群數量,年齡結構分布并在不同時間段來進行合理分析,達到既滿足人們對整個空間的使用效果,又滿足“不浪費公共空間”的使用要求。而且,通過對不同時間段人群數量的分布狀態的利用,營造出不同氛圍的公共空間--使空間具有了動態的變化。
5、使用者的使用反饋
場地設計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滿足前期規劃與設計的同時,還應該建立“設計者--使用者”的長效機制,在動態中把握對場地環境形態的塑造和對不同人群的心理認知--這一點應該被設計者牢記,并且反映到初期對場地設計的考慮中來。通過周期性的對既有場地空間進行觀察,記錄人們的使用頻率、效果、滿意度,對場地環境保持持續的設計認知,加深對場地環境特征的理解,并最終反饋到對場地環境的塑造與再塑造上,使所設計的場地真正做到為人們所享用、所樂道,成為一種與人們活動互相補充,與人們發展互相促進的狀態,變成一處具有生命力富有場所感的空間形態。我想,這是作為今后建筑師的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將對人性誠摯的考慮帶入到對場地的設計中來,這是對現有設計體制的一場變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接受與否”的過程,但這場變革是符合人們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時代的發展的。建筑往往是一個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環境,是精神與物質的載體。物質可以通過具體的建造來完成,而精神需要與環境的共鳴設計來達到。西蒙茲認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境的最佳組合,并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準。于是在建筑具體處理上往往通過分析場地,結合地形恰當布置田園和建筑,適應地質構造,盡量減少對現存生態系統的干擾,反映氣候條件并且考慮景觀的布局,強調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種要素,營造理想的人居環境。
現如今,場地設計在建筑實踐活動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人們對于環境的珍視已經超越了建筑本身,建筑師更不應該始終沉迷于自我的世界中,不斷地忘記自己的身份,使我們的聚居環境時時處于令人尷尬的境遇,而應該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們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這不僅是場地設計追求的最高宗旨,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理論所推崇的。
[1]徐建偉.試論建筑場地設計中考慮的因素[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3年 34期
[2]《建筑設計方法學》張琦等;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王其鈞.圖說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TU7
B
1007–6344(2015)01–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