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蕾 尚百平
(1.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2.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中國傳統居民建筑特征在現代建筑中的表現
郭 蕾1尚百平2
(1.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2.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傳統居民建筑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努力,在實踐中創造的寶貴財富。建筑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為適應人們的不同需求而發生變化,而現代建筑的設計總是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以下是從傳統居民生態觀、傳統建筑色彩美學、傳統居民文化三個方面論述中國傳統居民建筑特征對現代建筑的影響。
生態觀 色彩美學 文化
傳統居民建筑是各個民族、地域,歷史、經濟、文化、社會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人文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習慣變化的載體,是藝術的精華。接下來,我們將首先從傳統居民建筑中的生態觀特征在現代建筑中的體現說起。
1.1 傳統民居建筑的生態特性
嶺南古城的規劃則是巧妙的將建筑與自然生態結合在一起,使河道、街道、路面、店鋪、房宅、廟宇、山水、樹木融為一體。江南地區成為傳統民居代表的原因在于其對水體的巧妙利用,江南地區對于水體的利用貫穿于山地、平原、丘陵。粵中地區居民總體布局是依山傍水,迎風朝陽,親近山水、充分體現了對大自然的尊重。
1.2 傳統居民氣候設計經驗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老一輩的建筑師們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在繼承和發揚中國民居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了適應不同的地區的氣候條件和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設計理念。例如,建筑專家們通過研究窗洞,探索出了對淺層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對于現代建筑的情況而言,建筑師們極盡采用地下空間,如地下車庫、地下超市、地下商場的建立。
1.3 傳統“原生態”居民建筑對現代生態科技的充實
由于受到經濟、科技水平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傳統民居建筑具有了許多生態建筑技術手段與方法,但是,也客觀存在了大量問題。例如:南方居民天井院落的設計中,狹小的天井院落的普遍存在,致使室內光線昏暗,采光不足;北方的居民多以各家為單位以燒煤為主要的取暖方式,從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現象;窯洞夏季環境潮濕陰冷,通風也不好。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使傳統居民中的“原生態”思想得以繼承發揚下去,從而有利于能源的節約,有利于環境的保護。例如,窯洞居民利用地下土壤熱容量大并且保持恒溫的特點,啟示我們利用土壤蓄能的技術從而來改變我們居住的環境。太陽能、風能、沼氣等現代能源技術的開發與利用,改變了傳統居民建筑的能源消耗結構方式,降低了環境的污染程度,通過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的使用,我們可以滿足生活的必要需求。我們應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各地域的不同生態自然能源,實現對現代生態科技的完善。
傳統建筑的發展已經有了千年的發展歷史,并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而色彩則在建筑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其蘊含深厚的傳統文化。
2.1 傳統建筑色彩發展概論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色彩因素與西方的建筑完全不同,中國古代的匠師們或許是最敢用顏色的,并且最擅長運用顏色的。獨特的木框構架結構形式是我國古代建筑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而木材雖然有資源充足,方便加工制作的優勢,但其所不可避免的劣勢仍然存在,例如,遭受風雨、蟲害等的損毀,進而導致其使用壽命的縮短。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將木材建筑涂上一層油來避免所受的外來侵蝕,后來由于種種限制因素,如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制約、建筑體量變小、木結構建筑的高度被限制、外觀變得樸素的影響,并且為達到防蛀、防腐、美觀的要求,彩色油漆被用在了建筑體上,而且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最終,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筑的色彩美學形成了。
2.2 傳統建筑色彩反映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的色彩美學發展史上,“正色”“間色”的概念早早的就在周代確立了。五色體系的產生,奠定了古代傳統建筑色彩的基本規律。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之一,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入到方方面面,五色觀就是從陰陽五行學說中引申并發展出來的,體現了形象的古典哲學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統治中占據主導地位,“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制約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建筑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必然受到其影響。孔子認為在五色體系中,“正色為尊,間色為卑”色彩從而成為了等級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清時期是建筑發展的頂峰時期,并對色彩的使用頒布了明文規定。青、赤、黃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專用色,僅用于宮殿、廟宇的建筑。而近年來,紅色的運用得到了世界的關注,更是成為了中國最鮮艷的代表色。
2.3 傳統色彩的現代運用
由于等級制度的嚴格制約,在中國的建筑史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皇家建筑極盡奢華,傳統民居淡雅清新。傳統色彩的現代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皇家建筑色彩體系的現代運用,另一個則是傳統民居的色彩體系的現代運用。與皇家建筑色彩的濃墨重彩相比,傳統民居的五彩色調更得到現代居民的認可并逐漸成為發展主流。
3.1 傳統居民
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多樣,而不同的建筑樣式則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經濟因素、傳統工藝、宗教信仰等決定的。當然,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傳統工藝等因素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固有的因素對現代的建筑設計有著持續有意義的影響。
空間方面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中,庭院是其一大特色,庭院被古代人們當做娛樂、休息和消遣的場所,同時人們也在庭院中進行祭祀等活動。更重要的是庭院還能起到調節光線和促進空氣流通的作用。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架原生態庭院等。而在現代民居中則庭院相對較少,這就啟示現代建筑中應在建筑時考慮到庭院的重要作用,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達到與大自然的和諧,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不過我國的現代建筑還是以樓房為主,所以在建造時應該借鑒傳統民居的庭院的特點,建造公共庭院,使傳統民居在空間上的特點有所體現,達到居住環境的和諧。
3.2 設計的影響
在傳統民居的設計中,為了滿足其不同的因素的要求,就需要傳統民居在設計中有自己的特色,以方便自身進行建筑施工,這一點就需要現代民居進行借鑒。在傳統民居的建造中,對陽光的考慮排在首位,這一點對于現代民居而言更應該借鑒,由于現代民居以樓房為主,建筑的采光度不好,所以應該把陽光當成至關重要的因素。
還有,現代的民居建筑秉承著節能環保的理念進行建造,但總是依靠技術手段來完成,而傳統的民居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利用中心庭院與周圍的園子形成一個口字型的循環,不僅有利于空氣的流通,還可以調節溫度。這就啟示著現代民居建筑要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特點來實現建筑節能環保的要求。
3.3 傳承的影響
在古代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窺見對過去文化的傳承,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其他,都有著相應的體現。這一點尤其值得現代民居建筑進行借鑒,以進一步的對中國璀璨的傳統文化,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傳承。
中國傳統民居有著千年的歷史,像一位踽踽而行的老者,充滿智慧,而現代民居建筑則像一個孩子,永遠需要老人的指點,從而慢慢成熟,形成自身鮮明的特點。本文通過對傳統民居文化的介紹,傳統民居對現代建筑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為現代建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對待傳統民居,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代民居建筑則會取得質的飛越,從而為中國建筑藝術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TU7
B
1007–6344(2015)01–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