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志
(大連建筑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
大連恒大御景灣項目
孟 志
(大連建筑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
地理位置、南北高差、立面風格、地下車庫
規劃 商鋪 住宅 戶型
大連恒大御景灣項目是恒大地產在大連的第二個項目,項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優越,它北臨西尖山、圣亞海洋世界、自然博物館、南鄰七賢嶺森林公園,環境優美,距項目5公里有亞洲最大城市廣場—星海廣場,世界博覽廣場、環球金融中心、期貨大廈等高端金融商務資源簇擁;國際游艇俱樂部、現代博物館、國際網球中心等頂級灣區生活配套環繞。項目地塊位于高新區填海區,且為大連市新興IT產業技術園區。主要地勢平坦,周邊山勢起伏有致,環境宜人,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地利優勢。交通較為便利,周邊生活條件成熟。在立案上,我們力求將御景灣打造成一個世外桃源的優雅之地,以幽靜恬適的環境,造型典雅的設計,先進完善的配套設施,形成高層住宅的居住小區,在沿街一側,我們的項目配置有商業、社區服務等配套服務設施,力求將該小區規劃建設成具有城市文化底蘊的高標準生態化小區。
每當接到項目時,我們總是想讓我們的方案能更好地將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相結合,在居住建筑的規劃上,更要把居民對居住環境、居住類型和物業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為規劃設計重點。努力把小區規劃成具有優美的居住環境、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世紀新型居住小區。所以我們重視城市自然、人文特色的動態延續性小區規劃努力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歷史文脈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區融匯在城市的大環境中,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重視建筑體量、色彩及空間關系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充分結合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觀資源和區位,創造出一個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的山水園林居住環境。注重小區區位優勢,規劃上盡量體現新世紀的居住理念,結合社會發展商業前景,設計高起點,融入全方位的新世紀居住環境理念。還要滿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適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服務設施配套齊全,位置得當,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為軌跡,便于在保安、清潔、綠化、水電、家政等方面推選規范化服務,為物業管理及服務提供了便利條件,提高了工作質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加強空間領域限定、提高居住安全性小區按照空間的不同屬性和人的行為邏輯規律,將小區用地分成不同的空間序列,并通過小區主入口以及組團、院落、單元入口的標志性景觀進一步加強空間的領域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了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規劃的交通組織上,強調人車分離,營構人性化的社區空間環境既為步行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社區休閑環境,也為行車者提供便捷的交通、停車及入戶線路。景觀設計上,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創造舒適、優美、衛生、安寧的生活環境。規劃的用地布局及空間組織以人的需求為依據,充分考慮人的可達性、便捷性及舒適性,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在滿足日照、采光和通風的基礎上,著重進行綠地系統規劃,強調綠地景觀系統的均好性,使居民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證居民的身心健康。我們的設計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自然條件、區位條件與交通條件,將小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具有極大吸引力與品牌效應的現代化居住小區,成為展示區域新形象的窗口。高效能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不僅要齊全,而且要做到安全、高效、可靠,建設現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設施和協調的道路交通系統,建設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潔能源供應、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設施。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加強綠化,保護生態環境污染,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污染。高品質的物質形態環境功能與形態并重,合理進行功能組合與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態環境,構造一個空間層次豐富、具有時代感的居住小區。
在建筑設計上,我們將小區分為兩個功能區:商業功能區、居住功能區。商業功能區集中設置于金柳路東側,主要目的是將主要道路人流引入,在經濟效益上增加了沿街商鋪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活力,也大大方便了居住區內部居民的生活和消費。居住功能區緊緊圍繞中央景觀軸形成豐富的居住形式,并大力強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相互滲透,提升城市區域形象。C區與D區主入口相對設置,并形成中心景觀節點,增加兩區使用功能上的統一感。以連接小區主入口至小區內部的中央,再到小區南面次入口的景觀軸為結構主軸,其東、西兩側各自形成住宅組團。組團本身即是擴大的院落,各組團中心的景觀節點均與小區結構軸相聯系,形成由主軸向兩側輻射的魚骨式布局形態。整個小區結構脈絡清晰,為后續管理的低成本化創造了條件。功能布局 C區為高層大戶型區,由三棟高層組成。組團內設置整體地下車庫,滿足停車要求,以實現人車分流。D區在地塊中部設置南北向景觀軸線,軸線東西兩側共設計4棟30層以上高層住宅,地塊最北端以18層高層結束,商業公建分布于規劃地塊周圍,服務半徑合理,方便居民使用。社區服務設施集中設置于D區南側高層住宅底部兩層。
道路系統規劃,整體性與景觀性結合地形特點與空間布局,在加強各組團相互貫連并便利內外交通的同時,創造合理的道路系統。道路設計與住區內城市設計相結合,強調對景與轉折,以形成步移景異的空間變化,共同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空間景觀。整體道路交通系統以車行系統和步行系統為框架,同時,宅間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機結合,使二者自成體系。規劃注意協調機動車、自行車、人行三種交通方式的關系。依據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圍城市道路妥善設置小區出入口。區內道路順而不穿、通而不暢,能夠杜絕穿越性交通。小區車行道路格局為一站式。步行則主要通過小區內部的步行軸線進入各住宅院落,居民沿可就近通達居住地,保證居民生活的寧靜和舒適。在入口處規劃設置殘疾人坡道,實現小區無障礙設計。停車設計,靜態交通規劃也是本次規劃設計的重要方面,適應小汽車的日益增長及用戶的方便,充分考慮大型地下停車庫的安排。根據居住區停車庫(場)設置標準測算,并結合設計要求,按每戶0.8個停車位進行規劃布置。主要方式是,結合小區道路的路邊式停車或地下一層車庫停車入庫。
綠化景觀系統規劃的總體設計思想,系統性與生態性結合整體布局與組群規劃,本規劃以步行綠化主軸為設計重點,以帶狀綠化為主要布置形式,結合步行系統規劃,有機聯系各組群綠地,使各個組群綠化連為一體,增強戶外空間連續性。將水體綠化、中心綠地、宅間綠地和沿街綠地相結合,使之成為統一綠化系統。綠化環境設計在強調組團空間個性化塑造的同時,更為注意整體意境,將小區戶外環境書寫成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詩篇。綠地系統設計,利用小區內建筑布置的形式營造小區中心的主景觀軸。主景觀軸結合休閑廣場,亭子及硬質鋪地、綠化形成界面豐富而連貫的景觀帶,同時由主景觀軸向小區各組團中心延伸,形成各組團中心的次景觀核心。各組團軸之間形成,或保留有原有基地內形態優美的大型喬木,綠楔與主軸的交匯處形成新的景觀節點,進一步強化了主景觀軸。組團內部各院落綠化以樸實、自然為原則,種植多樣的地方樹種,喬、灌木、地被相結合,形成各組團院落的綠色景觀特色。
建筑單體設計,首先是住宅戶型,住宅采用大面寬,小進深的戶型,爭取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客廳與餐廳都有大面積的采光窗,所有戶型均為。商業建筑的沿街商鋪,結構布置上考慮可靈活分隔,方便業主,立面材料主要為花崗巖與落地玻璃相結合,統一安排廣告位,在營造商業氛圍的同時不失高雅的品位。建筑造型設計,立面呈現典型的三段式結構特征俊逸的新古典主義的外觀,在凸窗、檐口等細部處理上也力圖做到親切生動,營造自然的居家風格,玲瓏剔透的同時為居民提供了寬大的景觀視野。立面形象擯棄了近年歐式構件堆砌的居住建筑形象,追求簡潔大方的現代風格與異國的歐式風格完美的統一,賦予建筑清新簡約的歐陸風貌。
S6
B
1007–6344(2015)01–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