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琴
摘要:地理與人文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它可以觸發作家的詩情,激發藝術創作靈感,并形成特定的風俗和人性。
關鍵詞:地理;人文;詩情;風俗;藝術;人性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定的地貌、氣候、物產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影響和造就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地理與文學、風俗、藝術、人性密切相關,一定的地域空間是人生活的舞臺,地理直接間接地影響人文。
一、地理與詩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朔漠風光的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北國廣袤草原的風景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山村月夜美好的生活圖景。“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是一幅江南采蓮圖。詩句里的地貌、風物、人情讓我們感知到大自然的美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人把江南的春景和江北的雪景聯系起來。“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將江南水鄉適宜人居與西北蕭索遼闊進行了對比。長江、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它奔騰的水流曾激發了多少詩人的幽情,它兩岸的地貌、風物、人情曾牽動了多少文人的情思。“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李白猶如夫子“逝者如斯夫”一樣的對時光易逝的感嘆,這是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蘇軾“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關于人生的思考。存在決定意識,是自然風物觸發了詩人的深邃思想。因巴蜀多大山,交通不便,才有了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有了三峽兩岸高山對峙、猿猴生長、峭壁夾江、水流湍急的特殊地貌和風物,才有了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才有了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水量豐沛,江面開闊,王維描寫它“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由于漢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王維說它“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南之美,莫過蘇杭,說蘇州,人們不能忘記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警示,說杭州,人們總記得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景。江南之美,美在山水,美在人性,這“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江南,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江南,令晚年的白居易念念不忘:“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均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奇,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盡了廬山瀑布的氣勢,其山勢崖壁之陡峭盡在眼前。李白登上黃山的蓮花峰,逸興橫飛,“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寫出了海拔高達一千八百多米的蓮花峰的形態、色彩。自然風貌、物產和人情決定了作者的詩情。
二、地理與風俗
一個區域的氣候、地貌、水文、物產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風俗。長江流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地雨量充沛,植被繁茂,動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豐富,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該地普遍存在這樣一些風俗,元宵節舞獅子、玩龍燈、劃采蓮船,端午節龍舟比賽、吃粽子,過年吃湯圓、菜肴中必須有魚等。龍,誰也沒有見過,但我們看那舞龍燈時用竹、布、絲綢扎制的龍形:恐龍或是鱷魚的嘴巴,蟒蛇的身子,鱷魚的爪子。長江中有揚子鱷,長江兩岸的深山中有巨蟒,我們的祖輩將這幾種神奇的動物組合在一起,創造了龍形。傳說中電閃雷鳴、傾盆大雨時,龍會起蛟,暴發洪水,洪水奔騰,其勢不可擋;龍可騰飛,具備神力。玩龍燈既可以說是在祈福,也可以說是在展示龍的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精神。長江西陵峽沿岸的秭歸是屈原的故鄉,三峽纖夫的號子已成為歷史的余韻,但那里的人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節的龍舟賽年年還在繼續著。長江流域的人民不少以捕魚為生,人們出行也常把船作為交通工具。屈原晚年第二次被流放湖南——“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涉江》)——乘的也是船,于是人民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位“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的偉人。
三、地理與藝術
藝術是對生活真實的或理想化的反映,不論是徐悲鴻筆下奔騰的駿馬,還是齊白石筆下悠閑的蝦,都來自于現實生活。黃山、桂林、西湖、頤和園等自然和人工美景早已成為無數藝術家創作的素材。歷史上的海通和尚為了普渡眾生,借佛祖威靈鎮住岷江、青弋江、大渡河三江匯合的惡濤,傾畢生精力籌集巨款,自掘雙目以保集資款的壯舉招來天下工匠,花90年時間雕鑿出樂山大佛。如果凌云山下不是三江匯合的巨濤,如果海通和尚沒有看到船毀人亡的慘劇,也就沒有舉世矚目的大佛。特殊的地理與文化,造就了特殊的藝術珍品。同樣具有湘西特色的山水、物產、民俗、人情成就了沈從文的杰作《邊城》。此類實例不勝枚舉,地理與藝術息息相關。
四、地理與人性
人的性格是在環境中形成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里僅談及自然環境對人性的影響。
高大的山、陡峭的壁、幽深的谷,造成了山區山路的艱險、田地的窄小,以及人們視野的障礙,這種特殊地理環境形成了山區人民勤勞憨厚、純樸善良、意志堅強的性格。中國西南山區的人民大都具有這樣的性格。
“自古江南多才俊”,江南地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河湖眾多,這里交通發達,物產豐富,花遍四野。這里水產養殖、家畜養殖以及以水稻為主的種植業都很發達。特定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江南人民聰慧細膩、柔婉多情的性格。
西北大漠和草原的牧民縱馬馳騁于草原之上,他們視野開闊,他們縱馬揚鞭驅逐牛群、馬群、羊群,他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養成了他們耿直、粗獷豪放的性格,這就是地理與人性的關系。地理影響人性,人性折射地理。
以上粗略地談了談地理與人文的關系,在中學地理課堂中注意挖掘二者的關系,可以豐富我們的課堂內容,拓寬我們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地理科學之窗》(王修智 張祖陸主編)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陳中杰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