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汝東 楊桂臻
【摘 要】新疆維吾爾族在內地就業,必然經歷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通過對杭州市就業多年維吾爾族同胞的人類學考察,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從“文化鄉愁”到“文化自覺”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文化鄉愁;文化自覺;杭州;維吾爾族;文化適應
近些年來,隨著新疆開放步伐的加大,越來越多的維吾爾族同胞走出相對封閉落后的家鄉,到內地城市尋求就業之路。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內地省市要加大對口支援新疆的力度,擴大新疆少數民族在內地的就業規模,推動多民族嵌入式社區的發展,努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和諧相處。可以肯定,新疆維吾爾族在內地就業的規模將會逐步擴大,而且聯系就業的方式也會更加市場化,投親靠友或政府包辦的方式將會退居次要地位,他們與內地其他民族群體的交往也會常態化,這就面臨一個普遍性的文化適應問題。筆者通過考察在杭州市就業多年的部分新疆籍維吾爾族同胞,在深刻感受他們文化適應艱難歷程的同時,也可喜地發現,他們能在新的環境磨礪下走出“文化鄉愁”,以樂觀的情懷應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新氣象,這是“文化自覺”的生動體現。
1 杭州就業維吾爾族的“文化鄉愁”
在城市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鄉愁“一般是指身在現代都市的人對于飄逝的往昔鄉村生活傷感或痛苦的回憶,這種回憶往往伴隨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緒”[1]。在杭州就業的維吾爾族,大都來自新疆南疆的農村,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農耕文化造就了他們特殊的民族心理,來到杭州這樣相對發達的內地城市后,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和隔閡使他們不僅面臨著城市與鄉村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問題,而且還面臨與其他民族群體的交流障礙問題。可想而知,他們的鄉愁情節更加濃厚。鄉愁既包括對鄉親和故園情景的懷念,還包括更深層次的對作為安身立命根本的歷史文化的濃重的眷念。因此,鄉愁不僅是個心理狀態和時空概念,更是一個文化范疇;“鄉”不僅指狹義的出生地,更應指向廣義的精神家園,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將其稱為“文化鄉愁”[2]。
信息化和現代交通手段極大地縮短了物理意義上的距離,而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人們才更加感受到自身的無家可歸,這就是“文化鄉愁”,它已迥異于中國古代的那種類似“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自然鄉愁,而是在現代化沖擊下的一種生存性焦慮和身在異鄉的精神困境。在杭州就業的維吾爾族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文化差異使他們的生存場域宛若一座座“文化孤島”。他們普遍反映,剛來杭州時,由于漢語表達能力差,交際空間極為有限,加上沒有適合自己的宗教活動場所,業余文化生活非常單調,經常有一種很深的孤獨感和無助感。他們還隱隱覺得,內地人對新疆的維吾爾族似乎有一種成見乃至歧視或防范心理,這使得他們大都沒有可以深度交流的對象,因此時常產生想念家鄉的強烈愁緒。
2 “文化自覺”:“文化鄉愁”的超越與重構
“文化鄉愁”并不是一件壞事,它是個人和民族群體在全球化、現代化沖擊下防止迷失自我的一種表現,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懷舊心理,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種精神基礎。但是,過分迷戀“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現實的逃避。“文化鄉愁”與其說是對傳統的眷念,不如說是對未來的畏懼。沉湎于甜蜜的憂傷和回憶乃至在宗教情節中尋求精神寄托,使“文化鄉愁”過度化,將會對自身、社會和民族發展帶來消極的后果,因為現代化、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對于這個道理,杭州的維吾爾族大都能清晰地認識到,但是,超越“文化鄉愁”卻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一些受過較多文化教育的維吾爾族同胞認為,政府應該對內地就業的維吾爾族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而不僅僅是進行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
是的,“文化鄉愁”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情感,因此應該從人類學的高度對內地就業維吾爾族進行審視和關照,使他們既認識到現代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又能充滿自信,不懼未來,勇于創新,這樣才能增強這個群體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有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3]內地就業維吾爾族也只有以“文化自覺”為理念,勇于接受新文化,才能走出“文化鄉愁”情節;同時,這也是對“文化鄉愁”的重構,即在現代化的語境下珍惜和傳承本民族文化而不是過于迷戀“傳統”。
其實,在多年的實踐中,在杭州就業的許多維吾爾族同胞已經在文化適應上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自己已不再孤獨,比如他們不僅能跟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同志進行流暢的語言交流,而且還能參與他們的一些文化娛樂活動,講一些幽默風趣的話,等等,這與剛剛來杭州時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好多維吾爾族同胞的傳統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他們有的走出了重農輕商的心理,回到新疆老家經商創業,帶動了更多家鄉人致富。有的女同胞說,杭州生活增強了她們的獨立自主意識和男女平等觀念,如果一輩子窩在家鄉農村,或許永遠感受不到現代氣息,應該感謝來杭州的經歷。由于在杭州就業的維吾爾族較多地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現代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更能清晰地認識到“三股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的反人類本質,更加珍視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杭州這部分維吾爾族在精神面貌上的這些可喜的變化,是“文化自覺”的生動體現,值得發揚光大。新疆和內地相關部門要以此為導向,進一步加強內地就業維吾爾族的漢語教育和現代文化教育,加強他們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要充分尊重維吾爾族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加大媒體的正面宣傳。
【參考文獻】
[1]王一川.斷零體驗、鄉愁與現代中國身份的認同[J].甘肅社會科學,2002(1):210.
[2]叢坤赤.論白先勇的文化鄉愁[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6):86.
[3]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