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對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耙粠б宦贰背h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據報道已有50多個沿線國家表示支持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了做好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工作,讓“一帶一路”建設開好局,打好基礎,取得預期成效,我認為,做好國內和國際各類官員的培訓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尋找政治外交最大公約數
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同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2014年11月8日的APEC互聯互通伙伴對話會上,習近平說,互聯互通“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應該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這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
如何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戰略構想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讓國內的領導干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官員更加清楚地了解和積極參與這一重大決策和國際倡議中來,培訓工作尤其重要。

2013年9月27日,兩名外國人從西安唐代絲綢之路示意圖前走過。圖/CFP
一、 加強國內官員的培訓。今年2月1日,中央召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會議;2月11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在泉州召開,許多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思路和內容。但要充分發揮地方、部門和市場主體的主動性,真正形成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力,避免“一窩蜂”地盲目上馬、盲目攀比,在更大范圍內宣傳“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和政策規劃,還需要開展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干部培訓,中央政府相關部委要積極承擔“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和規劃內容的政策解讀,讓社會各方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系統認識和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意義、規劃內容、目標任務,以及企業投資合作機遇和可獲得的政策支持等。
國內培訓可首先從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入手,使地方政府和企業在規劃、合作以及對外項目和投資方面做到心中有數,增強中國政府和企業對外合作項目和投資的針對性;注重企業海外投資成功的商業模式、海外投資風險控制以及跨文化溝通交流等方面內容的培訓和學習;特別重視沿線國家的國家制度、典章規范以及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禮儀、民俗等方面情況的了解與學習。
二、加強沿線國家官員的培訓和交流。開展面向沿線國家官員的培訓和交流,讓世界了解“一帶一路”戰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相互對接;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從國際政治格局來講,首先,“一帶一路”國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區域內熱點問題不斷,地緣政治關系相對緊張,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乃至中東歐都是大國角力的焦點區域,大國在伊朗、敘利亞、烏克蘭等問題上進行博弈,俄羅斯力推“歐亞經濟聯盟”、歐盟積極推動“東部伙伴計劃”、美國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和“印太走廊”設想等。
其次,“一帶一路”國家多處于現代化建設階段,面臨突出的政治轉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艱巨任務,國內政治經濟的穩定性和成熟度較差,也容易引發區域和國家風險。
再次,大國利用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其戰略推進中努力宣揚其價值觀,給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取得沿線國家的理解、信任與支持制造了一些障礙。因此,我們要通過培訓和交流,讓沿線國家了解我們的“一帶一路”戰略,尋找政治和外交的最大公約數。
從世界經濟發展來講,雖然目前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沿線大多數國家的響應,但不可否認的是,沿線一些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發展的認識還存在誤區,認為中國是為了貪圖廉價自然資源或能源而與他們合作,因而引起少數國家不了解情況的部分民眾的反對聲音,造成當地政府對同中國合作心存猶豫。
對沿線國家官員開展培訓交流,除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必要性、互利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內容,重要的是讓沿線國家政府官員和民間組織了解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一個自利的或以鄰為壑的構想,它是一個互利互惠、共享共贏的戰略,在我們得到發展機會和利益的同時,他們會得到更多發展機會和利益。通過培訓交流,讓他們了解我們“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意圖,建設時間表和線路圖,擴大利益契合點,減少沿線國家政府和民眾對我們的猜疑和提防。要了解當地人民最需要什么,分清所在國政府與所在國人民的想法是否一致,讓我們的合作項目更接地氣,更能滿足當地人民需要。
從國際文化交流來講,在更大范圍內增進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國家處于東西方多個文明交匯的地區,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的矛盾與沖突、不同民族與種族的矛盾與沖突,呈現易突發、多樣性、復雜化、長期化的特點,這些因素使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可能面臨文化、宗教方面的沖突。通過相關國家官員的培訓交流,可以促進他們對中國的認識、理解與信任。通過國內相關培訓院校和機構組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培訓交流合作,讓沿線國家更多的人能了解真實的中國,了解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和平包容精神,了解中國古絲綢之路的合作、互鑒和共贏的文化傳統,消除沿線國家對中國是否存在文化擴張的疑慮。
明確培訓中的角色定位
“一帶一路”是國家的一項中長期戰略,加強該領域的國內培訓和涉外培訓交流需要從長計議、系統籌劃,明確政府、研究機構以及企業、培訓院校在此培訓當中的角色與作用。
首先,建議中組部加強“一帶一路”的中央調訓工作和地方培訓的指導工作。每年在國家級干部培訓院校和培訓機構設立若干專題,按照分管領域對國內相關部委和省市領導干部分層分類開展專題培訓?!耙粠б宦贰毖鼐€相關的省、市委組織部門組織開展本地相關干部培訓工作;建議外交部和國家級干部培訓院校和有關機構合作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交使節的專題培訓項目;建議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中,單列“一帶一路”相關培訓專題和項目。
其次,建議在“一帶一路”專題官員培訓中,注重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成功的國際投資和國際合作項目經驗轉化為典型案例,在培訓課堂中進行交流和分享,為更多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對外投資合作貢獻經驗和智慧。
再次,建議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相關金融機構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以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內外官員的培訓,提供智力支持和經費支持。中央政府相關部門、研究機構重點做好國家戰略規劃和相關政策的解讀工作,相關銀行和機構重點要做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籌融資的制度安排、運作機制以及對國內企業融資政策方面的解讀。同時,希望上述金融機構能夠為外國官員的培訓交流工作提供經費支持或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培訓交流工作。
最后,建議“一帶一路”相關專題的培訓工作以有涉外培訓經驗的國家級干部教育培訓院校和部分省市黨校行政學院為主體,部分重點大學和相關省屬大學參與,共同完成這一重要的戰略任務。建議各培訓機構綜合運用多種培訓方式方法,例如,通過專題講座,可以讓國內參訓人員全面深入地了解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規劃內容、政府和企業的職責、各地區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案例教學和現場考察,可使受訓者集思廣益、進行比較和經驗借鑒;通過培訓期間的問卷調查,了解政府和企業在“一帶一路”推進中的創新舉措、面臨的困難以及其對策建議等。在涉外培訓中,還可以展開訪談、座談,了解國外官員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顧慮和建議,并形成決策咨詢報告;建立涉外學員檔案,訓后進行定期郵件回訪,增進情感溝通,并收集他們對于后續培訓交流的建議。
總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國內官員培訓對于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國外官員的培訓交流則對于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意義重大,這兩項培訓和交流無疑可使“一帶一路”建設更加有序有效順利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