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

許多大學生在就業時,將目光瞄準了大城市。而東遼縣甲山鄉的曹淋大學畢業后,卻回到了農村,搞了養殖,不但自己富了,而且還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曹淋也用實際行動表明,成功可以有許多條道路可以選擇。
曹淋是東遼縣甲山鄉協力村人,2009年從云南紅河學院本科畢業。畢業后,曹淋也想趁著年輕去闖蕩一番。首站選擇了成都,初出茅廬沒有什么經驗,四處碰壁之后,偶然在網上看到自己的老家一村招一名大學生,毅然決然地把T作辭了回到老家。
“現在的年輕人都往外跑,曹淋怎么就回來當村官了?”“唉!他這幾年大學算是白瀆了……”村里的各種言論讓原本就不愿意讓兒子回農村工作的父母很難接受。在曹淋的勸說和一再堅持下,父母最后選擇了支持。從大城市到農村,從學生到村官,巨大的環境落差、心理落差和經濟落差曾令曹淋感到過前所未有的壓力。
任職后,曹淋在做好各項村務的同時,經常進村入戶與村民聊天,尋找家鄉落后的原因,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村民創業致富的愿望十分強烈,但是,由于思想束縛、資金困擾等因素,他們對創業致富沒有信心。于是,曹淋產生了先自己創業再帶動村民創業致富的想法。
想干就干.經過多次市場調查,曹淋將肉雞養殖作為自己的第一個創業項目。20萬元的啟動資金是親戚朋友借的和銀行貸款。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于缺乏科學養雞的知識和經驗,新進的雞不到1個月就病了,借來的錢大部分交了“學費”,再也沒錢“東山再起”了。就在這時,甲山鄉政府得知情況后伸出援手,不但帶來了先進的養殖技術,還解決了資金問題。賺錢后,曹淋沒有停下創業的腳步,而是把掙到的“第一桶金”又投到自家原有的養蜂項目,于2011年成立了東遼縣甲山鄉蜂寶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
曹淋富了,但是他沒有忘記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在縣里和鄉里的支持和幫助下,免費為社員提供養殖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并組建了兩個合作社,現已帶動和幫助周邊6戶村民蓋起了養雞大棚,還幫助5戶村民進行蜜蜂飼養。在他的合作社里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和市場共享,達到了互利多贏的最佳效果。
曹淋說:“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和新型農民,我要通過自己的創業實踐,干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干、幫著大家富。去年收入不錯,今年我打算把養蜂的規模擴大,由原來的100多箱擴大到200箱。蜜蜂的身上都是寶,蜂蜜、蜂王漿、蜂膠、花粉,都是營養價值極高的營養品,還有可以入藥的蜂蠟,治療類風濕的蜂毒。”面對父老鄉親,曹淋深情地表示,“我與許多大學生一回到農村就先行創業,為更多人才的回歸打基礎。雖然我將不再擔任村官,但我要成為一個終身志愿者,把自己的根扎在農村,我的‘服務期將不再是短短的兩年,而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