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紅 王 霞 貢桂英
(河北中醫肝病醫院肝病科,河北 石家莊 050800)
肝纖維化是肝細胞受到炎癥刺激及發生壞死時,肝臟內纖維結締組織異常增生的慢性漸進性病理過程,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發展的中間環節,而乙肝病毒的感染是臨床常見的病因。因此,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延緩、阻斷或逆轉肝纖維化的發展,在肝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現代醫學對肝纖維化尚缺乏理想的治療藥物,而中醫藥抗肝纖維化有著潛在的優勢。2013-01—2013-06,我們應用丹參強肝膠囊合苦參素膠囊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54例,并與苦參素膠囊治療54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8例均為河北中醫肝病醫院肝病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4例,男40例,女 14例;年齡 18~69歲,平均(31.4±14.8)歲;病程3 ~8 年,平均(5.2 ±2.2)年。對照組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齡18~68歲,平均(31.2 ±8.1)歲,病程3 ~7 年,平均(4.7 ±2.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2006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1]及2005-1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制訂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能夠配合醫生調研,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年齡<15歲或 >70歲,不符合納入標準及資料不全者。②合并肝癌、肝性腦病以及嚴重的心、腦、肺、腎功能障礙及重癥糖尿病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④重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在常規保肝基礎上口服苦參素膠囊(寧夏博爾泰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044)2粒,每日3次。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丹參強肝膠囊(藥物組成:丹參、當歸、桃仁、川芎、柴胡、鱉甲、白花蛇舌草、板藍根、苦參、熟地黃、黃芪、白術。河北中醫肝病醫院制劑科制備,冀藥制字Z20050536)6粒,每日3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療程均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②肝功能:患者清晨空腹采血,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③HBV-DNA含量:采用免疫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法檢測患者血清HBVDNA的變化。
1.5 療效標準 顯效:HBV-DNA下降≥50%或恢復正常;血清肝功能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癥狀明顯改善。有效:HBV-DNA測定值較治療前下降≥25%,且停藥后3個月維持穩定;血清肝功能指標改善,證候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1]。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2 組治療前后 ALT、AST、TBiL 及 HBV -DNA變化 見表2。
表22 組治療前后ALT、AST、TBiL及HBV-DNA變化比較±s

表22 組治療前后ALT、AST、TBiL及HBV-DNA變化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ALT(U/L) 136.42 ±41.53 59.80 ±22.05* 105.40 ±54.14 58.69 ±18.94*AST(U/L) 99.30 ±69.04 68.23 ±25.20* 85.79 ±39.34 57.36 ±20.78*TBiL(μmol/L) 63.45 ±32.77 48.68 ±27.15* 62.44 ± 29.23 45.81 ±17.62*HBV -DNA(eps×106/mL) 3.96 ±5.49 0.86 ±0.59* 3.82 ±6.28 0.17 ±0.27*△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ALT、AST及TBiL均降低(P<0.05),但2組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清HBV-DNA含量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HBV-DNA含量下降優于對照組(P<0.05)。
中醫學雖無肝纖維化、肝硬化的病名,但依其臨床表現,中醫常將其歸屬于脅痛、黃疸、癥積、鼓脹等病證范疇。本病的病因包括濕熱疫毒外侵、酒食所傷、情志失調、勞逸失當等因素,對其病機的認識則由于各醫家的不同體會而有所不同。薛博瑜教授認為,熱毒瘀結、肝脾損傷是肝纖維化的主要病機,提出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抗肝纖維化[3]。李勇等[4]認為,乙型病毒性肝炎為濕熱疫毒之邪侵襲機體所致,及至慢性纖維化階段,瘀血為其主要病機。臨床實踐證明,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可顯著改善纖維化程度[5]。據我們對17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患者調查結果表明,瘀血阻絡型主要見于肝纖維化中晚期(S3~S4),其纖維化指標明顯高于其他證候類型[6]。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本病發生的內在原因,瘀血阻絡是其基本的病理基礎。由于機體組織免疫功能低下,邪毒乘虛入中,損傷肝絡,致使血脈瘀阻,而血行受阻,邪毒羈留難去,并進一步釀生濕熱瘀毒,如此反復,惡性循環,最終引起肝臟組織纖維化病變。鑒于肝纖維化過程中多因素多機制的致病特點,藥物治療靶點不應局限于發病的某一環節。中藥復方具有多靶點多機制調節的優勢,可彌補單純用西藥的不足。基于上述認識,我們確定了益氣養血、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的治療方法,并研制了丹參強肝膠囊,方中黃芪、白術益氣健脾,扶土抑木,使“正盛則邪自去”;丹參、赤芍藥、當歸、桃仁、川芎養血活血,化瘀通絡;柴胡、鱉甲疏肝活絡,軟堅消痞;白花蛇舌草、苦參、板藍根清熱祛濕解毒,截斷毒邪內生之源。全方共奏疏肝養血、健脾益氣、活血通絡、解毒化瘀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在增強免疫力的同時,可降低膠原蛋白含量及膠原在肝臟中的沉積,對肝纖維化有一定的治療作用[7];丹參能夠降低離體肝臟保存再灌注后肝臟組織中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達,對肝臟具有防護作用[8]。此外,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苦參等都已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明確的保肝及抗纖維化作用[9-10]。
ALT、AST指標的高低常被用來衡量肝功能受損程度;TBiL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肝臟發生炎癥、壞死及中毒時都會引起TBiL的升高。孫涌等[11]研究表明,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病情的加重,肝纖維化血清學標志物逐漸升高,肝纖維化血清學標志物與HBV復制水平及ALT水平呈正相關,HBV復制水平與肝纖維化程度之間呈正相關,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血清Ⅲ型前膠原(PCⅢ)升高與ALT升高有關。研究結果顯示,丹參強肝膠囊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促進HBV復制標志物陰轉,降低轉氨酶,改善肝功能,從而可有效阻斷和逆轉肝纖維化進程,其作用可能與該方藥的整體調節作用有關。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11):866-870.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2):881-891.
[3] 郭政,薛博瑜.薛博瑜教授辨治肝纖維化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1):67-68.
[4] 李勇,李慧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應用活血化瘀法的點滴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3,5(8):92-93.
[5] 石艷芬,盧燕許,祝玉清.血府逐瘀湯聯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臨床觀察[J].河南中醫,2013,33(6):897 -898.
[6] 馬建紅,焦亞龍,方朝義,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辨證分型與肝纖維化病理及血清學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2,22(4):205-207.
[7] 馬紅,王寶恩,陳翌陽,等.黃芪對免疫損傷性肝纖維化大鼠的治療作用[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7,7(1):32 -35.
[8] 蘇志良,趙浩亮,曹燕,等.大鼠離體肝臟保存再灌注后肝臟中ICAM-1mRNA的表達及丹參對其表達的影響[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3,20(8):932-933.
[9] 李仁國.柴胡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分析[J].陜西中醫,2013,34(6):750 -751.
[10] 李謙,施光峰,陳謝,等.苦參素及聯合維生素E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及機制[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3,21(4):278 -280.
[11] 孫涌,張曉慧,崔勁,等.慢性肝炎中乙肝病毒復制與肝臟纖維化血清學標記物的相關性[J].中原醫刊,2006,33(13):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