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康復科,廣西 柳州 545007)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以持續情感低落、興趣減退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礙,總體發生率高達25% ~60%[1]。PSD會延緩或阻滯卒中后患者功能的恢復,降低認知功能和生命質量,妨礙二級預防,增加血管性事件的發生及死亡率。因此,積極、有效地干預PSD是臨床醫療服務的核心內容之一。2011-03—2013-10,筆者運用補陽還五湯合逍遙散治療PSD 30例,并與西醫常規治療3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卒中 卒中的西醫診斷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2]。
1.1.2 抑郁癥 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 - 3)[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表)采用24項版本,評分≥8分,其中8~20分為輕度抑郁,21~35分為中度抑郁,>35分為重度抑郁。
1.1.3 排除標準 排除既往有個人或家族性精神病史者,藥物所致抑郁者,嚴重失語者,意識障礙和其他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癲癇發作者,對氟西汀過敏及正在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我院康復科PSD患者,按區組隨機化方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 15例,女 15例;年齡 41~69歲,平均(55.1±9.1)歲;卒中病程 1個月 ~2年,平均(6.6±4.9)個月;缺血性卒中 29 例,混合性卒中
1例;其中輕度抑郁10例,中度抑郁17例,重度抑郁3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5~68歲,平均(56.3 ±10.5)歲;卒中病程1 個月~2年,平均(6.8±5.2)個月;缺血性卒中28例,出血性卒中2例;其中輕度抑郁12例,中度抑郁15例,重度抑郁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改善循環、營養神經、調脂降壓、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物及康復訓練,并施行一般性心理治療干預。
1.3.1 對照組 予鹽酸氟西汀膠囊(百憂解,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16),初始劑量為20 mg,每日1次,飯時服用。3周后對藥物劑量進行評估,如使用20 mg/d劑量無明顯療效,可以逐漸增加劑量至60 mg/d。
1.3.2 治療組 予補陽還五湯合逍遙散加減。藥物組成:黃芪60 g,當歸10 g,白芍藥9 g,地龍6 g,川芎 10 g,紅花 6 g,桃仁 6 g,柴胡 9 g,茯苓9 g,白術9 g,生姜6 g,薄荷6 g,炙甘草5 g。脾胃氣虛者,加黨參健脾益氣;痰多者,加制半夏化痰;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開竅;下肢軟癱乏力,加桑寄生補腎壯筋;上肢偏廢,加桂枝以通絡;患側手足腫甚,加澤瀉利水消腫;大便秘結,加火麻仁潤腸通便。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或鼻飼。
1.3.3 療程 2組病例均完成6周治療,分別于治療2、4、6周時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第2、4、6周末進行HAMD評分及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定[4]。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2 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表12 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治療組 30 23.07 ±7.362 17.00 ±5.219△ 14.17 ±4.186△ 12.13 ±3.411*對照組 30 22.73 ±8.004 20.43 ±7.281 17.00 ±6.270 14.27 ±5.232*
由表1可見,治療2、4周后,治療組 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同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6周后2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6周后HAMD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明顯下降(P<0.05)。
2.2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2 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s

表22 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治療組 30 26.50 ±6.08 22.73 ±4.94 17.90 ±3.37△ 14.13 ±2.69*△對照組 30 25.33 ±5.54 23.10 ±4.94 19.97 ±4.30 16.43 ±3.49*
由表2可見,2組治療6周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4、6周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
2.3 2組不良反應 治療組在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惡心、食欲減退、口干、便秘等胃腸道癥狀及嗜睡2例,無特殊處理,自行緩解。
PSD是指在有明顯臨床癥狀的卒中發病后出現的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自我評價減低,自責,絕望,甚至出現自殺想法,興趣減退,愉快感缺乏,易疲勞,活力減退或喪失,思維緩慢,言語活動減少,食欲減退,睡眠障礙及焦慮等?,F代醫學認為,5-羥色胺(5-HT)水平減低是引起PSD的重要原因之一。卒中病灶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能和5-HT神經元及其通路,使這2種遞質低下而致抑郁[5]。鹽酸氟西汀可以選擇性地抑制突觸前膜間隙5-HT再攝取,從而使5-HT在突觸間隙處的含量增加,從而起到抗抑郁作用,現已普遍用于抑郁癥的治療[6]。但鹽酸氟西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過敏反應,易出現神經系統及胃腸系統不良反應等,均制約著藥物的使用。
PSD屬中醫學中風和郁證合病。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兜は姆āち簟分赋?“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卒中后患者常出現半身不遂、言語不利、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功能障礙,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落差使患者難以承受打擊,導致情志波動,失其常度,氣機郁滯。肝喜條達,惡抑郁,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若情志不暢,肝木不能條達,則肝體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虛。肝木為病易傳于脾土,出現“木旺乘土”之征。脾主運化和升清,脾失健運,飲食減少,生化乏源,清陽不升,布散無力,故見倦怠無力,甚或肢體痿弱不用;運化失司,水液內停,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進一步加重病情。故PSD病機多為肝郁脾虛,氣虛血瘀。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證的經典方劑,尤其對中風后半身不遂具有獨特療效,方中重用黃芪補氣為主,扶正以固本;選用桃仁、紅花、赤芍藥活血化瘀;當歸、川芎養血行氣不傷正;地龍搜剔經絡,使瘀祛絡通。逍遙散為調和肝脾的名方,功能疏肝解郁,健脾養血,常用于肝郁血虛脾弱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調達,氣機通暢;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使肝得血養而不橫逆,以發揮其疏泄功能;白術、茯苓補中調脾;甘草緩肝之急,調和諸藥;生姜溫胃和中,與當歸、白芍藥相合,能調暢氣血;薄荷味辛以助柴胡疏肝解郁。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周后補陽還五湯合逍遙散及鹽酸氟西汀均能有效改善PSD患者的HAMD評分,但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補陽還五湯合逍遙散能治療PSD,療效等同鹽酸氟西汀。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治療組在第2、4周時較對照組更能顯著改善HAMD評分(P<0.05),推測與治療組能更快改善患者軀體癥狀(如疲勞感、睡眠障礙、食欲下降等)有直接關系,體現出中藥多方位治療PSD的優勢。而在神經功能改善方面,本研究表明,2組均可改善PSD患者的神經缺損評分,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治療組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體現(P<0.01)。在觀察過程中,鹽酸氟西汀對照組出現2例不良反應,而治療組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合逍遙散治療PSD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經缺損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1] Mast BT,MacNeill SE,Lichtenberg PA.Post- stroke and clinically-defined vascular depression in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patient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4,12(1):84 -92.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2.
[4] 朱鏞連,張皓,何靜杰.神經康復學[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41-142.
[5] 聶本剛,喻明,李小剛,等.腦卒中后抑郁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功能改變和血漿單胺遞質的變化研究[J].臨床薈萃,2007,22(9):646 -648.
[6] 汪學東,孫文艷.鹽酸氟西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系統評價[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3,20(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