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延平
(安徽銅陵浩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銅陵)
設備維修既是工業企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保障正常生產的前提。應根據設備維修自身的性質及特點,從企業的實際狀況出發,進一步探討做好維修工作的方式與措施,如備件與工裝工具管理、維修過程標準化、維修信息化、維修社會化等。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僅要將基礎工作做實和做好,還要讓全體員工真正認識到設備維修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中的重要作用。技術是基礎,關鍵是管理。俗語說3分技術,7分管理,只有從管理上下功夫,才能使其出效益、出成果,才能使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為做好設備維修管理工作,應從以下方面來開展和做好相關工作。
備件是完成維修任務的物質基礎,已消耗的備件不僅應及時補充,還應在財力允許情況下盡可能使備件齊全。備件在倉庫中存放的環境必須符合規定要求,過了保質期的備品配件必須及時處理掉。
(1)所有維修使用的工裝、公用工具等都必須及時辦理入庫手續。使用時再評相關手續從倉庫中領取,實行出入庫登記制度,用后需及時還回倉庫。對還回倉庫的工裝、公用工具等都要仔細檢查,發現損壞或缺少時應及時修理或補充,保證工裝與公用工具時時處于良好狀態。
(2)不良的部件經檢修后,且技術人員確認為合格時應及時入庫。無法維修或無維修價值的應及時處理掉。所有需要入庫的備件,只有經技術人員確認后才可入庫。
(1)備件庫(含工裝及公用工具)應有專人負責并管理。當備件庫管理人員缺崗時,領材料、借工具等都應主動登記。所有這些工作均需有視頻監控。備件庫管理人員到班后必須及時補辦手續。
(2)備件質量是保證維修質量的基礎,為確保所供備件的質量,必須加強對備件供應商的管理與考核。考核內容主要包括供應商的進貨渠道是否正規,商業利潤是否合理,供貨期是否及時,所售備件的品質及品質保證是否合乎要求,商業信譽與服務水準是否值得信任等。
由于檢修人員的自身文化素質和業務技能的不同,都會對檢修質量造成不同的影響。為避免人的因素對設備檢修質量造成影響,應建立常見維修項目過程的標準化程序,以確保修理質量與維修工作按期完成。
維修過程標準化是由很多單個維修過程標準組成的,主要是將維修過程中所用的材料、工具、人員、步驟、安全注意事項、所用時間及材料費用、維修后應達到的技術要求等,用合適的書面語言或圖表來表示出來,確保使用人員能夠一目了然和牢記在心。主要分為3類。
(1)日常設備保養項目與常見維修項目標準化作業程序。
(2)設備日常檢查項目的標準化,設備日常評判標準化。
(3)較大的設備一般都帶有人機界面,應利用好設備的各種異常報警提示與在線監測等功能。
維修過程標準化工作技術含量高、工作量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長期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例如,不完善的故障診斷報警與在線監測系統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善。沒有的,應盡可能在現有系統里增加故障診斷報警與在線監測程序系統。盡量做到使維修工作簡單化和便捷化。
備件(包含工裝、工具等)管理的信息化問題,主要是指備件申報、采購、查詢、領用、統計分析等日常管理信息化。隨時同步掌握備件種類與數量,合理儲備備件,提高備件管理效率,分析維修中的備件成本,及時發現備件中異常狀況,降低費用等。
設備維修技術的信息化是一個逐步推進和逐步升級的過程。主要包括4個內容。
(1)公司各種設備資料都應實現無紙化和電子化管理,各維修技術要求、規范、標準、維修過程均需轉化為電子化信息。所有與維修內容有關的人和事,都可隨時查閱到。
(2)通過電子信息系統評判設備維修后的技術狀況,例如,對各設備維修狀況進行技術分析,評價整體設備狀況等。
(3)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對設備全壽命周期進行綜合管理,通過優化配置維修等相關資源與活動,輔助生成保養周期及小修、中修、大修計劃與執行狀況。
(4)利用設備維修信息系統,可隨時查詢任何設備的即時運行與維修狀況。可準確提供維修報表等。
由于維修信息系統記錄了每個參與維修人員的維修活動與工作狀況,所以在月底即可自動生成月度個人維修評價信息,年底自動生成年度個人維修評價信息等。這些都成為每位員工工作業績的考核依據。
隨著社會分工以及專業化生產的不斷發展,設備維修的社會化問題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操作上可結合企業實際,如當地具備維修資質企業的狀況,并能與這些維修企業達成長期合作的協議。同時還要列出適合的維修項目,并提前將詳細計劃與維修項目交予維修商,以便達成一致的維修協議。
在社會化維修中,維修質量是工作的關鍵,必須杜絕有質保而不關心維修過程的錯誤思想,應樹立起完整的維修質量管理體系。
(1)在維修協議中必須明確質量要求,質保期限,使用材料要求,質量不達標的處罰形式和完工日期等相關條款。
(2)在施工、維修過程中,設備技術人員必須全程跟蹤、監督和檢查,以確保修理質量。
(3)做好完工后的驗收把關。驗收后需對維修企業進行打分,并依此分值決定下次是否繼續合作。
(4)凡是需要委外維修的項目,其安全主體責任必須要明確。
TPM活動的基本要求是全員參與的生產維護,要求員工都要掌握設備的操作和維修技能,并以高水平的設備操作和經常性的設備維護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企業效率。它要求將設備的操作人員也要當成設備維修中的一項要素來加以管理,而例行的日常維修核查、少量的調整作業、潤滑以及個別部件的更換工作,都要成為操作人員的必然責任。不僅為促使每位員工自覺成為熟練操作和維護設備的復合型人才,也會對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操作人員的協助下,專業維修人員則主要負責控制設備的過度耗損和主要停機問題。甚至在委外維修時,操作人員仍然能在維修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維修過程的標準化不僅為TPM推廣提供了技術上的便利,維修過程的信息化也為TPM提供了推廣及考核上的幫助。所以,TPM推廣會大大減輕專職維修人員的工作量,不僅使他們有時間將設備保障水平提高層次,也利于他們更快地成為精英化的維修人才。
由于我國工業企業在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的同時,設備也在更新換代,為保證設備維修效率提高和維修成本降低,需有更高技術水平和更強責任心的維修人員,即專職設備維修人員的精英化人才。實際上,這也是現代工業企業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必然結果。外在因素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少。內在因素是TPM的推廣,以及企業維修效率要提高、維修成本要降低的需要所在。其優勢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1)可為專職維修人員減少大量工作量,維修的社會化也大大減少了工作難度。專職維修人員從事的技術管理工作量有了適度增加,而具體的檢修量卻減少許多。為實現專職維修人員的精英化目標,企業可以只保留少量的維修人員與設備技術人員,如少量的當班或值班的維修人員,以及非值班維修人員或設備工程師等。
(2)由于這些員工都有較高的勝任本崗位的專業水平和較強的責任心,因此在人員數量及綜合素質的控制上,既有效防止了人員過多及參差不齊等問題,也為提高維修人員待遇創造了條件。人員減少與優勝劣汰,留下的就是設備維修精英。
企業考核是企業工作開展的指揮棒,考核內容應包括設備維修的項目、難度、質量等。維修質量考核多在部門內部進行,凡是參與維修的人員(含工程師及TPM人員)都要進行考核。通過考核促使所有參與維修的人員能夠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相互探討成功的維修方式,激發全體人員提高學習技術與技能的積極性。維修考核的成敗主要在管理者,必須始終堅持嚴字當頭。
(1)制定詳細的維修獎罰規定,其內容必須是可操作性的。例如,維修獎罰規定中既要有管事的內容,也要有管人的內容。因為維修獎罰規定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所以需要定期進行修訂。
(2)罰多獎少,罰是善意的罰,罰是為了讓被罰員工能夠記住為什么被罰,特別是在維修過程中的一些小事,如端蓋上少一顆螺絲釘等,一經發現都要受到相關處罰。目的是讓參與維修的人們都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3)維修質量考核與其他考核的明顯區別是時間性。例如,某臺設備維修后在一定時間內不得再有同類故障的發生,否則參與維修的人員就要接受處罰。
(4)維修資料與過程信息化后,信息系統會自動統計一定時期內維修人員的維修量,維修后被罰的數量與種類。一個時期與另一個時期的比較,通過趨勢圖可找出每個人的進步狀況,并從中評出優秀來。
(5)對確實不能勝任維修崗位的員工,要及時進行工作調整或技能培訓。對于經常犯同類錯誤而且是屢教不改的,需立即調離維修崗位。對能夠及時解決工作難題的,要及時給與獎勵與重用。
(6)考核原則上要做到公平、合理與及時。第一次犯錯就要受到處罰,不可等到犯第二次錯誤時才去處罰。處罰程度要根據實際狀況而定,不可過重或過輕。即使是技術性的錯誤,也要給予小的處罰。
通過長時間的嚴格考核,使參與維修的人員都會在工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開始難辦的事,等到習慣成自然后,也就變成容易辦到的事情了。這就是實施維修管理要達到的目的。
設備維修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各方面都要全面推進和自覺執行。不能出現感興趣的則多推進,不感興趣的就少推或不推進,各方面工作開展也應該是相互穿插或互為補充。由于不同行業或不同企業的設備維修管理方式的不盡相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定,即使是同行業照搬時也要慎重。任何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法的出現,都會在推動維修管理工作前進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最終目標是,降低企業運行維護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不斷提升企業的利潤空間及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