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秉武 趙 菁
(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全面推進我國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建設,以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本文主要從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理論淵源、內容和社會價值等方面論證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馬克思、恩格斯的法學理論為鄧小平的法制思想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首先,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理論,即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史觀為鄧小平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法律奠定了牢固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石。例如,馬克思曾指出,“法”是“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而“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1](P138-139)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法的本質屬性、法的職能等論述,為鄧小平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法律提供了正確的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原始社會沒有法律,只有在階級社會里,法得以產生,并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沒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便成了法律。”[2](P538-539)最后,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法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并受到經濟基礎制約與變化。“權力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2](P12)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法的一般闡述,為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指導。
1917年10月,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并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結合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建設實踐,研究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1917年到1924年,列寧總結了豐富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經驗,初步創立了更具體、更可行、更全面的會主義法律體系,為鄧小平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制理論提供了借鑒。列寧就明確地指出“法律又是什么呢?法律就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3](P292)“法律是什么呢?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表現。”[4](P145)因此,法應該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法不應該卡盧加省是一套,喀山省又是一套,而應該全國統一,甚至全蘇維埃共和國聯邦統一。”[5](P325)法律除了要反映工人階級的意志外,還必須體現占社會比重很大的農民意志,因為,“專政的最高原則就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6](P477)。不僅如此,列寧反復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認為“居住在俄國境內的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俄國的任何一個公民,不分性別和宗教信仰,都不得因為他的任何民族出身或族籍而在政治權利和任何其他權利上加以限制。”[7](P20)等等。
第一,法本質的理論論述。毛澤東指出,“軍隊、警察、法庭等項國家機器,是階級壓迫階級的工具。”[8](P1476)新中國的立法與舊的立法、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都有著本質的區別,無產階級要通過法律建立一個合法的政權,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因為“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維護革命秩序,保護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生產力的。”[9](P359)體現的是勞動人民意志、中國特殊的國情。與此同時,毛澤東同志先后提出了人民調解制度、管制以及對犯罪分子進行政治改造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用更為溫和的方式解決群眾的矛盾與沖突等觀點,都是其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鄧小平同志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地將這些理論運用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偉大實踐中。
第二,關于法的基本范疇。關于法的基本范疇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權利和權力的關系、職權與職責的關系,以及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等。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做了諸多論述,成為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理論基礎。其一,權利與權力。毛澤東十分強調人民的管理權,即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他認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首先就是勞動有沒有權利來克服各種敵對勢力和它們的影響的問題,……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理解為國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10](P342)1956年,周恩來在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說:“現在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應該是:專政要繼續,民主要擴大。”[11](P207)“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民主集中制的、由下而上同時又是由上而下的人民政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12](P357)劉少奇也強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以及一切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是人民的勤務員,一切國家機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機關”[13](P168),因此,“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統一意志,是人民代表大會和一切國家機關工作的出發點”[13](P159)。其二,職權與職責。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權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托的一切事務,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14](P105)劉少奇也曾指出,黨“把不應該管的推出去,才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現在是不該管的管了,應該管的沒有管”[15](P624),“我們的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法律,而我們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必須貫徹執行法制方面的分工負責和互相制約的制度。”[13](P253)彭真根據憲法的相關規定,指出各國家機關之間應該分工負責的,并依據法律進行監督,既不要失職,也不要越權。其三,權利與義務。1921年1月15日,李大釗在《自由與秩序》一文中就指出,“真正合理的個人主義,沒有不顧社會秩序的;真正合理的社會主義,沒有不顧個人自由的。……個人與社會、自由與秩序,原是不可分的東西。”[16](P437-438)毛澤東認為在我國公民在政治方面有自由和民主的權利,但這個自由是有領導的自由,這個民主也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因此,不是所謂的無政府狀態。彭真同志從權利和義務、自由與紀律相統一的高度論證了第一個公民必須平等地享有權利和承擔應盡的義務。
第三,關于法律的制定與實施。1940年2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無產階級不僅要建立自己的政權,還要建設自己的民主憲政。1949年9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是起著一個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9月又制定和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講話明確地指出,法律制定必須遵守三條件,一是要守法、二是要肅反、三是肯定肅反的成績。中國革命勝利后,法律不是消亡而是要進一步得到加強。毛澤東還十分重視我國刑法的起草與制定,主張有反必肅,不廢除死刑。同時,要求要“省刑慎罰”,要“穩、準、狠”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反對“逼供信”,“慎殺”等。“對任何犯人,應堅決廢止肉刑,重證據而不輕信口供。”[9](P767)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對法律實施過程合法性予以高度重視。當然毛澤東同志的極為精辟論述也涉及到刑事法律具體實施規則,逐漸演變成我國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對我國目前的刑事法律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鄧小平法制思想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的實踐對理論提出的新要求的產物。面對“文化大革命”后中國法律一窮二白的局面,鄧小平認為加強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是建立法治國家的首要一環。一要“宜粗不宜細”,但在制定法律時應本著循序漸進,由點到面,逐漸修改與補充。做到在實踐中制定法律,在實踐是不斷完善法律。二要注重立法的系統性,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抑或是基本法都需高度重視。三要強調加強經濟立法的研究工作,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法、勞動法,以及外國人投資法的立法,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國家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企業和個人等之間關系加以確定,以服務我國的經濟建設。四要加強國際法的研究。改革開放,中國打開了國門,中國參加國際經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也日益頻繁,如何利用國際規則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必然成為法律研究的內容之一。
民主與法制關系是鄧小平同志法制思想的最核心內容。鄧小平同志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17](P168)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是公職人員的民主作風,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因此“要切實保障工人農民個人的民主權利,包括選舉權、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18](P136)鄧小平還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18](P136)由此可見,鄧小平認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最有力的制度保障。社會主義是人民民專政的國家,要求把人民的權利制度化、法制化、具體化,確保人民行使權利的方式應當程序化、法制化,以實現人民民主。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并培育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社會法制,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民主法制還不完善,因此要加強法制研究,必須認識到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所謂的人治,就是推崇個人或少數統治者的意志和權威,使法律淪為少數人專權的工具或統治人民的暴力機器。我國是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有著根深蒂固人治思想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法制初具規模,但十年文革,官僚主義重生,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憲法和法律在國家生活中居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任何國家機關、團體、個人、政黨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國家的治理要法律為依據,有序推進,實現國家治理與社會管理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過去“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17](P332),因此要加強群眾的監督,要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徹底清除人治思想、徹底消滅家長制作風,確保公民的民主權利不受侵犯;破除干部終身制,加強和完善對領導干部的考核、任免制度以及老干部離退休制度,全面打造法治國家。
關于經濟與法的論述構成了鄧小平法制思想又一核心內容。為了保障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的順利完成,鄧小平明確地提出了兩手抓的思路,即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建設,而且兩手都要硬。針對當時突出的黨政不分、中央高度集中和機構重疊臃腫等問題,1986年9月,鄧小平就指出,“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第二個內容是權力下放,……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19](P177)。綜合鄧小平同志關于經濟與法的各種論述,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要把社會經濟活動納入法制的軌道。鄧小平認為,我國企業與政府之間長期存在著政企不分、責權不明的狀況。尤其是,政府對企業的經濟行為干預過多,導致企業的權利義務關系不明。同時,企業內部管理混亂,職工責、權、利不分,平均主義嚴重,制約著職工工作的積極性。企業的經濟運行嚴重受各方面計劃指標的限制,最終導致了國有企業高成本、低效益。二是要嚴厲打擊各種各樣的經濟犯罪,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秩序環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生活領域的貪污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并有向其他領域蔓延,嚴重影響著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因此,對于經濟犯罪一要打擊,決不手軟;二是要靠法制,不搞過去的群眾運動。
面對法制教育落后、民眾法律意識薄弱的現狀,鄧小平主張加強法制教育,倡導在全社會樹立法制觀念,認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全局性任務。基于此,鄧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其關于處理教育與經濟、政治、法律之間關系的核心思想的凝煉。他認為我國剛剛改革開放,許多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人才是關鍵,未來的發展需要大批法律人才,培養能擔任司法工作的干部,包括法官、律師、審判官、檢察官、專業警察等十分迫切。因此,要加強國民的法律教育,積極推進法律人才的培養工作,為國家治理提供法律專門服務的律師隊伍。同時,要普及全民的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守法意識。因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關乎法制教育成敗。
首先,鄧小平同志明確地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徹底否定了中國幾千年傳承的人治傳統,強調法律至上,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都要嚴格依法辦事。同時,還強調了國家權力應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才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由此可見,鄧小平的法律思想既強調從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理論出發,又強調從中國的具體法律實踐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相結合,為中國新時期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思想支援。其次,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是新時期黨建的核心任務。鄧小平主張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應當避免以黨代政、以言代法的現象,使黨和國家的權力行使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以保證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同時,鄧小平又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應堅持黨的領導,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體現,也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這些思想為我黨根據新時期、新情況、新現象、新形勢,加強和改進黨其領導方式,提高其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提供理論指導。還有,鄧小平的法制思想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提供了保障。鄧小平一再強調,法制與建設必須同步發展,缺一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的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社會。因此,搞好經濟建設僅僅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創造條件,奠定基礎。社會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有繁榮的、堅強的法制做保障,以確保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的全面進步。這是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經濟和法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的創新與發展。
首先,要立足現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鄧小平的法治思想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要求我們應立足中國實際——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這是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的一系列真知灼見。對于后繼者而言,也應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實踐,立足于我國實際,發掘中國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本土資源,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才能在中國的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其次,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長期以來,經濟效率或效益是衡量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成就的最主要的價值指向。1992年,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以及關于生產力標準的論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建設理念。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公平。十七大報告也指出在今后的社會建設中做到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并提出了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會和諧的“四位一體”發展觀,十八大在此基礎上增加的“環境友好”,從而使社會主義建設四“四位一體”變為“五位一體”,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彰顯公平與正義。因此,社會主義的法律應該始終關注和解決社會正義或社會公平問題,要將實現正義作為提高效率,發展生產力的目標,在法律制度的設計以及法治的各個環節都要貫徹和體現公平和正義價值。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寧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88.
[4]列寧全集(第17卷)[M].人民出版社,1988.
[5]列寧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寧全集(第32卷)[M].人民出版社,1988.
[7]列寧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88.
[8]毛澤東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0]俞榮根.艱難的開拓——毛澤東的法思想與法實踐[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1]周恩來選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0.
[12]周恩來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
[13]劉少奇選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5.
[14]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5]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6]李大釗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
[17][24]鄧小平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18]鄧小平文集(1975-1982)[M].人民出版社,1983.
[19]鄧小平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