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司法裁判過程中的價值沖突與衡平

2015-12-30 08:12:50上官俊峰金承光
社科縱橫 2015年9期
關鍵詞:規則規范價值

上官俊峰 金承光

(1.重慶九龍坡區人民法院 重慶 400039;2.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哲學家文德爾班曾經講到:“價值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價值既不根源于現實的事務中,因為事物本身并不是價值;也不根源于對現實事物的客觀認識中,因為客觀認識不表明主體所持的態度;而是根源于評價者與評價對象的關系中,根源于評價主體所持的態度或標準中。”[1](P61-62)據此,我們可將價值定義為作為對象的客體對主體的滿足程度以及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司法裁判中涉及當事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在追求特定價值,在許多有爭議案件裁判過程中,之所以會引起諸多質疑,其原因在于當事人站在不同立場、基于不同的價值理念對案件進行思考定性。在此,筆者結合具體案例,從司法裁判與道德、民意、秩序、利益、正義角度論述司法裁判中的價值沖突,進而引出解決價值沖突的衡平方法。

一、司法裁判中的價值沖突

(一)裁判與道德

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有三種規則曾指引人類發展,即道德、宗教、法律。三種規則在不同歷史階段曾作為規范人類行為的主要規則指引人類發展。道德產生于原始社會,從習俗和習慣上升而來,最初,道德作為基本的標準,起到規范人們基本行為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道德已不能調整全部的社會關系,法律也就隨之產生。“伴隨法律的出現,道德并非由此退出自己的歷史舞臺,道德仍然有自己廣袤的空間,道德仍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對人們的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規范作用。”[2](P307)

談及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在我國古代社會,推崇“禮術”的儒家法律文化在相當程度上認可道德在司法裁判中的作用,主張對符合道德的依“禮”復仇、報復行為予以減輕乃至赦免,將不符合道德的不敬、不孝、不睦、不義行為等列為“十惡”,在法律上予以嚴懲。進入法制社會以來,法律已從道德中超然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評價體系。哈特提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由此可見,道德的評價體系高于法律,指向更高標準。

(二)裁判與民意

從古至今,司法的人文關懷屬性一直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要素。[3]在古代由于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行政與司法混用的體制,行政官員同時享有司法權。他們認為民眾的輿論具有相當的正義,是否能夠為民請愿是衡量官員稱職與否的重要標準,古代更有“當官不為民所愿,不如回家賣地瓜”的經典傳誦。此處的“民”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指向處于統治、管理階層“官”對立面的廣大民眾,也即基層民眾;另一層含義是指民意,民眾的輿論。裁判官在裁判案件過程中,為了顯現司法的公正,實現社會教化作用,往往追求裁判結果與民意的一致性。

近現代,立法權和司法權以及行政權三權分立模式的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體制,司法獨立的觀念已漸漸深入人心。然而,這并不是說司法可以徹底脫離社會、脫離民意而獨立存在,事實上,在案件裁判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民意的存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因民意的影響而改變裁判結果的案件,諸如被評為2009年十大法制事件的巴東烈女鄧玉嬌刺死色官案,審判法院認為,鄧玉嬌在遭受一系列不法侵害的情況下,實施的反擊行為具備防衛性質,但是防衛超出最低限度,屬于防衛過當。所以被告人鄧玉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然而判決一出,引發了公眾的熱烈討論,多名律師提供了法律援助,最終法院裁判對其免予刑事處罰。該案的裁判被認為是民意的反映。

(三)裁判與秩序

博登海默認為秩序無論是在自然進程中還是在社會進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確定性、連續性。而其又認為無序概念卻是存在著斷續性、無規則性的現象,亦即智識無所及,視為不可預測的從一個事態到另一個事態的突變情形。[4](P227-228)由此看來,秩序表現為事物結構和發展變化的恒定性、一致性、可預測性和連續性。依照秩序指向對象的不同,存在著自然秩序、社會秩序兩種類別。以時間發展脈絡來看,社會秩序大致經歷了一個從宗教秩序、道德秩序到法律秩序的演化過程[2](P87)。到了近現代,法律取代宗教、道德,做為社會秩序的基本維護手段。

進入現代社會,法律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法官要通過裁判維護政治穩定,促使政治秩序合法化、制度化;保護財產所有權,調控市場活動,規范經濟行為,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確定權利義務的界限,以和平的手段解決糾紛,維護生活秩序的和諧。在司法過程中,法官不能任意發揮主觀能動性裁判案件,使相同案件在不同情境下出現截然不同的裁判結果,在裁判中要充分考慮秩序價值,保證裁判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四)裁判與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人類進行各項活動的源動力,人們為之努力的一切,都同其利益相關,利益從根本上左右著人們的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社會矛盾運動和發展的最終動因就是對利益的追求,尤其是對物質利益。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根源就是一個利益的無限性和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德國法學家赫克指出,法律是共同社會中不僅是物質的、國民的,還是宗教的和倫理的,是各種利益彼此對立,為了謀求承認而相互斗爭的成果。[5](P26)法律恰是為表達利益要求,平衡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法律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制度。司法裁判中,當事人雙方站在利益的對立面,產生了雙方當事人自己無法調和的矛盾沖突,該沖突的協調需要訴諸法律,通過司法裁判予以平衡和解決。

社會有兩個基本領域,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據此,司法裁判中主要涉及兩種利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指向每一以公民為主體當事人利益,社會利益是相對個人利益而言,指向社會公共利益。當利益主體之間,或者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需要法官運用利益衡量法則對其進行平衡。利益衡量原則是法官處理具體案件時的價值判斷。[6](P235)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強調“社會利益優位于于個人利益”的規則,不過,這并不是說法律只保護公共利益,而是要平衡者兩種利益,在二者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法官裁判案件既要維護社會利益,又要維護個人利益。

(五)裁判與正義

“正義變幻無常,可以隨時呈現極不相同的面貌,看似有著普洛透斯似的臉。當我們仔細查看這張臉并試圖解開隱藏其背面背后的秘密時,我們往往會深感迷惑。”[4](P261)博登海默在自己的經典著作中如是評述正義。正義是什么?這是一個伴隨人類文明出現而產生,引起人們關注卻又最終未能完全說明的問題。不同時期,法律巨匠們結合時代背景給出了不同答案。柏拉圖指出,城邦以正義為原則,人之本性首先在于其社會性,城邦之外,非神即獸。霍布斯認為,國家的要素是個人,個人先于國家而存在,人并非天生的政治動物,不具有社會性。薩維尼表明,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法律的制定、實施和移植必須切合民族情感、意識,如此方能為法律實施提供堅實基礎。奧斯丁說,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優缺點是另一回事,法律價值不能決定某部法律或法律體系的成立,法律是一種社會事實。休謨指出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從“是”推出“應當”,也不能從“應當”推出“是”。在價值領域,我們無法得出通行古今、橫貫中西的統一標準。從古希臘到近現代,對正義進行探究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然而,該問題依然未獲解決。正義的標準是歷史的、變化的、多元的,在此,筆者無意對正義的概念內涵進行概括總結,擬從司法裁判價值角度談談正義所起的作用。

在法律價值體系當中,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同時,司法裁判的最高目標是實現裁判正義。談及衡量司法裁判正義與否的標準,我們通常會討論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制度正義和個案正義這兩對基本劃分。程序正義是社會沖突解決方式上的正義,強調糾紛解決標準的公正;實質正義是通過對實體權利義務的安排,使人們實質上達成自己的合法權益義務,強調結果的正義。制度正義是指社會基本結構正義,在司法裁判中特指裁判結果整體的正義;個案正義即司法裁判具體案件的正義。縱觀各個時代的歷史活動都是由無數個的個人活動所構成,個人是社會歷史活動主體中最基礎的單元。司法裁判實質合理性追求實質正義、個案正義。

二、司法裁判價值沖突的衡平

(一)實質法律推理的適用情形

從某種意義上說,司法領域的法治是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雙重治理。形式法治強調對法治的工具性內容,對法律的精神價值、實質理性等漠不關心,寄希望于通過邏輯性形式合法的法律,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可估量性和可預見性。實質法治則強調把法律作為一種價值,否認和拒斥惡法,強調法律內容和適用必須以保護人權和實質正義為歸宿,包含價值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考慮。司法裁判的形式合法性追求形式法治,實質合理性追求實質法治。也可以說,法治的實現路徑是尋求司法裁判形式合法性與實質合理性的統一。

歷史的經驗早已證明,法律對所有情況都有明確規范,幾乎是愿景,沒有一部法律是完美無缺的。[7](P163)實質法律推理的適用建立在制定法或者判例法等法律的局限性基礎之上。由此法律雖然是具有高度助益的且又必不可少的一種社會生活制度,不過,同其他人定制度一樣,都存有一定弊端。法律的弊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穩定性的特質,要求為了安全和利益,法律不能夠朝令夕改,而應當盡可能避免對該制度進行修改和破壞。然而,社會實踐是活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并且變化速度快于法律變化,當出現社會變化乃至發生危機時,法律凸顯的穩定性特征同社會運動活動相沖突,法律會呈現出“時滯”的特性。其次,法律具備僵化性的特質。法律是以一般術語、抽象術語來表達的,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普遍性,這些特性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往往會出現困境。最后,法律規范控制的限度問題。法律制定的終極目的在于定紛止爭,避免無序狀態。然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制度可能會被人們過度使用,從而使法律的控制變成法律的強迫和鎮壓。[4](P418-422)結合實際情況,當出現上述價值沖突和以下幾種情況時,需要結合實質法律推理方式進行裁判:

1.法律規范漏洞情形

現行法律對相關案件事實沒有明文規定,即“法律漏洞”,表現為案件處理時欠缺必要的法律規范,無法構建三段論法律推理的大前提。當出現法律漏洞時,無法尋找法律規范作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將案件事實進行司法歸類,出現了大前提的空缺問題。于此,無法運用形式法律推理來處理特定案件。

法律規范是由人創制出來的,而人認知能力的有限性,認識活動的片面性、歷史性、局限性,故而這種認識能力的產物即法律規范也是有限的,其不可能對納入其調整范圍的所有事項都做出全面的規定;相對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法律規范具有滯后性,對于社會發展產生的新事物不可能做到同步規定,同步調控。此時不免會出現所謂法律漏洞的情況。此情此境下,實質法律推理的適用就有其必要性,有助于提高法律適用的準確性。

2.法律規范籠統沖突情形

法律對案件事實有相關規定,但所作的規定過于籠統,或者存在多個規定,規定之間相互沖突。此處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法律有相關規定,但規定過于籠統,使得規定本身的意義存在爭議;另一種情形是指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相互沖突,即規范沖突的情形。由于立法技術不成熟、立法者認識能力有限等原因,有時會出現法律條文意義含糊,以及不同規范之間相互競合、沖突的情況,這些法律規范在適用時容易引起爭議。

法律適用過程中出現第一種情形即法律規范本身過于概括、籠統時,無法確定法律規范的具體含義,無法將已確認案件事實進行司法歸類,法律推理大前提無法確定。出現第二種情形時,法律對同一案件事實有多個規定,且不同規定之間相互沖突,適用不同規定將使同一案件出現截然不同的裁判結果。此時,法官無法根據形式法律推理確定唯一的大前提,此時,需要運用實質法律推理。

3.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沖突情形

法律實踐中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沖突的情形。法律原則指導法律規則的創制及適用,是構成法律結構的核心內容,相對法律規則其處于更基礎性地位。法律原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律規則的適用離不開法律原則的指導,包括主體對法律規則的解釋以及依據法律規則進行推理等;其次,法律原則具有彌補法律規則缺失的作用,法律規則本身存在不全面性、滯后性的問題,出現上述問題時需要發揮法律原則彌補法律規則缺失的功能;最后,法律原則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具有限制作用,是確定自由裁量權范圍的依據,法律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該權利不是不受限制的極權,法律原則能有效限制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

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并不總是相應的,在一些案件的適用中會出現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沖突的情形。這一方面是由于立法過程中因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立法技術的缺陷導致法律規則與法律原則相沖突;另一方面是具體案件適用過程中因客觀情況的復雜性使得案件適用的法律依據呈現多元沖突的局面。此時,法官需要運用實質法律推理進行判斷,切忌盲目機械地適用法律。

4.法律規則與法律精神、價值沖突情形

法律規則與法律精神、價值相沖突的情形。法律價值是指作為客體的法律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情況以及人對法律的評價。法律具有多元價值,而道德、民意、秩序、利益、正義等價值在司法裁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一些疑難案件中,法律規則與法律精神、法律價值出現明顯沖突,這時,法官不能機械地選擇法律規則作為案件適用大前提,需要對大前提需要進行實質考量,進行決定是否適用法律規則。

形式法律推理與實質法律推理區分的基本標準是價值判斷的運用,實質法律推理的依據是法律規范的精神和價值理由,推理過程涵蓋對法律規范和案件事實進行評價和判斷,從而排除不當法律規則的適用,實現裁判結果的實質正義。

(二)實質法律推理的適用方法

實質法律推理通常需要對案件事實進行價值判斷,對法律條文本身一般不涉及或較少涉及,不適用演繹推理方法,因此,實質法律推理方法不具備邏輯上的必然性。法律推理過程中通常適用以下方法:通過法律解釋尋求法律目的或立法者意圖,通常定義為“法律解釋推理”;借鑒判例法制度,依照發布的指導性案例指導判決,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適用,盡可能的達到同案同判的效果,可稱為“案例指導制度”;以習慣、法理作為裁判精要,在法律原則、法律宗旨的指導下進行裁判。

1.基于法律解釋的判斷和推理

法律解釋是指解釋主體根據法定權限和程序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根據解釋的目的不同,可分為文義解釋和論理解釋,文義解釋是對法律條文自身含義的解釋,解釋基于法律條文的規定,論理解釋不僅僅局限于法律條文的含義,而根據社會目的及立法者意圖進行解釋。

對于法律解釋的適用問題,依據凱爾遜的解釋,其一,當適用的法律規范語義清楚明了,能夠恰當地明確適用于具體案件事實的大前提,此時,法官裁判就不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可以直接通過司法三段論的演繹邏輯推理得出判決。其二,即使適用的法律規范的含義模糊、適用范圍不夠明確,價值判斷也未必成為法官解釋活動的一部分,因為可以通過歷史解釋方法實現對某一種可能的解釋進行選擇,只有在歷史解釋方法也窮盡的時候,法官才可以通過正義的價值、合理的政策理念進行必要限度的價值判斷。其三,在疑難案件中,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適用的情況下,價值判斷才會在司法裁判活動中盡可能的發揮最大程度的作用。[4](P502-503)據此,法律解釋能夠連接形式推理和價值判斷,在實質法律推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基于判例進行的類推適用

與英美法系國家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相比,大陸法系國家以成文法為判決依據,判例不屬于我國的法律淵源。然而,這不說明判例在我國法律適用中不發揮任何作用,事實上,大陸法系法官在裁判中亦會不自覺尋找先例,將所面對案例進行歸類,對相同案件力爭適用相同方法。我們將根據判例進行的法律推理稱為判例類推,法官在裁判過程中遵循先前的判例進行推理,以應對當前待處理的疑難案件。案例類推適用的邏輯基礎是歸納類比推理,該推理的邏輯結構形式是:

上述推理模式亦稱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是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且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從而推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推理。在一些疑難案件中,法律適用人員無法準確查明案件事實,或者已查明案件事實難以進行司法歸類,需要借鑒已知判例,基于判例進行類推適用。

3.基于習慣、法理進行裁判

習慣是指處于一定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組織、民族或國家長久養成并遵循的生活方式、道德傳統、行為模式等。習慣是人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在引導人們正確生活和思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習慣產生與法律形成之前,部分習慣經規范化成為法律,好習慣推動良法的形成,壞習慣則是法律規制的對象。法律適用者通常在出現法律漏洞、法律規范沖突時運用習慣進行法律推理。

法理學不研究具體的法律問題,而是以整體法律的共同性和一般性問題為研究對象,著重揭示法律的基本原理。正如楊仁壽所道,“惟社會現象變化無窮,法律無從規范靡遺,且法律有時而盡,其漏洞茍不予填補,法律的規范目的即無由以達。自有授權審判官運用法理加以補充,以貫徹實踐法律的規范目的之必要。”[8](P176-178)相比法律規定的明確性,法理具有概括性,規定不明可求諸法理。因此,當保守的法律規定跟不上不斷變化的社會現象的腳步時,可以運用法理進行推理。

4.基于法律原則進行裁判

法律原則是在法律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是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依據的準則,還是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的來源與基礎,能有效指導法律規則的創制,法律原則具有根本性地位。法律原則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1)指導法律解釋和推理工作;(2)彌補法律規則的漏洞,強化法律調控能力;(3)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防止其過度使用。德沃金在批判哈特法律規則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原則概念,用以構建自己的法律帝國。德沃金指出對于法律的合理說明,不但要有規則,而且要有原則。法官和律師在辯論和決定訴訟案件時,不僅求助于規則而且求助于法律原則的準則。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二者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三個方面的不同:第一,法律規則是在“全部或沒有”的形式下適用的,法律原則的適用具有伸縮性或靈活性;第二,法律規則有明確的規范性,但法律原則并不直接包含任何具體的決定;第三,法律規則之間不應當存在沖突,法律規則沖突的結果必然意味著一部分法律規則要被廢除或修改。但不同法律原則之間的沖突近乎一個必然的現象,確定相互沖突的法律原則的適用,是對法律原則所代表的利益做出權衡。

司法裁判的形式理性要求在法律適用過程中,依照同樣前提得出相同的結論,在具體法律運用中不慘雜或較少慘雜適用者的自由裁量因素,對所有人都奉行統一規則,不因人而異實行區別對待。由于立法者自身理性的局限性與客觀變化的無限性,立法無法涵蓋實踐中的全部因素,法律適用者亦難以在適用過程中還原事實真相。形式法律推理在大、小前提的構建以及結論的證成方面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無法解決裁判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當出現法律漏洞、法律沖突或適用法律規則將導致極度的不正義時,不應拘泥于法律規則進行裁判,為實現每個案件的正義,需要依據法律原則進行實質法律推理。

5.基于法律價值進行裁判

價值屬于關系范疇,是客體對主體的滿足程度以及主體對客體有用性的評價,價值內涵兩方面因素,分別是客體的有用性以及主體的評價,價值作為哲學范疇具有最高性和普遍概括性。“法律價值的內涵是指人試圖通過法律實現的目的或理想。”[9](P273)不同法律主體存在不同的目的或理想,法律主體的多元性及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決定了法律價值的多樣性,這些價值之間相互交錯,無法進行分割,司法實踐的各個環節充斥著多樣性價值之間的沖突。“法律實證主義的代表哈特講到,司法判決,尤其是結果具有重大憲法意義的判決,往往會波及到道德價值之間的抉擇,而不僅是某個單一的或者是突出的某個道德的運用。因而相信當法律意思使人懷疑時,道德價值始終能提供明確的答案的觀點是愚蠢的。”[10](P200)在疑難案件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存在著多元的價值沖突,此時需要法官依據法律規定,結合案件事實,作出適當的價值選擇。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法律價值沖突不僅僅存在于司法活動中,在相對的立法活動、執法過程中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存在,只是本文僅就法律適用方面進行探討。

解決法律規范之間的多元價值沖突的辦法是以法律的效力等級位階為基礎建立法律秩序的位階結構。《立法法》明確規定了各種法律淵源的效力層級,據此確定法律秩序的位階結構。司法實踐的法律規范價值沖突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不同位階的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解決沖突的方案是上層位階法律規范的效力高于下層位階法律規范的效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下位法服從上位法”;另一種是同一位階法律規范之間出現價值沖突,解決辦法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

[1]馮景文主編.現代西方價值觀透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61-62.

[2]付子堂主編.法理學進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田佳靈.“民意對司法裁判過程中的影響”[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3):40.

[4][美]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5][德]拉倫茨.現代德國法哲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7][美]安·賽德曼,羅伯特·B·賽德曼,時宜人譯.法律秩序與社會改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8]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臺灣:臺灣三民書局,1994:176-178.

[9]付子堂主編.法理學高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英]哈特,張文顯等譯.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規則規范價值
來稿規范
來稿規范
撐竿跳規則的制定
PDCA法在除顫儀規范操作中的應用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來稿規范
讓規則不規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一粒米的價值
TPP反腐敗規則對我國的啟示
“給”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96在线 | 久草网视频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日韩无码黄色|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a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com| 欧美性精品|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精品三级网站| 亚洲啪啪网| 2019国产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91在线|日本|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99热精品久久|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 国产成人免费| 黄色片中文字幕| 成人国产小视频|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洲av毛片| 久久综合色88| 97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综合亚洲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成人播放| 亚洲精品第五页|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男人天堂| 久久男人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亚洲欧美|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青青极品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