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亮
(甘肅醫學院 甘肅 平涼 744000)
教師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在整個教育資源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是影響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好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1.教師總量充足,學歷水平普遍提高,但還存在著結構性缺人,學科分布不盡合理,雙語教師嚴重缺乏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特別是民族地區特殊的教師補充和支援機制作用明顯,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的現狀已經改觀,而且學歷水平也普遍提高。甘肅省在2013年制定了《甘肅省教育廳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發展行動計劃(2013—2020年)》和《甘肅省教育廳支持臨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發展行動計劃(2013-2020年)》,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增強民族教育自身發展能力,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跨越發展。據《甘南藏族自治州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5%、99.2%和82.3%。據甘南州政府網站信息,合作藏族中學現有專任教師153名,其中研究生學歷10人,大學學歷120人。甘肅省特級教師1名,隴原名師1名,省級骨干教師3名,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2名。
但是,教師學科分布不盡合理,特別缺乏“雙語型”教學人才。在西北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信息技術、地理和音體美教師相對缺乏。尤其是偏遠農牧區學校,在保證語文、數學開設之外,英語和計算機缺乏專業課教師,而音體美課程基本上都是由其它學科老師兼任。在農村英語教學中,學生課堂上聽到的是老師不標準的發音,學生學得當然不會標準。而音體美、科學、品德、信息等課程往往不能開齊開足,還經常被語文、數學等課程擠占。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由于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制約,加之語言文字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體系、學校管理、教學質量、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以甘肅甘南州為例,藏語教師的缺乏使許多藏族孩子特別是牧區的孩子因為不能與老師進行直接交流而不得不輟學,即便留在學校也是“啞巴教聾子”,勞而無功。另外,能夠進行“雙語”教學的也僅僅局限于語文課程,歷史、數學、物理等課程“雙語”教師比例很低,幾乎為零。[1]由于高考照顧政策,民族地區很大比例的民族學生都在本地高校就讀,就讀期間漢語學習有限。由于語言學習的環境性、積累性和低年齡習得優勢,在職少數民族教師通過短期培訓熟練掌握漢語的難度很大。由于雙語習得的復雜性和民族地區條件的艱苦性,不論是招聘的外來大學生,還是以培訓方式培養的當地在職教師,都很難有效解決雙語教師的短缺問題。[2]培養雙語教師是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人才的關鍵環節。
2.近年新入職的青年教師敬業精神不強,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師范類高校在課程設計方面和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偏遠農村教育實際脫離,導致畢業生對農村教育缺乏認同感,對農村生活沒有很好的包容性。雖然高校畢業生考取教師崗位的競爭十分激烈,但是,一旦以教師身份就業,許多年輕教師并不愿意在民族偏遠農村長期扎根。
同時,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環節的缺失,教育實習時間較短,使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無法勝任一線教學工作,許多年輕人既不愛崗,也不敬業,缺乏責任心,工作態度不適合教師嚴肅認真負責的職業道德要求。現有師范類高校在專業設置和培養定位上沒有做到低重心、厚基礎,未能與民族偏遠地區教育有效銜接,許多師范類高校畢業生的“三字一話”不過關,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教職工配備欠缺,生活管理、心理健康、醫務、食堂、保安等崗位教職工嚴重緊缺且缺乏專業培訓
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通過民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據《甘南藏族自治州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寄宿制學校175所,占全州中小學數的38.2%,寄宿學生98842名,占全州中小學生數的71.4%。但是,寄宿制學校缺編問題突出,大多數寄宿制學校沒有配備專職生活教師,學校無專職生活教師、門衛、保安和校醫,學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管理及醫療健康等都是由任課教師兼職,增加了教師工作量,對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執行的教職工編制標準為小學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23-25,初中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8-21。寄宿制學校沒有增加管理人員編制,沒有配備教輔人員,由任課教師代管,也就是說一個初中班級兩個多不到三個教職工,除了要上十幾門學科課程以外,還要負責寄宿生的管理工作。例如,在天祝縣,全縣專職生活指導教師缺額92人,校醫缺額56人,保安缺額60人,炊事員缺額80人,心理健康教師缺額59人,嚴重影響寄宿制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教師身兼數職,必然是工作量過大。據對甘南州和臨夏州寄宿制學校的調研,70%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很大,65%的教師認為自己有焦慮。教師身兼數職,分散了教師的精力,影響了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降。
同時,缺乏對寄宿制學校校長與教職工的培訓。在寄宿制學校里,生活教師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僅要照料學生的生活起居,還要像父母一樣關愛學生的成長,寄宿制學校對教職工的素質要求更高,需要有針對性的培訓。據對甘南州和臨夏州寄宿制學校的調查,73%的教師沒有參加過有關寄宿制學校生活管理方面的專業培訓。
4.民族地區教師來源相對單一,中青年優秀教師流失嚴重
民族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的民族地區,由于生活和工作條件艱苦,年輕教師找對象困難等諸多原因,很少有外地教師來民族地區任教,絕大部分教師都是當地民族中專、中等師范或高等民族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來源相對單一化的教師隊伍,必然造成教學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觀念僵化,不利于學術交流。
同時,偏遠貧困地區學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優秀教師總是想方設法調入城市工作,條件越艱苦的地方優秀教師流失越嚴重。由于想進城的教師太多,許多地方就采用公開招考的方式來選拔優秀教師進城。優秀教師被不斷選拔進城,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地區城鄉師資配置的失衡。
1.重視師德師風建設
在民族地區,教師不僅僅是教育發展的生力軍,也是黨的政策的宣傳者、民族團結的鞏固者、政治穩定的維護者。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為師之本。要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激勵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無私奉獻,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努力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思想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靈魂。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師。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是一片圣潔的凈土,需要有辛勤耕作的園丁。民族地區青年教師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出一點品位,教出一點思想,教出一點屬于自己的價值與尊嚴,為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跨越發展做出貢獻。
2.科學制訂教師編制標準,完善教師補充退出機制
針對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學校實行雙語教育和寄宿制的特點,制訂和實施科學的教師編制標準。提高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教師編制標準,為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安排適量的附加編制。牧區學校、雙語學校不受編制限制,根據實際需要配齊教師。
建立和完善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機構編制和人社部門配合的教師補充機制。嚴格按照學科需求招錄對口專業教師,防止盲目和重復聘用。暢通教師退出機制,讓師德不合格、教學水平低的教師動態流出,通過加大對民族地區教師的表彰力度,讓師德高尚、有崇高使命感的民族地區教師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3.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
結合民族地區自身實際,建立以培養“民漢兼通”和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相銜接、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為補充、師資和教學資源相配套、教學模式與發展階段相適應、教學制度與招生考試制度相配套的雙語教育體系。按照“依據法律、遵循規律、尊重意愿、因地制宜、因時而宜、科學穩妥”的原則,指導民族地區學校開展不同模式的雙語教學,全面提高民族學生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定向培養、集中培訓與進修等措施,強化雙語教師培養與培訓。積極實施雙語教師培養培訓工程,為民族地區培養、選拔一批合格雙語教師。同時,加大少數民族雙語教師普通話培訓力度,提高雙語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4.加大對口支援與城鄉教師交流工作的力度
擴大內地對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鼓勵內地優秀教師到民族地區任教一定的時問,開展支援工作。國家為到民族地區開展支援工作的優秀教師發放津貼,頒發榮譽證書,在職稱晉升、評優選模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
加強城鄉教師交流工作。校長和教師交流是國家實施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大勢所趨。通過交流,增加鍛煉機會,消除教師職業倦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健全城鄉教師交流管理制度,把民族地區內部城鄉教師交流作為常規工作,作為政府督導教育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實行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校長交流制度,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主動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工作的教師和校長,在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評優選模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
5.加大民族地區教師培養培訓的力度。
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要實現跨越發展,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改革、擔當、堅持不懈工作的校長隊伍和教師隊伍。大力實施民族地區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采取定向招生與定向分配的方式,依托國內高水平師范大學,針對民族地區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教師。
實施民族地區教師優質培訓工程。以提高民族地區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目的,以農村教師為重點,實施民族地區教師優質培訓工程。堅持國家級培訓和地方培訓相結合,遠程培訓和集中培訓相結合,培訓與教研相結合。依托高水平師范大學教師培訓的基礎,加強民族地區教師培訓課程與資源建設。[2]
實施民族地區小學教師學歷提升工程,對民族地區專科以下小學教師進行學歷提高教育,使現在僅有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小學教師達到專科水平。在學歷提高教育中突出雙語教學能力和民族團結教育能力的培養,使教師將提高學歷與增強貫徹國家意志的教育能力相結合。
同時,加強寄宿制學校校長、教師和生活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針對寄宿制學校的特點,開展省、市州、縣、校各級培訓,提高寄宿制學校生活管理質量與水平。
6.提高民族地區教師待遇。
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水平,積極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按照比例標準給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牧地區和邊境地區的教師增加基本工資,使民族地區教師的工資略高于所在省會城市同級同類學校教師的工資水平。各級政府要實施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績效工資制度,規范績效工資的分配工作,使績效工資確實發揮激勵廣大教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功能。[3]實施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安居工程,加快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改善教師住房條件,解決住房困難。同時,不斷改善民族地區學校生活、衛生條件,建立民族地區教職工定期體檢制度。
[1]王大胄.制約和影響甘南藏區數學教育發展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4(03):74-77.
[2]王嘉毅,趙明仁.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01):29-39+77.
[3]賴秀龍.區域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