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領敏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研室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基層單位和開展教學研究的基本組織,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打造學習型、科研型教師隊伍的核心力量,如何更好地發揮教研室在教學研究中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就成為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
教研室始于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后被蘇聯沿用頒布《高等學校教研室條例》,規定了其性質、職能、結構等內容[1]。20世紀50年代,我國高等院校進行全面調整時,受前蘇聯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的影響,學校普遍建立了教學研究室(簡稱教研室),由課程相近的教師組成,作為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2]。教研室主要功能是教學和師資培訓,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60年代,在理論聯系實踐的指導下,教研室組織教師去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教研室初步走上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道路;到了80年代,教研室逐步成為教學、科研相結合的組織機構。目前,全國高等院校幾乎都設有教研室,教研室成為接學科、專業或幾門相近的課程組合而建立起來的教學研究組織,是構成高等學校結構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教學計劃的執行者,也是科研工作的實施者,是落實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建設與發展規劃以及實現學校辦學目標的重要載體。
教研室是學校組織的重要細胞,更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肥沃土壤。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與教研室的工作有很大的關系,教研室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就應成為四個中心。首先應成為讓老師了解當今最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信息中心。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師隊伍只有在先進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才能改變觀念,提升素質,優化教學實踐;其次要成為教育科研師資的培訓中心。要推進全面素質教育,就要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教師素質的途徑很多,而最直接、最有效的便是學校教研室這個“培訓中心”;其三要成為現代教育教學藝術交流中心。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合作備課、聽課、評課、研討等教研活動,交流思想,分享教研經驗,這顯然是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其四要成為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應以教研室為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展開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這樣可以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直面本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直接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價值實現服務,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打造學習型和研究型教師隊伍,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通過教研室的建設、通過以教研室為主陣地的校本教研來打造學習型、業務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實現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各種質量工程項目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否適應新的要求。利用教研室會議,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與課程教學要求,是改變教師教育理念的前提。
集體備課是發揮集體優勢的有效途徑,也是做好教學工作的根本保證。規定教研室集體備課日,以剛性的制度作保證,每次活動指定一位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討論時,要求教師人人發言,個個有觀點,促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準確地分析教材,定位和把握教學重難點,形成可行的教學設計;最后由中心發言人負責擬寫教學預案,分發給大家使用,實現資源共享。通過集體備課,全教研室教師可以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逐步形成寬松、民主且濃厚的教研氛圍,同時也有助形成教研室內教師互助合作、團結一致的工作作風。
何謂說課?在李興良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說課理論與實踐的分層研究》報告中是這樣定義的:說課就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專家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將自己對課標、教材理解和把握、課堂程序的設計和安排、學習方式的選擇和實踐等一系列教育教學元素的確立及理論進行闡述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簡言之,即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說課的教師要用清晰、準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述說課堂教學的材料處理,教法選擇和教學理論,努力說出高水平。說課集中簡練地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教學風格,充分體現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智慧。同時,教師把備課時的隱性思維轉化為說課時的顯性思維,把靜態的個人行為轉化為動態的的群體學術性討論的過程中,它也提高了教研的學術層次[3]??傊?,好的說課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它融備中說、說中評、評中研、研中學位一體,是優化教學研究,共享教學資源,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構建和諧課堂的一種有效途徑。
聽課、評課是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其中包含了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提升、研究成果匯報等許多因素,是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其中,聽課是評課的前提與基礎,評課是聽課的延續與升華。通過聽課評課老師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聽課、評課時要關注教學環節設計是否能夠做到隨機應變,靈活調整、調控課堂,達到激活課堂教學的目的;要關注教師怎樣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縱橫聯系,其方法是否充分、靈活、簡便、有效;要關注教師如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親身體驗,怎樣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怎樣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要關注教師如何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關注教師輔助手段的應用,認真琢磨自己應該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學習提供有效的輔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要關注教師的練習設計是否做到有針對性、層次性、拓展性,達到鞏固新知、培養能力的目的。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聽課評課,聽課的老師一方面目睹了講課者的現身說法,從中受到啟發,另一方面又要給講課者做出恰當的評價。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評課者評別人的課,自己勢必也得懂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學習不斷鉆研。這樣就把“教”和“研”,“聽”和“評”結合起來,使教研活動的所有參與者都得到了提高。從而提高了教學研究的能力,提高了教研活動的質量。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在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其時間活動的反思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是重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的自我反思作為教研的一種研究方法不同于傳統教育研究中的經驗總結法,它是貫穿于整個教學生涯的行為。所以,教師寫課堂教學反思是一個非常有效、便捷的教研方法。教師課前反思,反思教學設計能否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課中反思,反思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所預設的學習方式是否為大多數學生喜歡,生成與預設是否統一;課后反思,反思教學研究的成效有多少,所設計的方案能否有效解決問題,怎樣改進,又生出了哪些新的問題與困惑。反思的切入點是反思成功之處,反思失誤之處,反思機智之處,反思學生的不同見解,反思學生出現的問題,反思今后的改革創新等等。教師們通過反思,實現從被動發現問題到主動發現問題的轉變,為教師工作的實質性改變提供服務,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
前幾年,隨著高校的擴招,青年教師的比例普遍較大,而且一部分還是非師范專業的。他們的專業知識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綽綽有余,但教育教學的方法還不盡如人意,學校教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培養青年教師,縮短他們的成長周期,使他們盡快成長為教學中的骨干力量,是保證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科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青年教師素質好,熱情高,基礎扎實,對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快,但也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在教研室內開展新老教師結對子活動就是讓青年教師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老教師們積累起來的經驗,為他們提供脫穎而出的平臺。同時,老教師也能在對青年教師的指導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
作為大學而言,從宏觀層面可以鼓勵教師自由探索、自由創造,但作為基層教學、研究組織的教研室,大都是由同類課程,具有相似學科背景的教師組織起來的,因此應該鼓勵教師們圍繞教學相關領域開展研究,而且大家之所以能成為同一教研室的成員,也說明對相關學科、課程感興趣,有從事相關研究的基礎??蒲杏兄诟镄陆虒W內容,提高授課質量;有助于將科學的思想方法、治學態度向教學轉化;有助于提高教學的研究基礎,培養學生可貴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師學術品位,塑造教師形象;有助于提高師資水平,開發學生心智;有助于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助于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有助于催生新興學科。反過來,教學有助于將科學知識系統化、理論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科研興趣;有助于教師科研創新;有助于培養科研后備人才;有助于催生科研方向和領域[4]。堅持教研相關的原則,可以促進課堂教學與科研更好地聯動發展,互相促進。
教學科研是教育的生命,是高校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是高校發展的基石,是學校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教研室的設立為教師們扎扎實實的研究、探討、合作、交流和互助搭建了一個平等、和諧、共同學習的平臺,使學生在教研中發展,教師在教研中完善,學校在教研中提高。通過教研,建立一支素質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基層單位,作為開展教研的基層組織,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打造學習型、業務型、研究型教師隊伍的核心力量,教研室的作用決不能停留在分派工作、布置任務這個淺層次上,而是應該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引導和組織教師開展各種教研活動,潛心研究,互相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使每名教師都能實現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這樣才能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1]徐輝,季誠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步社民.高?;鶎咏虒W組織的重構[J].教育發展研究,2010(17).
[3]丁俊明.說課功能再探[J].教學與管理,1998(10).
[4]方黑虎,丁毅信,戴小莉,葉大鵬.論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相結合的利與弊[J].教育與現代化,2005(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