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專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 100033)
近年來,受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新常態的影響,眾多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很多企業,尤其是制造業面臨著“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困境。而往往一家企業的問題,牽涉多個隱藏的關聯企業,風險數倍放大,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和損失。
按照銀監會相關規定,關聯關系是指企業之間在股權、財務或經營決策上存在直接或間接控制關系或其他重大影響的關系。
關聯企業群具有幾種特性,一是關聯企業間既獨立又存在聯系,企業間是獨立法人關系,但在股權、人事、交易等方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控制關系成為個體兩面同時存在;二是關聯企業的形成具有特定的目的,比如多元化經營、風險防火墻、借殼融資等,不一而足,尤其是隱蔽性強的關聯企業群為企業的靈活經營和融資提供空間和便利;三是關聯企業間因關聯關系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聯合方式,存在控制關系和從屬關系的關聯企業群一般服務于核心主體,業務和資金上聯系緊密,其他關聯企業群內公司經營較為獨立,企業間通過博弈達到企業間利益最大化。
從目前企業采用的形式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股權關聯,主要表現為通過股權投資,企業之間形成控股、參股的關系,股權關系是一種較為顯性和常見的關聯關系。部分企業通過迂回投資、交叉持股、代理持股等方式達到同一股東控制的目的,使得原有顯性的關聯關系趨于隱蔽。
二是人事關聯,即企業間交叉擔任股東、董事、監事和高層管理人員,同班人馬、多套班子,較為典型和普遍的形式是家族企業。這種關聯企業的人事關系復雜,實際控制人較難識別,關聯企業的界限較難確定。
三是交易關聯,通過提供專利技術、壟斷原材料供應、獨占銷售渠道等方式控制企業經營,圍繞企業經營活動的交易對手較為單一,關聯企業群之間往往存在上下游關系。這類企業間要形成穩固的關聯關系,往往還存在一定的股權和人事關聯。
四是融資關聯,即互相提供或協助提供融資服務的關聯客戶,如直接提供資金支持或通過提供擔保、抵質押物協助關聯企業獲得信貸支持,后者往往發展成為相互擔保、交叉擔保、循環擔保等復雜的擔保鏈,使得原本松散的企業聯合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聯合體,這種關聯方式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民營中小企業間大量存在,這類企業往往處于同一行業,比如鋼貿、銅貿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不同的關聯關系,呈現企業間不同的緊密程度,但無一例外地,關聯企業的存在,使得經濟行為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在收益增大的同時,風險也隨之放大。除了正常的企業擴張外,關聯企業往往通過虛假交易、不對等交易等形式共同或配合達到經濟目的。
一是從銀行或金融機構融資。部分受信貸限制行業的企業為了回避銀行信貸準入或授信額度限制,利用關聯企業或成立空殼公司,以提供抵質押物或擔保的形式,變相或繞道獲得信貸資金。部分關聯企業抱團融資,通過子公司相互交叉擔保、循環擔保,形成風險共擔的擔保圈、擔保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造成系統性風險。成立關聯企業或空殼公司作為資金過渡平臺,進行虛假交易、虛假受托支付,轉移信貸資金以規避監管、掩蓋資金真實用途,流向高風險或限制性行業。
二是利虛假貿易進行套利。貿易類企業利用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利率差,在境外設立殼關聯公司,利用黃金、玉器、首飾等體積小,價值高的標的進行空轉貿易。境外殼公司從境內關聯母公司購買原材料,從境外銀行獲得利率較低的信貸資金支持,而后,與境內關聯母企簽訂新的貿易合同,以出售貨物等名義,經過一家新銀行,完成貿易項下資金回流,回流的資金在境內購買理財產品。這類關聯企業間虛構交易,不但獲得無風險利差,還虛增了企業的交易額、擴大企業資金實力,讓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
三是減輕稅負,追求集團利益的最大化。利用關聯企業減輕稅負主要利用不同稅率或調節財務報表實現。如跨國企業在不同的國家設立關聯企業,由于各國的稅率都不同,跨國企業可以通過轉移定價把盈利從高稅率國家的公司轉移到低稅率國家的公司,以減少公司整體的應納稅所得額,如高稅率國家的企業以低價將產品出售給低稅率國家的關聯企業,或者從低稅率國家的關聯企業進口高價的原材料,實現利潤轉移的目的。同理,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不同行業稅率的不同實現利潤轉移。
四是逃避債務。在經濟下行期的大背景下,行業的不景氣造成很多企業資金鏈緊張,經營困難。一些企業為逃避債務,往往有計劃、隱蔽地轉移資產,而隱性關聯企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利用虛假關聯交易改變資金權屬;虛構交易償還關聯企業債務;向關聯企業轉移資產等行為,謀取企業清算利益;通過股權變更,減輕原有股東的債務責任;剝離企業優良資產,組建新的企業,懸空原有債務。
五是調節財務報表。關聯企業間往往通過虛構經濟業務,虛增資產,虛減負債,人為抬高關聯企業資產規模和資金實力,影響了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資本實力和資產規模的正確判斷。某些公司在上市時,是以其母公司資產通過分立、重組等整合而成,上市后仍與其母公司在供、產、銷及其他服務方面存在密切關系。在上市公司面臨虧損時,母公司通過以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產品,以較低價格向其銷售原材料,從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收入,調節上市公司利潤;母公司還通過調低上市公司應繳納的費用標準,或承擔上市公司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以達到轉嫁費用、調節利潤的矛目的。有些企業甚至通過虛構根本沒有發生的應收、應付等資產負債業務及收入支出和利潤項目,達到粉飾報表的目的。反之,有的公司通過反向操作手法,虛減收入和利潤,達到逃稅或轉移資金的目的。